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 生於波昂,是德國作曲家。 貝多芬的祖父曾在選侯教堂中擔任男低音,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男高音歌手。對貝多芬的父親,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是一個關心子女的父親,很早便看出貝多芬的才能;也有人說他是一個貪婪的人,企圖把貝多芬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作為搖錢樹。不論如何,貝多芬四歲時,就由父親指導他開始學習鋼琴;八歲開始在音樂會中演出;十一歲起便輟學專門學習音樂。他的老師倪富除了教授貝多芬學習巴哈的平均律曲集,還不斷鼓勵他發揮他的音樂創作潛能,並介紹他成為波昂宮廷樂團的團員。
貝多芬17歲時,前往維也納拜訪大音樂家莫扎特。莫扎特要求他即時作一首完整的曲子,貝多芬很快就達成了這個任務。莫扎特便對在座的朋友預言貝多芬不久將震驚世界。可惜, 貝多芬的母親去世,而他的父親又經常酗酒,使貝多芬成為了家庭經濟的支柱。幸好當時華特斯坦伯爵及資產家布魯寧遺孀對他提供了援助,使他解決了經濟上的問題。貝多芬的音樂才能雖然受到很多人欣賞,但成為貴族們的樂師卻並非他的理想。結果他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作曲家,不再以專門為皇室貴族寫作音樂維生。生於十八到十九世紀的貝多芬,一方面向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扎特和海頓學習,另一方面亦受到當時社會上鼓吹自由、平等、博愛等精神的影響,作品亦表現了跨時代的力量,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
在維也納的前十年,貝多芬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可惜他在二十八歲開始,聽覺便出現問題,這對一個音樂家實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命運的挫折使貝多芬一度十分沮喪,甚至曾經興起了輕生的念頭,但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決定向命運挑戰!社會背景、命運的挫折及個人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在聽覺日漸衰退的情況下,用心靈的聽覺去作曲。他把他的激情注入作品,產生了澎湃洶湧,震撼人們心靈的音樂。他的作品不論在音域範圍、力度對比、和弦運用方面都比傳統作品有更多的變化,使音樂脫離了古典樂派典雅的模式,為音樂史上開創新紀元,因此後世譽他為「樂聖」。
1827年 ,貝多芬因肝病而逝世,享年57歲。三天之後下葬於威靈公墓,在維也納出現盛大的送葬場面,估計約有一萬多人參加送葬行列 ,場面更盛於皇室貴族的出殯儀式。
和莫扎特及海頓相比,貝多芬的作品數量較少,但以作品的價值及對後世音樂的影響力,其作品卻絕不遜色。他的作品有:
著名的九首交響曲(Symphony) 包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Eroica)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Pastoral)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在樂曲的第四樂章加入四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獨唱及混聲合唱,把器樂與聲樂互相結合,是交響樂的新嘗試。
協奏曲 (Concerto)---
五首鋼琴協奏曲 ,包括第五號 ---『皇帝』(Emperor)、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及一首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協奏曲......
奏鳴曲(Sonata)---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Pathetique)、 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Moonlight)、第二十一號 鋼琴奏鳴曲--『華特斯坦』(Waldstein)、 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Appassionata)、小提琴奏鳴曲第五號『春』(Spring)、 小提琴奏鳴曲第九號『克洛茲爾』(Kreutzer)......
序曲(Overture)---
『蕾奧諾拉』(Leonore)序曲( 第一號、第二號、 第三號)、普洛米修斯序曲 、柯里奧蘭序曲、 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序曲 ......
http://www.hkedcity.net/iclub_files/a/1/95/webpage/composers/beeth/Beeth.htm
2007-12-06 14:17:33 補充:
更正Ludwig Van Beetho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