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開始前中國的形勢

2007-12-08 2:16 am
急...
大家請幫忙

回答 (2)

2007-12-08 3:42 am
✔ 最佳答案
大躍進是在1958至1960年上半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試圖利用中國大陸充裕的群眾和向東歐和蘇聯大量出口農產品等方法以快速達到軍事工業化的一場運動。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美國(所謂「超英趕美」)。毛澤東號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社會上出現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會後,全國各條戰線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了一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提出1958年鋼產量翻番,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達到1070萬噸。《人民日報》經常報導某某公社農業大放衛星。在早稻畝產36000斤的基礎上,中稻畝產達到46000斤。田裡的稻穀緊密得排在一起,人都可以坐在上面。同年,還出版發行了祖國主要建設成就地圖。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發表文章「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論述糧食畝產能到"兩千多斤的20多倍",還引述蔬菜畝產"160萬斤"。[2]

會後全國形成了全民大煉鐵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1958年底,全國為滿足毛澤東的意願,把鋼產量比57年翻一番,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號召全民煉鋼。在農村,也修建了土法的煉鋼爐,企圖在田間煉鋼鐵。很多人把家裡的鍋子,鐵器等金屬都捐獻出來煉鋼鐵,卻煉成一個個的鐵疙瘩。但由於技術不合規格,只是煉出大量的廢鐵,造成極大的浪費,並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

煉鋼需要鐵礦、焦炭、燃料等材料。由於鐵礦不足,於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採礦,使糧食產量大減。由於燃料不足,只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發日後的天災。其實這些天災都是人為的。傳聞增城掛綠荔枝樹在此劫中大部分被砍去了,而且建造高爐的建築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築拆了,把磚塊拿去建爐,還說文物也要為煉鋼服務。農村也推行真正名副其實的大鍋飯,以生產隊為單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每個家庭都統一在公社食堂吃飯。稱為「放開肚皮吃飽飯」。

在各個公社,一系列極端且有爭議的農業革新在毛的熱情之下被推廣了。很多革新是基於現在已經被否定了的蘇聯生物學家特羅菲姆·李森科(英文en:Trofim Lysenko)學派的觀點。這些措施包括密植,指把種子遠密於常規來播種並且假設這些種子間不會相互競爭。廣泛鼓勵深耕(深達兩米),可惜深耕的出發點是基於一個錯誤假設,那就是深耕會讓植物長出超大根系。還有後果更嚴重的措施就是堅持一部分農田應該被休耕。

運動中,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在大躍進中嚴重泛濫。部份中共黨員從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曾希望黨領導調整政策。但在會議上,公開說出這類觀點的高級幹部只有彭德懷元帥。毛澤東利用這次會議解除了彭德懷的國防部長職位,把彭(貧農出身)和他的支持者打倒為走資派,並且在全黨開展了「反右傾」的鬥爭。彭的職位由林彪所取代,而林則開始了他在軍隊中全面對彭支持者的清洗。1960年,中國大陸的糧食產量較1957年降低了四分之一。1961年1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九中全會中劉少奇制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大躍進運動終告結束。
參考: Wiki
2007-12-10 12:49 am
1. 毛澤東退居2線, 暫不負責日常政務, 由劉少奇任國家主席, 與鄧小平處理三面旗後的經濟調整, 經濟好返D, 注意! 當時毛澤東仍任黨主席和軍委主席
2. 中國(其實係毛澤東)提出所謂反帝反修, 反修即反對蘇聯的修正主義, 其實即係反對中國的修正主義, 即係劉少奇等人的三自一包的經濟改革政策
3. 毛澤東提出四清, 其實係又一次整風, 加上反單幹風, 反翻案風, 可謂文革前哨戰
4. 人們開始好崇拜毛澤東,
5. 江青等人開始玩文藝判批, 如批判三家村, 開始控制宣傳部, 傳媒, 以及同文化有關的部門, 開始有革命樣板戲, 但大家不太喜歡看,
參考: 個人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00: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7000051KK023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