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的生平 同對人的貢獻

2007-12-08 9:35 pm
生平 有 d值得我地學習

回答 (3)

2007-12-08 9:41 pm
✔ 最佳答案
1810 年生於波蘭華沙近郊小鎮澤拉左瓦‧沃拉村,父親是法國人,從事教師工作,母親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蕭邦是波蘭人,但是從身世看來,蕭邦其實具有法國血統,而且蕭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蘭度過,後二十年則生活在法國,波蘭和法國兩個國家對於蕭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風格都具有相當程度影響。蕭邦父母一共生了四個孩子,蕭邦行二。雖然家境並不富有,但是父母總是想辦法給孩子們舒適的生活,因此蕭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蕭邦在三、四歲時即經常自行玩弄家裡的鋼琴,父母見他對音樂如此有興趣,開始教他一些基本音樂知識。

蕭邦六歲時隨鋼琴師齊尼夫學琴,蕭邦進步神速,八歲時公開演奏了一首協奏曲,自此被視為音樂神童,成了華沙上流社會寵兒。

 

十二歲時蕭邦拜華沙音樂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原本想學作曲,但艾爾斯納卻看出蕭邦具有獨特天份,因此並未用傳統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維,沒多久艾爾斯納便停止對蕭邦傳授,蕭邦以後也就沒再正式向其他老師學習過,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蕭邦日後被樂評家批評在管弦樂寫作上有缺失,其實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訓練不足。不過若從另一角度來看,蕭邦能夠跳出傳統作曲法則的束縛,依著自己的天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鋼琴音樂,卻也不能不歸功於艾爾斯納的慧眼。

 

十五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並積極從事演奏活動。十七歲時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 " 唐 . 喬凡尼 " 的變奏曲,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請脫帽……一位天才,……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十八歲前往柏林舉行了幾場演奏會,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獲得相當好評。十九歲時首度前往嚮往已久的維也納,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又遊歷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廣不少見聞。二十歲時蕭邦再度拜訪維也納,當抵達維也納沒多久便爆發波蘭抗俄戰爭,和他一同到維也納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參戰,蕭邦希望隨友人一起回國為祖國效力,但父母認為他體格太弱恐怕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要他繼續留在維也納。

 

由於奧國支持俄國,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也喪失了經濟來源。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所以生活相當拮倨。1831 年 7 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創作出 " 革命練習曲 "。

九月間抵達巴黎,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里尼、白遼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 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 11 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

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也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蕭邦舉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然而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終於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
2007-12-08 10:46 pm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波蘭語: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巴黎)是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滿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四部敘事曲、十余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二十多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多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四部諧謔曲、三部鋼琴奏鳴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早年

青年時期的蕭邦畫像,作者Ary Scheffer。蕭邦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於波蘭首都華沙附近)。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蘭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貴族家庭當法語家庭教師,認識了一個雇主的親戚也就是後來蕭邦的母親Justyna Krzyżanowska,他們在1806年結婚,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蕭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蕭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蕭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奧地利作曲家阿德爾伯特·基洛維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臺演奏,從此躋身進入了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起蕭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裡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從中學畢業後,蕭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蕭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2,1827年),來自莫扎特的歌劇「Don Giovanni」,幾年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1831年羅伯特·舒曼作為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報紙中,以《作品二號》為題(德語:Ein Werk II.)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1],對蕭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2],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3]。1829年蕭邦愛上了音樂學院的女同學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這段秘密的愛情無疾而終。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蕭邦無法回國,而蕭邦的父親也建議蕭邦暫時先留在國外,1831年蕭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




[編輯] 作品
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頗為艱深,但是他從來不會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蕭邦的作品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


[編輯] 獨奏曲
作為一個波蘭作曲家,蕭邦為故鄉的波蘭舞曲和瑪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調波蘭舞曲(K. 889),那時蕭邦才剛7歲,蕭邦一生都在作波蘭舞曲,年輕時候的許多波蘭舞曲作品最後都沒有發表,因為他認為這些作品過於單調。蕭邦先是專注於先驅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和Johann Nepomuk Hummel的作品,此後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蕭邦對家鄉波蘭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現存的波蘭舞曲(從op.26 Nr. 1開始),都有一段華彩樂章作為開場。

