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交響曲

2007-12-08 7:43 am
我想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的創作原因,背景,旋律,觀眾的反映

回答 (2)

2007-12-08 7:47 am
✔ 最佳答案
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是寫作於1804年到1808年間。

這首是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並且是所有歐洲古典音樂中眾所皆知的曲子,還有最被常演奏的交響曲。[1]共有四個樂章:開頭的快版奏鳴曲、行板、快速的諧詼曲到曲末。1808年第一次演出在維也納的維也納劇院,此作品當晚獲得了廣大的愛戴。當時,E.T.A. Hoffmann說這首交響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開頭是以特別的四個音符 '短-短-短-長' 為主題演奏兩次:試聽 文件— 播放


第五號交響曲以及它特別的四個開頭主題音符,在全球眾所皆知。後來,這個交響曲的元素在流行文化裡被多次改編,像在迪斯科(Disco)及搖滾樂(Rock'n Roll)的其它新型態樂風中,並且出現在電影及電視裡。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作曲
1.2 首演
1.3 迴響與影響
2 管弦樂團編制
3 曲式
3.1 第一樂章
3.2 第二樂章
3.3 第三樂章
3.4 第四樂章
3.5 「命運」主題
3.6 調性
3.7 開頭主題的反覆
3.8 長號及短笛
4 Textual questions
4.1 第三樂章的反覆
5 媒體
6 參考資料
7 版本
8 相關條目
9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編輯] 作曲

1804年的貝多芬,那年他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由W.J. Mähler描繪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總共時間是令人注意的。在第三號交響曲之後的1804年就有初步的構想。[2]. 但是貝多芬一直中斷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而去寫別的曲子,包括第一版的費德里奧、熱情鋼琴奏鳴曲、三首拉斯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以及第四號交響曲。 最後第五號交響曲在1807年-1808年間創作,並且是與第六號交響曲同時創作,並在同場演奏會做首演。

貝多芬在這個時候是三十多歲;他的生活因為耳聾而更麻煩。[3] 在這個時期是拿破崙戰爭,奧地利的政治動盪,1805年拿破崙的部隊佔領了維也納。


[編輯] 首演
第五號交響曲在1808年12月22日於維也納劇院首演,這是由貝多芬的新作品所組成的龐大音樂會,並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4]演出時間超過四個小時。兩首交響曲的名稱是與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相反:第五號是編號第六、第六號是編號第五。[5] 節目如下:

第六號交響曲
詠嘆調 - Ah perfido! 作品65
The Gloria movement of C大調彌撒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親自演奏)
(中場休息)
第五號交響曲
the Sanctus and Benedictus movements of C大調彌撒
合唱幻想曲
貝多芬將此交響曲題獻給他的兩位贊助者,洛布科維茲王子(Prince 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以及拉茲莫夫斯基伯爵(Count Rasumovsky)。標示出現在1809年4月的初版版本。


[編輯] 迴響與影響
在不好的狀況下,對首演音樂會沒有太多的評論。管弦樂團沒有演奏好-演奏會前只有一次排演-在那時候,合唱幻想曲有演奏者出了一個錯,貝多芬停下並且再重新開始。[6] 演奏廳極冷且觀眾因為節目太長而疲勞。不過一年半之後,另一個音樂會結果有熱烈的回響,由E.T.A. Hoffmann在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發表。他戲劇化的描述: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7]

很快地這首交響曲成為了每個演奏會的重點曲目。就像是古典音樂的標誌,第五號交響曲在1842年12月7日由紐約愛樂演出、1931年11月2日由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在它的技巧及情緒的巨大衝擊下,第五號交響曲帶給作曲家及音樂評論家很大的影響,[8] 受到影響的作曲家有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的第四號交響曲的片段)[9] 、布魯克納、馬勒、以及白遼士。[10] 第五號交響曲如同第三號交響曲及第九號交響曲,在貝多芬的作品中有重大革新。


[編輯] 管弦樂團編制
第五號交響曲的管弦樂團編制如下:

