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是寫作於1804年到1808年間。
這首是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並且是所有歐洲古典音樂中眾所皆知的曲子,還有最被常演奏的交響曲。[1]共有四個樂章:開頭的快版奏鳴曲、行板、快速的諧詼曲到曲末。1808年第一次演出在維也納的維也納劇院,此作品當晚獲得了廣大的愛戴。當時,E.T.A. Hoffmann說這首交響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開頭是以特別的四個音符 '短-短-短-長' 為主題演奏兩次:試聽 文件— 播放
第五號交響曲以及它特別的四個開頭主題音符,在全球眾所皆知。後來,這個交響曲的元素在流行文化裡被多次改編,像在迪斯科(Disco)及搖滾樂(Rock'n Roll)的其它新型態樂風中,並且出現在電影及電視裡。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作曲
1.2 首演
1.3 迴響與影響
2 管弦樂團編制
3 曲式
3.1 第一樂章
3.2 第二樂章
3.3 第三樂章
3.4 第四樂章
3.5 「命運」主題
3.6 調性
3.7 開頭主題的反覆
3.8 長號及短笛
4 Textual questions
4.1 第三樂章的反覆
5 媒體
6 參考資料
7 版本
8 相關條目
9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編輯] 作曲
1804年的貝多芬,那年他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由W.J. Mähler描繪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總共時間是令人注意的。在第三號交響曲之後的1804年就有初步的構想。[2]. 但是貝多芬一直中斷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而去寫別的曲子,包括第一版的費德里奧、熱情鋼琴奏鳴曲、三首拉斯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以及第四號交響曲。 最後第五號交響曲在1807年-1808年間創作,並且是與第六號交響曲同時創作,並在同場演奏會做首演。
貝多芬在這個時候是三十多歲;他的生活因為耳聾而更麻煩。[3] 在這個時期是拿破崙戰爭,奧地利的政治動盪,1805年拿破崙的部隊佔領了維也納。
[編輯] 首演
第五號交響曲在1808年12月22日於維也納劇院首演,這是由貝多芬的新作品所組成的龐大音樂會,並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4]演出時間超過四個小時。兩首交響曲的名稱是與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相反:第五號是編號第六、第六號是編號第五。[5] 節目如下:
第六號交響曲
詠嘆調 - Ah perfido! 作品65
The Gloria movement of C大調彌撒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親自演奏)
(中場休息)
第五號交響曲
the Sanctus and Benedictus movements of C大調彌撒
合唱幻想曲
貝多芬將此交響曲題獻給他的兩位贊助者,洛布科維茲王子(Prince 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以及拉茲莫夫斯基伯爵(Count Rasumovsky)。標示出現在1809年4月的初版版本。
[編輯] 迴響與影響
在不好的狀況下,對首演音樂會沒有太多的評論。管弦樂團沒有演奏好-演奏會前只有一次排演-在那時候,合唱幻想曲有演奏者出了一個錯,貝多芬停下並且再重新開始。[6] 演奏廳極冷且觀眾因為節目太長而疲勞。不過一年半之後,另一個音樂會結果有熱烈的回響,由E.T.A. Hoffmann在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發表。他戲劇化的描述: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7]
很快地這首交響曲成為了每個演奏會的重點曲目。就像是古典音樂的標誌,第五號交響曲在1842年12月7日由紐約愛樂演出、1931年11月2日由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在它的技巧及情緒的巨大衝擊下,第五號交響曲帶給作曲家及音樂評論家很大的影響,[8] 受到影響的作曲家有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的第四號交響曲的片段)[9] 、布魯克納、馬勒、以及白遼士。[10] 第五號交響曲如同第三號交響曲及第九號交響曲,在貝多芬的作品中有重大革新。
[編輯] 管弦樂團編制
第五號交響曲的管弦樂團編制如下:
木管樂器:
短笛 (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2 長笛
2 雙簧管
2 降B調、C調豎笛
2 低音管
倍低音管 (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銅管樂器
2 降E調、C調法國號
2 C調小號
3 長號 (中音、次中音及低音) (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打擊樂器
定音鼓
弦樂器
第一、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11]
[編輯] 曲式
此作品具有四個樂章:
I.Allegro con brio
II.Andante con moto
III.Scherzo: Allegro
IV.Allegro
全曲大約長35分鐘。
[編輯]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開頭是四個音符主題,在西方音樂是最出名的。在前四小節的指揮方法有許多爭議。一些指揮家堅持用快板速度;一些使用沉重的自由奏,用慢的速度演奏主題;還有一些漸慢的演奏三個G及F並爭論說這裡要中斷。[12]
第一樂章是傳統的奏鳴曲曲式,是貝多芬從他的古典樂派老師海頓及莫扎特所繼承而來(包括主題發展經過好幾個調性,再戲劇性的回到開頭的調性)。開頭的戲劇化強奏吸引了聽者的注意力。跟著一開始的四小節,貝多芬仿製了一連串的主題發展,在節奏及音程上不斷重覆。很快地,由法國號的強奏進入了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是降E大調,此曲的關係大調,這是由動態的弱奏以及絃樂器所奏的四個音符主題所帶出來的抒情段落。以動態的四個音符做基礎的小尾奏。
[編輯] 第二樂章
稍快的行板,雙主題變奏曲。第一樂章體現了英雄在休息、在思考,是一種柔和而懇切的敘述。它的結構是雙主題變奏『即不同的主題依次序輪流加以變奏,形成對比。
[編輯] 第三樂章
諧謔曲。第一樂章的調性回到了c小調,情緒是動蕩的,它是達到全曲高潮的最後一條通道。
[編輯] 第四樂章
快板。奏鳴曲式構成,是一首凱旋式的進行曲,它肯定了光明和勝利的必然性,並表達了人民的力量,樂曲的開始是與c小調的同名大調,由樂隊全奏,音響宏大壯觀。
[編輯] 「命運」主題
[編輯] 調性
[編輯] 開頭主題的反覆
[編輯] 長號及短笛
首次使用長號及短笛在交響曲中的是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這是錯的。瑞典作曲家Joachim Eggert在1807年在他的降E大調交響曲(Symphony in E-flat major)中使用了長號[13],在這之前的1773年8月,麥克·海頓(Michael Haydn)的C大調第19號交響曲中使用了短笛。
以下是富爾達交響樂團(Fulda Symphonisches Orchester)由Simon Schindler所指揮的第五號交響曲。 這個錄音是在2000年3月10日於德國富爾達橘園(Orangerie)的演奏會中所錄製。
I. Allegro con bri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
II. Andante con mot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
III. Scherzo. Allegr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
IV. Allegro(檔案資訊) — 在瀏覽器中播放 (Beta測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