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

2007-12-12 2:08 am
污染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方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4)

2007-12-12 2:13 am
✔ 最佳答案
赤潮,又叫紅潮,是一種水華現象。它是海洋災害的一種,是指海洋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和聚集,引發一定範圍和一段時間內水體變色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並不一定都是紅色,而是許多赤潮的統稱;發生赤潮時,通常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的數量、種類而使得海洋水體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危害
赤潮發生後,導致海洋食物鏈的局部中斷;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海洋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破壞海洋生態結構;
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礙海洋魚類、蝦類、貝類的正常呼吸而導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導致食物中毒;
赤潮生物死亡後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no解决方发
2007-12-12 2:20 am
地球上已知現存的藻類種類約在19000~25000種之間,大部分的藻類均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包括淡水、鹹淡水及海洋等水域,或潮濕的樹幹、樹皮、岩石、土壤表面等。不同的藻類細胞可於寒冰地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等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提供了地球上所需的氧氣以及作為食物鏈中的基礎初級生產者。浮游生物藻類會造成水華現象,此往往使得水體中的其他生物死亡,甚至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有的浮游生物或附著生藻類對生長環境的改變特別敏感,會因環境因子的改變而迅速死亡或能忍受而存活下來,因此可作為生物指標來判定水質的等級。

能引起紅潮的甲藻有20多種(如表一),其一,以夜光藻、裸甲藻和膝溝藻最為常見。由於紅潮生物種類及其數量的不同,發生紅潮的海水顏色也有所差異。例如:夜光藻產生的紅潮海水呈桃紅色,而大多數甲藻產生的紅潮呈褐色或黃色;通常這些海水為黏稠性並具有臭味。有時海水之變色是物理現象或化學性質所形成的,這些都不能稱為紅潮。

甲藻的種類多、分類廣,幾乎遍及世界各個海域,但以在熱帶海的種類為多,其中又以多甲藻屬、角藻屬和膝溝藻屬及夜光藻較為重要。溫度和鹽度是影響甲藻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南大西洋,16℃等溫線可以作為一個界線;在90種甲藻中,出現於16℃等溫線以北水域有68種(暖水種),出現於16℃以南水域有17種(冷水種),而南北水域共有的只有5種。在高鹽度和低磷酸鹽水域中會出現更高的種類多樣性。甲藻的種類組成及其數量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參考資料:
http://www.geo.ntnu.edu.tw/geoweb/perildical/ntnu/geoedu/no25/g_n_edu25_1999-12.htm
2007-12-12 2:17 am
紅潮

世界各地對紅潮都十分重視,因為紅潮不單可引致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大量死亡,人類更會因吃了受污染的貝類而中毒 (最常見的是 ‘麻痺性貝類中毒’ )。由於紅潮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健康威脅十分嚴重,所以很多國家都推行廣泛的監察和控制計劃。

香港四周的海域 (尤其是吐露港) 有時會出現一種粉紅的顏色,這就是由紅潮造成的。紅潮是由一種或數種單細胞藻類密集而成,其中大多是渦鞭毛藻。香港最早有紅潮出現的紀錄是在一九五七年,自那時開始紀錄便不斷增加。 吐露港在一九八四、八五和八六年,分別有十五、十六和十七宗紅潮報告。在香港,迄今共有十八種藻類被鑑定可引起紅潮,其中十五種是渦鞭毛藻,最常見的包括夜光藻、裸甲藻和原甲藻 (後兩種可產生毒素)。附表顯示從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四年間紅潮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次數,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紅潮多在春季 (三、四月) 出現。


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四年間紅潮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次數

一般相信,將大量有機物質排進香港的沿岸水域 (即污染),會引發渦鞭藻劇烈增長﹔而春季氣溫上升、光度增強,上水體垂直混和較少,水面鹽分較低,即可觸發紅潮。在紅潮生物當中,產生毒素的品種可引致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死亡,其毒素更可積聚在貝類體內,以至人類吃了之後中毒,中毒的類型包括﹕麻痺性貝類中毒、毒害神經性貝類中毒,以及腹瀉性貝類中毒。紅潮更通常會導致海水脫氧,使魚類因缺氧或腮阻塞而死亡。

