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有言「安史之亂乃導致唐代滅亡之關鍵因素」,我有點正確。一國之衰落必有前因,斷不會因一件事就突然由「盛」立時轉向「衰」的。事實上,唐代在安史之亂前,其政治、軍事及社會經濟已漸走下坡,而安史之亂則是將這些弱點暴露及加劇唐代的衰落而已。所謂「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社會長久的昇平、經濟空前的繁榮,使唐玄宗失去了身為統治者應有的憂患意識,也開始了他的怠政。用人不明及耽於逸樂是玄宗晚年的兩大問題,由開元末年的宰相李林甫以至及後的楊國忠均是庸碌無能、不學無術之輩,加上他寵幸楊貴妃,將政事先後交給兩位無能的宰相,令朝政日漸敗壞。可見唐代在安史之亂前已早有滅亡的隱憂。
安史之亂前的隱憂
政治方面
皇帝怠政:天寶年間,玄宗怠政,驕侈日甚,沉迷女色,耽於逸樂,政治日壞。
用人失當:玄宗晚年居於深宮,政事盡交李林甫,國事日壞;此外,他為鞏固相位,杜絕「出將入相」之路,起用胡人為邊將,形成胡人勢力膨脹,威脅中央,是唐室的一大隱憂;其後,李林甫死,玄宗又寵信楊國忠;同樣,楊國忠亦非治國之才,使政治日壞。
軍事方面
邊將坐大:唐在安史之亂前已隱藏了種種危機,尤以軍事為甚。玄宗從張說之議,廢而置弓廣騎,故中央軍力薄弱,出現嚴重真空。反之,於邊防的十大兵鎮,各節度使勇武強悍,戰鬥力強勁。唐室軍力嚴重地外重內輕,這是在安史之亂前唐室之一大隱憂,也是衰落之先兆。
社會方面
貧富懸殊:天寶年間,豪強兼併,出現大量莊園,農民更成為地方的佃農,貧富已趨懸殊。
如杜甫詩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可見唐代於安史之亂前,社會經濟已
出現問題。
由此可見,唐代於安史之亂前,其政治、軍事和社會經濟三方面已出現問題與隱憂,故可推翻「安史之亂乃導致唐代滅亡之關鍵因素」一說。當然,無可否認的是安史之亂的出現,確實為唐室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加劇了唐室之衰落。以下略述其害:
安史之亂帶來的負面影響
政治方面
促成藩鎮割據:安史之亂期間,唐室為求平亂,採取姑息政策,積極拉攏安史降將。
節度使的職位可私相授受,中央無力過問。
安史之亂降將擁兵割據,對抗中央。
引發宦官專權:宦官因平安史之亂有功而得勢。
此後日漸掌握軍政大權,肆意廢立君主,控制唐室政局。
社會方面
影響國庫收入:戶籍散失,嚴重影響唐室收入。
貧富懸殊嚴重:貧富懸殊情況無法改善,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軍事方面
軍力不足:受戰火摧殘,北方邊防嚴重殘破;缺少男丁服役,中央如入無人之地。
對外關係方面
回紇苛索:回紇恃平安史之亂有功,向唐室苛索。
外族不斷入侵:如吐蕃、南詔等;唐朝國威蕩然無存,天可汗制度趨於崩潰。
總括而言,唐室在安史之亂前早已出現隱憂;政治、社會經濟等己存在問題,國勢已趨向衰落。而安史之亂無疑對唐室帶來極深遠且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唐室踏上衰亡之路。我只能說安史之亂只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而安史之亂只不過將唐室衰落起加速的作用,對唐室內藏的種種問題暴露出來和激化而已。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堂堂大唐帝國不會因為一個安史之亂而在瞬間趨向滅亡的,只是由安史之亂引起的併發症太多,種種原因連繫在一起才會導致唐朝滅亡;故可推翻「安史之亂乃導致唐代滅亡之關鍵因素」一說。
2007-12-11 20:41:22 補充:
我寫了參考資料,參考資料是in yahoo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