木管樂器:
短笛 (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2 長笛
2 雙簧管
2 降B調、C調豎笛
2 低音管
倍低音管 (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銅管樂器
2 降E調、C調法國號
2 C調小號
3 長號 (中音、次中音及低音) (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打擊樂器
定音鼓
弦樂器
第一、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11]

[編輯] 曲式
此作品具有四個樂章:

I.Allegro con brio
II.Andante con moto
III.Scherzo: Allegro
IV.Allegro
全曲大約長35分鐘。


[編輯]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開頭是四個音符主題,在西方音樂是最出名的。在前四小節的指揮方法有許多爭議。一些指揮家堅持用快板速度;一些使用沉重的自由奏,用慢的速度演奏主題;還有一些漸慢的演奏三個G及F並爭論說這裡要中斷。[12]

第一樂章是傳統的奏鳴曲曲式,是貝多芬從他的古典樂派老師海頓及莫扎特所繼承而來(包括主題發展經過好幾個調性,再戲劇性的回到開頭的調性)。開頭的戲劇化強奏吸引了聽者的注意力。跟著一開始的四小節,貝多芬仿製了一連串的主題發展,在節奏及音程上不斷重覆。很快地,由法國號的強奏進入了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是降E大調,此曲的關係大調,這是由動態的弱奏以及絃樂器所奏的四個音符主題所帶出來的抒情段落。以動態的四個音符做基礎的小尾奏。


[編輯] 第二樂章
稍快的行板,雙主題變奏曲。第一樂章體現了英雄在休息、在思考,是一種柔和而懇切的敘述。它的結構是雙主題變奏『即不同的主題依次序輪流加以變奏,形成對比。


[編輯] 第三樂章
諧謔曲。第一樂章的調性回到了c小調,情緒是動蕩的,它是達到全曲高潮的最後一條通道。


[編輯] 第四樂章
快板。奏鳴曲式構成,是一首凱旋式的進行曲,它肯定了光明和勝利的必然性,並表達了人民的力量,樂曲的開始是與c小調的同名大調,由樂隊全奏,音響宏大壯觀。





[編輯] 「命運」主題

[編輯] 調性

[編輯] 開頭主題的反覆

[編輯] 長號及短笛
首次使用長號及短笛在交響曲中的是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這是錯的。瑞典作曲家Joachim Eggert在1807年在他的降E大調交響曲(Symphony in E-flat major)中使用了長號[13],在這之前的1773年8月,麥克·海頓(Michael Haydn)的C大調第19號交響曲中使用了短笛。

以下是富爾達交響樂團(Fulda Symphonisches Orchester)由Simon Schindler所指揮的第五號交響曲。 這個錄音是在2000年3月10日於德國富爾達橘園(Orangerie)的演奏會中所錄製。

I. Allegro con bri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
II. Andante con mot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
III. Scherzo. Allegr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
IV. Allegr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
2007-12-11 12:18 am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运》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a/TheaterWien_z22.JPG/250px-TheaterWien_z22.JPG


维也纳河剧院外墙的牌板,上面写有关于贝多芬作品在此的演出情况,还有贝多芬在1803到04年曾短暂居住于剧院里。
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河剧院(Theater-an-der-Wien)里的听众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常的音乐会。音乐会长达4小时,曲目全部是贝多芬的作品:开场先是F大调《第六號交响曲》(田园),再是C大调弥撒里面的咏叹调,然后是《第四號钢琴协奏曲》,紧接着是《c小调第五號交响曲》,还有《合唱幻想曲》。且不论当晚首演的质量如何不尽人意,这里上演的几首曲目都是贝多芬曲谱里有分量的作品。好几部作品在同一晚上首演是贝多芬多管齐下的创作习惯造成。两首交响曲都是献给约瑟夫·罗伯克维兹王子(Prince Joseph Lobkowitz)和安德雷·拉祖莫夫斯基公爵(Count Andrey Razumovsky)的。评论家在当晚听过第五號交响曲之后,并没做太多的评论。一年半之后,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杂志—莱比锡《综合音乐报》(Allgemeine musicalische Zeitung)里,作家兼乐评人E.T.A.霍夫曼在这部作品再次上演之后用浪漫的笔法给了如下的评价: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Cquote1.png/20px-Cquote1.png

