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作同湖上送別我問題

2007-12-05 7:25 am
王維 - 出塞作和張可久 - 湖上送別
點讀E兩首最好???

回答 (1)

2007-12-08 1:02 am
✔ 最佳答案
出塞作-王維
 
   
  本詩原注說:“時為禦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裏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裏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雲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後四句便採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裏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禦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禦,後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敍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並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鬥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淩厲氣勢奪取最後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後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後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

湖上送別


那只是潭位於偏遠村落旁的湖,普通而不具有名氣,湖邊種著幾株寫意的未知名樹木。我總是想,這是這村落唯一有觀賞價值的村景吧!

這個村落並不是非常富裕,一年十二月份當中有將近十個月,都是籠罩在霧氣裡,不管到何處都充滿著冷冷的濕意。
但這霧在湖上就顯得別緻起來,銀白的水氣,像是飛絮一樣緩緩飄落湖面,但還未接近時,就會瞬間被湖水吸取的一乾二淨。

身為一個讀書人,所謂多愁善感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我就愛坐在湖邊,看著霧氣漸漸被湖水吸收,又蒸發,不斷循環如此。我會看著這個景致,一整天閑閑無所適事都可以。

這是我唯一的娛樂消遣。

陰天時的湖邊景致,像蒙上了砂紙蒙上一層灰,藉著光露出點點閃爍,我會看著出神,朦朧而搖曳的,但是清透著,彷彿順著那道流光,我能找尋著從前,但沒有未來,我沒有未來。或者該說其實我不明白。

有時夜晚,我會看見霧中,翻飛著若隱若現的紅,我驚懼且害怕的——直到靠近了才發現那只是燈火。

轉回湖面,我不曉得名稱的樹上,開著一朵又一朵白色的花,然後風吹花落,落到湖面之後,平緩的飄著,沉下。

有時我會用指尖輕點著水面,那會激起一圈圈的漣漪,然後碰到湖岸,又反向彈回去。那很美,我相信世上沒有任何物、人、動植物能比得上那種透亮的、清澈毫無瑕疵的圓滿。

它沒有稜角、沒有瑕疵,溫潤而渾厚,不似火一般尖銳扎人、不似風一樣拂面而睜不開眼。同樣是水氣所組成的東西,它也沒有大海的幽暗、深遠。 就是那樣美麗而清冷,在湖水旁,好似所有氣焰都會被斂起。

但究竟它還是冰冷而無感情的物質而已呀!

當我脫去了腳上的皮鞋,一步步往湖水中而去,想尋找我此生所遺失的事物時,它毫不心軟的,用著最殘酷的溫柔,將我拉至了那個沒有聲音、沒有世界的深淵裡。

初春,霧又開始泛濃。

我仰躺底部,望著平靜的水面,沉睡。


收錄日期: 2021-05-03 21:22: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4000051KK042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