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漢文帝短於武備的史料,我找到一份詔書,不知算不算得上:
《史記.孝文本紀》文帝後二年:
上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閒者累年,匈奴並暴邊境,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吾內志,以重吾不德也。夫久結難連兵,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怛惕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軼於道,以諭朕意於單于。今單于反古之道,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親與朕俱棄細過,偕之大道,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親已定,始於今年。」
書中說「閒者累年,匈奴並暴邊境,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吾內志,以重吾不德也。」可見文帝受匈奴侵邊困擾甚深。
如果要批評文帝的武事,尚可以舉出對待邊將的問題。《李將軍列傳》記文帝認識到李廣勇武,只以「不遇時」惜之,並不加以重用;又據《田叔列傳》,雲中守將孟舒甚得軍心,匈奴攻雲中,孟舒士卒以寡敵眾猶自死戰,最終失守,文帝不察仍怪罪孟舒;《馮唐列傳》載魏尚在邊立功甚多,匈奴人不敢犯,卻因小事而遭免官。可以見文帝時有才能的邊將不受知用,難怪馮唐批評文帝「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
雖然如此,個人認為用短於武備形容文帝似乎太過。據《孝文本紀》,文帝三年匈奴入寇,文帝親幸甘泉,遣灌嬰領八萬五千兵抗擊,匈奴走;十四年,匈奴入寇殺邊吏,文帝發戰車千乘,騎卒十萬迎戰,匈奴遁走,此戰李廣殺敵多,是功臣之一;文帝後六年,匈奴六萬人入寇,文帝屯兵邊境以備,數月後匈奴退。可見在文帝的主持下,匈奴大規模犯邊活動並不得到甜頭。匈奴人來去自如的遊牧騎兵雖在漢境上時有侵穫,但對漢影響似乎不大。文帝武備,使中國境內普遍安寧,以後才有文景之治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