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
食物添加劑無孔不入,例如在酒樓叫碟「楊州炒飯」,當中的叉燒用了人造色素及防腐劑、青豆用了染料染色,再加上味精等調味料去泡製;日常購買的麵包亦添加了漂白劑、色素、多種防腐劑及乳化劑;此外,汽水、蛋糕、西餅、雪糕、糖果、朱古力、果醬及各式甜品亦加入了各式各樣之人工化學物質。
據估計,我們這種社會生活的人一個月就平均吃進400克的添加劑!一年約4公斤,十年就是40公斤,二十年就是80公斤,比一般人的體重還重。更嚴重的是,添加劑進入人體後,並非以1+1=2的算式運作,而是所產生的雞尾酒的效果以倍增的幾何級數的負面效果危害健康。
究竟是甚麼傢伙?
食物添加劑是指在食物製造或加工過程中加入的天然或人工製成的化學物質。香港法例規定,食物添加劑並不包括增強食物養份的維他命和礦物質或用以調味的鹽、香草或香料等。
食物添加劑主要作用包括延長食物的貯存時間(所謂「存貨架壽命」(shelf life)),增加味道、香味,改善顏色賣相,促進食物的外觀和保存或增加食物的營養價值,使食物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及貯存更方便,從而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品質穩定廉宜的食物。
根據香港法例的定義,食物添加劑共有23種,其中最常見的種類主要包括:1.酸味劑 2.酸度調節劑 3.抗結劑 4.消泡劑 5.抗氧化劑 6.增體劑 7.色素8.護色劑 9.乳化劑 10.乳化鹽 11.固化劑 12.增味劑 13.麵粉處理劑 14.發泡劑 15.膠凝劑 16.上光劑 17.水分保持劑 18.防腐劑 19.推進劑 20.膨脹劑 21.穩定劑 22.甜味劑 23.增稠劑。您今天共吃了多少!?
究竟有幾「毒」?
常聽人說,豉油中有防腐劑,即食麵中有抗氧化劑,果凍中有色素,可樂裡加了糖精,這些東西吃多了,不是會生病,就是會掉頭髮,很多人甚至擔心有致癌的可能。到底食品中該不該添加這些化學成分呢?它們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而標榜「不含人工色素、防腐劑」的食品,真的就比較安全嗎?
在生物、健教課程中,我們就曾經學到:「肝、腎,是人體的化學工廠」,套句現代名詞,就是人體的「環保中心」。我們吃一些人體無法吸收代謝的東西時,肝與腎就會發揮垃圾處理場或環保中心的功能,靠著本身酵素的生化作用,把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的東西,變成水溶性物質,再形成尿液或汗液排出體外,達到解毒的目的。因此,只要食品中添加物的含量還在肝、腎代謝有能力處理範圍內,少量外加物進入體內就 會被代謝清除,造成傷害較少;相反的,肝與腎要長期處理過量的添加的化學物質致無法負荷時,身體自然會產生不適。
食物添加劑對人體殺傷力最大是加速衰老,壯大自由基的破壞力!更有人認為它可導致癌症、過敏症及過度活躍症,對其安全度有所保留。例如運動飲料、香口膠和藥物廣泛應用的微量元素鉻,在正常情況下,此化合物相當穩定,難溶於水和脂肪,也不易與清蛋白結合,故不易進入細胞中。但美國最近一項研究指出,鉻會破壞DNA結構,引起遺傳物質突變;鉻和維他命C會起化學反應,催化氧生成氫氣根離子,最後破壞DNA。
食物添加劑也可能會引致人體過敏 反應,如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它是較多人關注的一種食物添加劑,有部分人進食後會感到口乾或頭痛,嚴重時更會面部麻痺、頸部及脊椎疼痛等。這是因為味精是化學物質,不像鹽 那樣只給予鹹味,這種物質經血液傳遞至腦部,影響我們的中樞神經反應,令到我們有頭痛、麻痺、心跳加快、口乾等情況出現。
其實,各國政府也動手監管食物添加劑,加入食物內的添加劑種類必須合乎法例規定,不過由於種類繁多,監管實際工作複雜,市面的食物往往仍然大受污染,例如一些未經法例認可的添加劑如硼酸和水楊酸(防腐劑)及花紅粉和橙黃Ⅱ(工業用的色素)等,偶然會被不法份子用於糖果、紅薑、糕餅、燒味及齋類食品上,若食 品包裝上沒有註明成份的話,市民是很難確定該食品中有否含有有害添加劑。因此,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要揀選有詳列成份之產品,最好能選擇 信譽良好的品牌,不要貪平而購買來歷不明的食品,如對當中的成份有懷疑,可向食物及環境衛生局或消費委員會等政府部門查詢。
現時,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即使進食按官方規定用量加入添加劑的食物,仍然會提高患癌的機會。話雖如此,醃漬、煙燻、鹽醃或以添加劑(例如亞硝酸鈉)防腐的食物還是少吃為妙。以添加劑虛擬味道或色素的食物,亦少食以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