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地歴史?包括香港同新加坡

2007-12-08 4:33 am
英國殖民地歴史?包括香港同新加坡

回答 (2)

2007-12-09 12:36 am
✔ 最佳答案
對美洲的殖民
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初,此時英格蘭已經在北美建立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了今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加拿大及加勒比海上的小島嶼如牙買加。
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倚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則為英格蘭提供菸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像加勒比島嶼一樣對英格蘭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眾多英格蘭移民。
英格蘭的美洲帝國正通過戰爭與殖民逐步擴大,例如通過英荷戰爭的勝利英格蘭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不斷發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斷向西探索,尋求更多的可耕種土地。七年戰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並在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使得英國獲得了北美更大地區的控制權。
隨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這些殖民地之後都實現自治,並是羊毛和黃金的出口地。

英帝國在亞洲
1757年,普拉西戰役的勝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的統治權。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之後該公司管轄的領土被移交給女王政府管理。維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被宣佈為印度女皇。
錫蘭、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範圍。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從中國人手裏奪得了香港。
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麼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與中國保持了一種複雜的關係。雖然英國獲得了香港,英中貿易主要還是通過幾個開放了的中國港口進行。因此英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中國,因為中國的崩潰意味著其他西方強權就可能與英國一起瓜分中國,而使得英國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
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方面卻和法國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對非洲的掠奪
1875年歐洲國家在非洲兩塊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爾及利亞和開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成為了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這種從原先只在經濟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國」到對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轉變,其實是以英國對這些原本就處於英國影響之下的非洲地區赤裸裸的掠奪而實現的。
當法國、比利時和葡萄牙在剛果河下游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時,他們其實已經威脅到了英國向熱帶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會議就曾試圖調解強權之間的矛盾,該會議提出了以「實際佔領」為確定各國殖民地歸屬的評判標準,而該標準的採納意味著歐洲國家更加肆無忌憚地襲擊非洲當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獲得更大面積的「實際佔領」地。
英國1882年對埃及的軍事佔領同時也起到了確立了英國對尼羅河地區的控制。這又進一步導致了1896至1898年英國對蘇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兩國的法紹達事件。
1899年英國完成了對南非的全面佔領,這項軍事行動最早始於1795年對開普的併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蘭人所統治的金礦產區德蘭士瓦以及鄰近的奧蘭治自由邦後,負責南非事務的英國南非公司進一步向北深入,並以開普富商賽西爾·羅得斯爵士的名字將其所佔領的地區稱作羅德西亞
英國在南非和東非的勝利促使羅得斯爵士和英國駐南非大使阿爾佛萊德·米爾納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個「從開普到開羅」的英國殖民帝國。他們希望通過建造連接蘇伊士運河和南非礦區的鐵路來實現。但是由於德國對坦噶尼喀的殖民將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兩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間只有電報線路暢通,而鐵路則無法建造。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隨著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紐芬蘭和南非聯盟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已經開始了從帝國到英聯邦的轉變。這些新國家的領袖們與英國政治家們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舉行的殖民地會議
自治領之間的外交關係主要由英國的外交部負責,而加拿大雖然在1909年設立了外交部,其與帝國內其他國家的關係依然通過英國派在加拿大的總督、自治領駐倫敦的高級專員和英國在海外的外交使節們維繫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是代表帝國內所有的自治領政府宣佈參戰的。
各自治領在外交政策確實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顯違反英國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黨政府在1911年與美國簽署了一項雙邊自由貿易的互惠協議,最後卻因英國保守黨的反對而沒有獲得批准。
國防方面,原本將自治領的防務納入一個單一的帝國軍事框架在1900年以後被證明已經很難維繫,因為英國此時開始在歐洲大陸的防務問題上開始承擔更大的責任,同時還必須面對德國海軍崛起的威脅。1909年大英帝國決定各自治領應擁有其自己的海軍,這是對1887年英國承諾澳大利亞以向英國海軍輸出人力以換取英國在太平洋地區艦隊駐紮這一協議的違背。

非殖民化
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開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印度是第一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國家,之後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殖民地也紛紛傚法。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只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並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願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的野心,而被迫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係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1939年9月,英國對德國的宣戰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亞,而除了愛爾蘭以外其他的自治領則都分別對德宣戰。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並突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紮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鬥,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政府以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於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並在1973年如願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係,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從此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干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鬥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鬥。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於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和馬來亞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此後的幾十年間這裏一直持續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血腥暴力爭端。在地中海地區,説希臘語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過游擊戰的形式希望將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臘的版圖內,但1960年塞浦路斯還是最終獲得獨立。
英帝國在非洲殖民主義的結束往往過分迅速,以至新獨立的國家無法獨立面對獨立後的挑戰:1957年加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運動後終於獨立,之後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烏干達、肯尼亞和桑給巴爾、岡比亞、博茨瓦納和萊索托以及斯威士蘭也相繼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尼亞獨立後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佔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的持續存在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其於1994年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佔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贊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宣佈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津巴布韋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的失敗後,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千里達及托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湯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後的歲月裏也相繼經歷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在新界99年的租約到期後,英國也於1997年將整個香港的主權移交中國。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6-06-04 10:01 pm
這位大大你好

我本身也有急需用錢 找銀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壢仁寶當舖 有在幫人代辦二胎

估價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詢問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裡借過 服務態度好 辦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週轉的好幫手

放心啦!仁寶當舖是政府立案合法當舖

網路上的風評也非常好

在 中壢YKK對面 03-4520077


收錄日期: 2021-04-21 15:36: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7000051KK031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