瑪祖卡與波蘭舞曲不同,在19世紀初還是一個相當嶄新的音樂形式,但很快就風靡了全歐洲。蕭邦不僅在城市沙龍中聽瑪祖卡,也在波蘭聽民俗原始形態的瑪祖卡,15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瑪祖卡(B大調瑪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對變音階的精彩運用和五度音階的低音,從op.6(1830年—1832年)起的瑪祖卡多使用循環的形式。

總的來說,蕭邦的這些作品並不適合於舞蹈,因為它們大都節奏過快,他的華爾茲作品也是如此。蕭邦的華爾茲是為沙龍譜寫的,大都使用大調,因為大調比小調更加歡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鐘圓舞曲》,作品節奏極快,而且充滿激情,其實它並非人們經常所聽到的那樣,不是為了讓人盡量在一分鐘內演奏完畢,蕭邦本人或其他鋼琴家是否能夠在一分鐘內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鐘圓舞曲》,是要表達「把握瞬間」的意思;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一條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的小狗,所以這部圓舞曲也被稱為《小狗圓舞曲》。

另一類蕭邦所發展的音樂形式是夜曲,蕭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愛爾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夜曲的發明者John Field的影響,而蕭邦的夜曲作品聽上去更加地和諧,充滿變換的韻律,曲調也更加靈活,有美聲唱法的風格。

24首鋼琴前奏曲創作於蕭邦在馬洛卡的短暫旅程中,按順序對應著五度音階,從C大調開始,到a小調結束,大小調交替。


[編輯] 奏鳴曲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中的蕭邦墓蕭邦大量的鋼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鳴曲,當時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對音樂形式的嚴格要求,使得蕭邦無法自如掌握,或者蕭邦可能是根本不願意受形式所約束。蕭邦的第一部奏鳴曲是早期創作的,獻給了他的老師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鳴曲(op.58,1844年)是一部紀念作品。

最受歡迎的是鋼琴奏鳴曲2號b小調(op.35,1839年),其中的第三樂章是著名的《葬禮進行曲》(marche funèbre),這個樂章與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詼諧曲(Scherzo)樂章,以及之後Finale的節拍,初聽起來前後沒有關聯,但是音樂學的研究卻發現之間聯繫緊密。蕭邦的這部鋼琴奏鳴曲作品在當時便引起了爭議,第一,奏鳴曲的所有樂章都是用小調寫的,這在當時是不同尋常的,小調奏鳴曲習慣上至少應當有一個樂章使用大調;第二,各個樂章的主題令人憎惡,這引起了舒曼的抗議,第一樂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過氣來,第二樂章Scherzo詼諧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殘暴」(德語:grauenhaft),而第四樂章則缺乏曲調,所有這些在當時都是不合時宜的。

除此之外,蕭邦還作有4首敘事曲和4首詼諧曲,都是相當精緻的作品。蕭邦的練習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作品,對彈奏技術的要求很高,同時又非常適合於音樂會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調《革命練習曲》(op.10 Nr.12)。蕭邦將練習曲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此前的練習曲,比如卡爾·車爾尼的練習曲,大都只專注於教學目的,而後來的弗蘭茲·李斯特、亞歷山大·斯克裡亞賓和克勞德·德彪西也都對練習曲做出了發展。

蕭邦的即興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它是在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因為蕭邦在作曲完畢後才發現,作品的中段與波希米亞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鋼琴作品驚人地相似,所以蕭邦不願意將其發表。