到目前為止,有毒紅潮對香港的主要影響只在於使海魚養殖業受損失。在一九八零和八四年之間,紅潮共造成十一宗養殖海魚死亡事件,損失魚類八十六公噸,總值四百二十萬港元。暫時沒有證據顯示紅潮對香港的貝類養殖業有影響,但由於有毒紅潮主要威脅到的不是貝類本身,而是吃貝類的人,所以漁農處一直對紅潮進行毒素測驗;他們的結論是,雖然迄今香港仍未發生過貝類中毒事件,但貝類積聚毒素的潛在危險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目前香港所採取的紅潮控制措施,主要是集中於水產養殖業。

紅潮也可輕度刺激游泳人仕的眼睛、皮膚和呼吸糸統,然而此類事件在香港並無生的紀錄﹔不過,游泳人士不把這些小毛病宣揚出來,以致沒有紀錄,也是不足為怪的。被紅潮殺死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可能被沖到岸上,腐爛發臭,降低海灘的康樂價值。在香港,這類事件只發生過一次,一九八零年,吐露港的西南岸被影響了數日。

正如本文較早前提及,漁農處推行的紅潮控制措施,要是關注到水產養殖業所受到的影響,但計劃亦包括貝類毒素測驗,以便監察紅潮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該等措施包括一項行動計劃﹕政府所有在沿岸海域進行例行工作的部門、市民、漁民和海產養殖人士,如見到紅潮,應立即向漁農處報告,以便他們進行調查,並向有關人士是出預防措施﹔此外,漁農處亦有一項支援計劃,其中包括對紅潮的研究和各種教育項目。雖然香港的海水污染日益嚴重,紅潮的發生似乎勢必增多,但我們仍然希望上述措施能有效地減少紅潮在香港造成的不良影響。
2007-12-12 2:14 am
紅潮

什麼是紅潮﹖
當你聽到「紅潮」這個詞時,你是不是會聯想起那些恐怖的死魚和有毒的海鮮?但到底什麼是紅潮呢?
紅潮的形成是由於一種叫做腰鞭毛蟲的海藻大量繁殖。牠是一種呈紅色的藻類生物,大約二到五毫米長。這種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在溫暖的鹽水區會急劇繁殖,在海面上形成大片大片的紅色。這些片狀物彼此分開,通常出現在一些風浪被阻隔的海面,如避風塘

紅潮的起因
科學家還沒有找到紅潮發生的確切原因。一般相信它是自然發生的,並非人為所致。腰鞭毛蟲在特定的海水溫度、含鹽量和養份含量下會大量繁殖。一些科學家認為,氣溫高、少風浪、少雨量、含鹽量下降,以及的營養物增加是引起紅潮的原因。

對生物的影響
紅潮每年導致養魚業損失百萬元以上。紅潮殺死無數的海洋生物,這些海澡黏附在魚腮上,令魚類呼吸困難。同時,海藻會耗用水中大量的氧氣,令水中含氧含下降。而海藻的生命周期十分短,死了的海藻會被海洋中的細菌分解,這過程亦消耗大量的氧氣。以上種種因素令不少魚類因缺氧窒息而死。

一些腰鞭毛蟲還會分泌致命的 毒素,在紅潮發生時,蛤﹑貽貝﹑扇貝和牡蠣等的貝類動物都會染上這些毒素,人們若進食這些受感染的貝類食物,便容易中毒。一些吃海草的魚也會吃腰鞭毛蟲。它們最終會死於體內積累的毒素。其它魚吃了這些受感染的魚也會死亡。

科學家正在進行控制紅潮的研究。但在我們找到解決辦法前,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士應遠離紅潮發生的地方,如果你擔心被感染的話就不應在有紅潮出現的期間吃海鮮了。


收錄日期: 2021-04-29 20:14: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1000051KK023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