✔ 最佳答案
永嘉之亂以後,華北長期陷於戰亂,晉室政權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東晉。
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
一般較普遍的說法,現代閩南的鶴佬人的始祖,來自於此時期南遷的中原人士。而客家人的始祖,來自於宋朝靖康之難後。
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包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六族(漢族、匈奴、鮮卑、羯、羌、氐)之間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屠殺,到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外,羯、羌、氐、匈奴中的白奴幾乎被完全屠殺殆盡,鮮卑族最終取得政權建立北魏,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
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編輯] 民族的融合和演變
華夏族在春秋戰國及之前的時期,還沒有民族的自我意識。到了漢代,中原的人們開始有了國家疆域內是一個共同的民族,之外是各種蠻族的想法。五胡亂華加劇了這種國族意識,由於漢朝留下的光輝和影響,華夏人又逐漸被稱為漢人。
十六國時期,大量北方的游牧民族遷徙到中原,逐漸和漢族融合,這樣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之後再也沒有發生。
在東北亞有兩大古老游牧民族:匈奴和東胡。匈奴一支在漢代時遷往歐洲,另一支(包括羯人)經十六國之後徹底融入漢族。東胡民族中的鮮卑在十六國期間十分活躍,建立了多個政權。鮮卑之後大部分融入漢族,還有一些成了後來蒙古人、契丹人的祖先。而匈奴和東胡混血的鐵弗人在十六國期間建立的胡夏政權滅亡之後也和鮮卑一起融入漢族。在更北面的另一支鮮卑柔然則在與北魏多年征戰之後逐漸融入漢族、歐洲的匈牙利族和蒙古人、契丹人。
北亞的另外一個古老游牧民族敕勒(丁零)也在十六國後期大量融入在中國北方爭鬥的鮮卑、漢族之中,並融入漢族。敕勒的另一支則成為了後來唐朝(其開國皇帝李淵是漢族和鮮卑族的混血)在西北方的的主要盟友和敵手回鶻。回鶻之後演變為新疆的主要民族維吾爾族。
在西面,羌族和氐族在漢朝時就和中原漢族有往來。三國時期魏國、蜀國都借過羌兵,馬騰曾和氐族聯合。十六國中期羌族和氐族在陝西、甘肅一帶相繼建立政權,之後大部融入漢族。同時氐族的一部分和吐蕃人融合形成藏族。羌族後來的一支黨項族在宋代建立了西夏政權。羌族今天仍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與在中國北方發生劇烈的民族融合同時,中原文明南遷(衣冠南渡),南方的東晉及後來的南朝也繼續向南擴張,造成漢族和南方的百越諸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