[編輯] 協奏曲
除了獨奏作品外,蕭邦還有2部鋼琴協奏曲1號(e小調)和2號(f小調)。
2007-12-08 9:48 pm



蕭邦的生平

費德里克.蕭邦,誕生於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 Wala),父為法國教育家,母為有教養的波蘭婦女。蕭邦自幼就喜愛音樂,八歲上臺演奏協奏曲,被譽為天才,在良師艾爾斯納(Elsner,作曲家、小提琴家,是當時華沙音樂院院長)的指導下,十五歲時出版作品,也經常參加演奏會,十八歲前往柏林演奏,十九歲訪問維也納。返回華沙後,已是一位聲名遠播的天才音樂家。

  1830年決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藝。離開故國前夕,老師送他一杯波蘭泥土,蕭邦至死存放身邊。他在旅途中,在德國各地和維也納不停的演奏,次年九月抵達斯圖加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的消息,在滿腔悲憤的心情下,寫作「革命練習曲」。波蘭於1795年亡國,成為帝俄的版圖,1830年發生獨立運動。由於波蘭革命失敗,蕭邦就打消返回祖國的念頭,計劃在巴黎開拓自己的天地,並幫助革命運動。

  1835年,蕭邦曾前往德雷斯頓和萊比錫旅行,與孟德爾頌和舒曼結識。1836年和女文學家喬治桑(George Sand),雙雙墜入情網,不久肺病惡化,於1838年與喬治桑一起到馬約卡島靜養,後來兩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1847年雙方因意見不合而勞燕紛飛,結束了這段歷史上著名的戀情。

  1848年抱病到英國旅行演奏,次年回到巴黎後不久,因肺結核不治去世,享年只有三十九歲。

  蕭邦的作品,除十七首波蘭歌曲、鋼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全是鋼琴曲。此類作品中,有兩首鋼琴協奏曲和三首鋼琴奏鳴曲。

  蕭邦對民族主義音樂的貢獻,是他六十首馬厝卡舞曲與十二首波蘭舞曲。兩種舞曲都是三拍,馬厝卡是中庸速度,來自民間慶典音樂;波蘭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紀宮廷慶典的配樂。蕭邦將馬厝舞曲帶入音樂會,並將早期波蘭宮廷生活的雄姿與盛況再度展現在人們面前。它令人想起過去民族的榮耀,也成為過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徵。
蕭邦年代表






年代

年齡

生平大事

1810
 
三月一日誕生於波蘭。

1817
7
作G小調波蘭舞曲;被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1818
8
二月十四日舉行第一場演奏會。

1824
14
入華沙中學並拜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

1825
15
C小調第一輪旋曲。

1826
16
入華沙音樂學院。

1827
17
作莫札特歌劇唐 . 喬凡尼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

1828
18
與作曲鋼琴師休姆相識。拜訪柏林。

1829
19
威尼斯的狂歡。七月抵達維也納。

1830
20
F小調鋼琴協奏曲。十一月離開華沙。

1832
22
於巴黎驚聞華沙淪陷,作革命練習曲。

1833
23
與李斯特於四月合開一場演奏會。

1834
24
出版波蘭曲調幻想曲,科羅維克舞曲,圓舞曲第十八樂章。完成七首鋼琴曲,蝴蝶練習曲,B小調練習曲。

1835
25
和瑪莉亞小姐相戀。

1836
26
與瑪莉亞小姐前往馬林巴度假。降A調練習曲。

1837
27
完成喪禮進行曲。

1838
28
與喬治桑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養病,同年返法國。

1839
29
返巴黎。完成G大調夜曲第二號第三十七樂章,升E大調即興曲,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

1841
31
C小調高音前奏曲四十五樂章,F小調幻想曲,F小調高音波蘭舞曲,第三敘事曲。

1842
32
降A大調波蘭舞曲五十三樂章,F小調第四敘事曲,E大調第四協奏曲。

1844
34
第三首B小調鋼琴奏鳴曲。

1846
36
波蘭幻想舞曲,船夫歌,大提琴奏鳴曲。

1847
37
與喬治桑決烈。

1849
39
10 月 17 日病逝於巴黎。


收錄日期: 2021-04-27 14:59: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8000051KK015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