强光射穿这个地区的夜幕,同时我们感到了一个徘徊着的巨大暗影,降临到我们头上并摧毁了我们内心的一切,除了无尽渴望所带来的痛——在这种渴望中,本来在欢腾呼声中燃起的那份喜悦倒下逝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Cquote2.png/20px-Cquote2.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5/Beethoven_sym_5_motive.PNG/250px-Beethoven_sym_5_motive.PNG


命运交响曲的“命运”动机
交响曲的主导c小调再一次在贝多芬手下表现了强烈的情感挣扎,其强大的张力和绵密不透风的紧张节奏,让人想起贝多芬在1807年为科林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歌剧而创作的的暴风骤雨式的《科里奥兰》序曲。整部交响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起三个乐章压抑,到了第四乐章方见光明。第一乐章的前八个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据说贝多芬曾说过,那是“命运的敲门声"。交响曲“命运”之名由此而来。而自此之后,前四个音符几乎成了贝多芬的代名词。凝练简凑而又严峻凌厉,颇有概括贝多芬本人性格经历的含义。1808年的贝多芬进一步失聪[21]。这很能让人想起贝多芬在1801年写给一位医生的信内所说的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Cquote1.png/20px-Cquote1.png

我要向我的命运挑战。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Cquote2.png/20px-Cquote2.png



值得注意的是,命运一词并非正式标题,与在日本和中国出品的不同,欧美的第五號交响曲唱片,都不会表明“命运”这一标题。
《命运交响曲》非常清晰明确地促使听众置身处地的去感受作曲者本人的情绪心境,这种互动,之前海顿莫扎特都没做到的。1830年歌德在听过孟德爾頌为他用钢琴演奏过此曲之后,说道音乐太“狂野”。而柏辽兹则对这首在法国被上演得最多的交响曲说道: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Cquote1.png/20px-Cquote1.png


在交响曲中他叙述了自己的个人感受,他自己隐蔽的痛苦,郁积的愤怒,充满伤心绝望的梦想,夜色底下的视像,还有激情的爆发。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Cquote2.png/20px-Cquote2.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2/Beethoven_7.jpg/250px-Beethoven_7.jpg

奥古斯都·冯·克罗伯1818年所绘的贝多芬素描
交响曲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乐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乐章,遵照海顿、莫扎特确立的交响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和第四乐章急板或快板写成的。而在第三交响曲开始,形式和内容开始统一,一个分明的线索主题或思想贯穿整部交响曲,这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里特别鲜明,而这,是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这样的结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更多的现实表现力和情感刻画。听众不再是单一地去享受美丽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和动机。这大大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可以说,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他赋予了交响曲“神”,使之形神兼备。第六交响曲用标题对内容进行描述和在第九交响曲里面加入了人声,都是一大创举,后世纷纷效仿。
有人认为,贝多芬的交响曲有“奇数”和“偶数”之分,奇数的交响曲是革命性的,节奏强烈,而偶数的则是柔美和典雅的。
贝多芬在交响曲方面的创新

节奏: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着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创作如歌般的旋律。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配器的变化:新的乐器的使用以及交响乐队的规模变大。
乐曲曲式的变化:

第6交响曲有5个乐章,不同于以往的4乐章结构。
谐谑曲的使用替代了原来的小步舞曲。
慢乐章的位置变化(No.9),消失(No.5,7)。第9交响曲2,3乐章位置倒置,慢乐章变成了第3乐章;第5,7交响曲没有原来严格意义的慢乐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乐章,旋律线延长而类似于慢乐章。
突破了奏鸣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对比鲜明;发展部规模变大,可以占到整个乐章的1/3以上,在发展部当中出现了呈示部中没有的因素;引子介入乐章,出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当中,甚至参与发展部的发展;尾声很长。

贝多芬交响曲的一般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速度的奏鸣曲式,是交响曲的最重要乐章。
第二乐章:抒情性的乐章,通常为行板慢板,也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乐章:快速的谐谑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是欢呼胜利的终曲乐章。
參考: my musical knowledge + some extract from the website(wiki)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01: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7000051KK043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