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唐太宗的資料!急(10分)

2007-12-05 11:58 pm
我想要一些關於唐太宗的資料!
要整理過,不要太詳細!
要有用~

回答 (7)

2007-12-06 12:35 am
✔ 最佳答案
唐太宗(559--642),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子,隋末,勸父李淵起兵反隋,攻克長安,且立戰功,協助李淵統一全國.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其兄李建成和弟李元吉,奪取皇位,即位後,以隋速亡為戒,任用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人民負擔,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這些措施都令國家有利,史稱「貞觀之治」.他又出兵平東突厥,吐谷渾,高昌等國.對少數民族採用開明政策,他還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松贊干布,加強漢,藏兩族關係.但他後期廣建宮室,連年用兵,賦役繁重,加重社會負擔
2007-12-06 4:41 am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於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勳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鑑,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鑑於有些折衝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徵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後,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徵: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麼意思?」魏徵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厲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於人!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麼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並給魏徵賞賜了金甕一口。
2007-12-06 12:42 am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唐太宗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參考: me
2007-12-06 12:41 am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編輯] 玄武門之變
主條目: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五年後(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事後,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且霸佔李元吉之妻。

爾後李淵讓位,李世民即位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編輯]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爾雅雄健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來。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下嫁文成公主於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大合金疙瘩暴死[2]),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病死在唐京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修史之證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據考證,史家認為李世民曾多番修改兩書。


[編輯] 軼事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可見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編輯] 天可汗
主條目:天可汗
貞觀四年,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來源請求]


[編輯] 家庭

溫泉銘(局部)
[編輯] 妻妾
長孫皇后,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韋貴妃 (唐太宗),子紀王李慎,長孫皇后崩後,一直由韋貴妃掌管後宮
燕德妃,本為賢妃,陰德妃降為嬪後,升為德妃,子越王李貞,李治尊封為越國太妃
徐賢妃,名徐惠,自才人、婕妤進封昭容,太宗崩後徐惠殉葬,追為賢妃
楊妃,隋煬帝女,後人猜測她的封號可能是淑妃
陰嬪,本封為陰德妃,因為兒子齊王李祐的緣故,降為嬪
楊妃,子趙王李福
王氏,子蔣王李惲
楊氏(原為李元吉之妻),子曹王李明,因為身份尷尬的問題,沒有封號,據說唐太宗有意立其為后,遭反對後才不了了之
武媚娘,才人,即後來的武則天

[編輯] 子女

[編輯] 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后)
楚王李寬(母不詳,早薨)
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文武兼備,唐太宗一度考慮立李恪為太子,但遭長孫無忌反對。唐高宗即位後,長孫無忌為專權,對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開迫害,李恪被控謀逆,被迫自殺,李愔被廢為庶人並被放逐)
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后,後廢為庶人)
齊王李祐(母陰妃,後廢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
蔣王李惲(母王氏)
越王李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為晉王,母長孫皇后)
紀王李慎(母韋妃)
江殤王李囂(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
趙王李福(母楊妃)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楊氏)

[編輯] 女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兒[4]:

襄城公主(下嫁蕭銳,又嫁姜簡)
汝南公主(早薨)
南平公主(下嫁王敬直,又嫁劉玄意)
遂安公主(下嫁竇逵,又嫁王大禮)
長樂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沖)
豫章公主(早年喪母,由長孫皇后撫養長大,下嫁唐義識)
巴陵公主(下嫁柴令武,後被迫自殺,追封比景公主)
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
東陽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高履行)
臨川公主(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賢,下嫁程懷亮)
蘭陵公主李淑(字麗貞,下嫁竇懷悊)
晉安公主(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
安康公主(下嫁獨孤謀)
新興公主(下嫁長孫曦)
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高陽公主(早年喪母,由長孫皇后撫養長大,下嫁房遺愛,後被迫自殺,追封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早薨)
晉陽公主(字明達,母長孫皇后,喪母后由唐太宗親自撫養,十二歲夭折)
常山公主(沒有下嫁)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詮,又嫁韋正矩)




唐太宗的評價

歷史上對唐太宗的評價,從唐代的吳兢,北宋的歐陽修、司馬光到元代的戈直,乃至明朝的明憲宗,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唐‧吳兢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北宋‧歐陽修
歐陽修在《新唐書‧太宗本紀》贊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元‧戈直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裡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明憲宗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2007-12-06 12:14 am
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早年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被迫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修改歷史疑雲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已引來種種推想並舉證,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

姓名 李世民
年號 貞觀
廟號 太宗
字 --
諡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在世 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2007-12-06 12:08 am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爾雅雄健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來。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下嫁文成公主於吐蕃的松贊干布。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病死在唐京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2007-12-06 12:04 am
唐代玄奘的生平事蹟影響
玄奘乃初唐高僧,亦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玄奘本姓陳,名禕,隋文帝仁壽二年出生於河南緱氏縣遊仙鄉。父親為一飽學知名之士,曾作江陵縣令,為時人所景仰,生有四子,玄奘為最少。玄奘幼年時,已極其聰慧敦厚,溫文儒雅,儀表非凡,勤學不懈,甚得父親的鍾愛。煬帝大業八年,當時東都度僧,玄奘覺得御選,從此專心佛學,一生不懈,為法相宗之始創人。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9: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5000051KK014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