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統一後, 秦始皇沒有採用封建制度, 為什麼?用左咩政策???快快快快速!!!!!!!!!!!!!!!!!!!!!!!

2007-12-07 5:30 am
如題...

回答 (3)

2007-12-07 5:37 am
✔ 最佳答案
用左集權統治政策



統一中國
公元前238年,嬴政鏟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嬴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統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子、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蒙武和蒙恬,還有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嬴政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17年滅韓、18年滅趙、22年滅魏、24年滅楚、25年滅燕、26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前230年(秦王17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

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於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秦王18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三個月後,秦軍大敗趙軍,趙王被俘,趙國滅亡。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共同抗秦。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前225年(秦王22年),魏國被秦軍吞滅。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前222年(秦王25年),燕國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為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二十四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楚國滅亡。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前221年,其餘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前221年(秦王26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建,齊國滅亡。

至此,秦王嬴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國家。


[編輯] 集權統治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確立了帝王的威信。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故決定稱號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並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對與皇帝相關的名稱也做了具體規定,例如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等等。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務;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別主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方面的政務。

秦始皇對國家體製做了影響深遠的改革,其最為重大的舉措就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而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在討論國家體制時,李斯反對歷史上的分封制,認為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天子無法有效控制,幾代之後,關係疏遠,最終致使周朝分崩離析。秦國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的手裡。秦始皇支持並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郡,郡下設縣,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這樣,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被置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國理念,他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秦朝還要求官吏必須通曉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學習法律,所謂「以吏為師」。

在經濟方面,秦始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這些對於中國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此外,秦始皇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採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因為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為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但秦皇的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各種指責紛紛而來,不同於秦始皇法家的種種學說不絕於耳。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丞相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並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所謂「焚書」,就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鞏固秦朝的統治,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銷毀除《秦記》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史書,只留下官方的思想學說和史書,以及關於農業、技術、卜筮和醫藥的書籍。敢私藏禁書、非議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這一政策從前213年一直執行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所謂「坑儒」,即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殺的事件。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擴大了國家的疆土。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2007-12-07 5:48 am
封建=分豬肉 秦始皇自以高高在上,睇佢自稱朕,始皇就知,又點會肯分地比人? 又鑒於周之封建令諸侯爭霸,辛辛苦苦先滅六國,一統天下,當然唔會再黎過

所以佢採用李斯建議(其實佢不嬲都係咁諗)地方行郡縣,中央集權
2007-12-07 5:47 am
因為他怕人反他
秦始皇十分注意政治改革。他在統一之後,首先總結了各國統治的經驗教訓,決定按照法家的政治理念實行中央集權。為此,他破天荒地創立了皇帝制度,賦予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使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分別掌管全國的各類事務。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種嚴密的「金字塔」式的政治架構。同時制定嚴峻的法律,以保證這個政治制度的實行,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把行政大權牢牢掌握在中央,掌握在皇帝手中。秦始皇滅六國依靠的主要是軍隊,所以他對軍事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

統一全國後,他繼續把軍隊作為政權的一大支柱,在進行政治改革的同時,保留了一支陣容強大、威武雄壯的武裝部隊,並且把它建設成為繼承秦國軍事傳統、吸收六國軍事經驗、具有較高軍事水平的正規軍。在此基礎上調兵遣將,鞏固統一;另一方面,收繳天下兵器,防止各種反抗活動。
通過這些措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安定,而且開拓秦朝的疆域,擴大秦朝的影響,使秦朝成為威名遠播的大國對秦始皇來說,要鞏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光靠政治改革和軍事改革是不夠的,還必須進行經濟改革,努力發展社會經濟。因為在統一之初,各地的經濟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也存著一定的差異,在經濟方面還帶有分裂時期留下的特徵。這種狀況對維護統一局面十分不利,如果不進行調整和改革,社會經濟就會出現混亂。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制定了新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實行了重農抑商政策,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這些改革是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通過這些改革,基本上理順了秦朝的經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文化與政治、經濟、軍事有一定的聯繫,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戰國以來,由於國家長期分裂,文化交流受到限制,形成了極為顯明的區域特色。各地的思想觀念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甚至連文字也不盡相同。

全國統一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迫切需要加強各地之間的文化聯繫。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也對文化進行了改革。他下令統一全國的文字,又通過宣揚天命和焚書坑儒的辦法,統一人們的思想,還採取了一些端正風俗的措施。

這些改革,與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相輔相成,既促進了各地間的文化交流,又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進行自我保護,在交通線上修築了許多關塞堡壘,設置了不少人為的障礙,各國道路的寬窄也不一致。這種狀況對統一是不利的。

秦始皇滅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內地與邊疆的聯繫,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推廣到全國各地,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更好地鞏固統一的成果,在交通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他下令拆除全國各地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統一道路系統,統一車軌。

經過幾年的努力,建成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這些措施對多民族、統中央集權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同樣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9: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6000051KK037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