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火星(Mars)
哈伯太空望遠鏡所見的火星
軌道資料
曆元 J2000[1]
遠日點距離: 249,228,730 km
1.665 991 16 AU
154,863,553 mi
近日點距離: 206,644,545 km
1.381 333 46 AU
128,402,967 mi
軌道長半徑: 227,936,637 km
1.523 662 31 AU
141,632,976 mi
軌道短半徑: 226,939,986 km
1.517 000 11 AU
141,013,687 mi
軌道周長: 1,429,033,627 km
9.552 5 AU
887,958,548 mi
軌道離心率: 0.093 412 33
恆星周期: 686.9600 地球日
(1.8808 儒略年)
668.5991 火星日
公轉周期: 779.96 日 (2.135 儒略年)
平均公轉速度: 24.077 km/s (53,859 mph)
最大公轉速度: 26.499 km/s (59,277 mph)
最小公轉速度: 21.972 km/s (49,150 mph)
軌道傾角: 1.850 61° (對太陽赤道5.65°)
昇交點赤經: 49.578 54°
近日點輻角: 286.462 30°
衛星: 2
物理特徵
赤道半徑: 3402.5 km (2114.2 mi) (0.533 倍於地球)
兩極半徑: 3377.4 km (2098.6 mi) (0.533 倍於地球)
扁率: 0.007 36
表面積: 1.448×108 km²
(144,798,465 km²)
(0.284 倍於地球)
體積: 1.631 8×1011 km³ (0.151 倍於地球)
質量: 6.418 5×1023 kg (0.107 倍於地球)
平均密度: 3.934 g/cm³
赤道表面重力: 3.69 m/s² (0.376g)
宇宙速度: 5.027 km/s (11,245 mph)
恆星自轉周期: 1.025 957 地球日 (24.622 962 h)
赤道旋轉速率: 868.22 km/h (539.49 mph)
軸傾斜: 25.19°
北極赤經: 21 h 10 min 44 s (317.681 43°)
赤緯: 52.886 50°
反照率: 0.15
表面溫度:
絕對溫標
攝氏溫標 最小 平均 最大
186 K 227 K 268 K[2]
−87 °C −46 °C −5 °C
大氣
表面壓力: 0.7–0.9 kPa
大氣組成: 95.72% 二氧化碳
2.7% 氮氣
1.6% 氬
0.2% 氧氣
0.07% 一氧化碳
0.03% 水蒸氣
0.01% 一氧化氮
2.5 ppm 氖
300 ppb 氪
130 ppb 甲醛
80 ppb 氙
30 ppb 臭氧
10 ppb 甲烷
火星主題首頁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四颗。在中国古代又称为“荧惑”。
目录 [隐藏]
1 概述
2 物理特征
2.1 觀測史
2.2 地理
2.2.1 火山
2.2.2 峽谷、河谷
2.2.3 水與冰
2.2.4 火星「洞」
2.2.5 名詞解釋
2.3 地質
2.3.1 分層結構
2.3.2 地質年代
2.3.3 磁場
2.4 大氣
2.4.1 氣候
2.4.2 塵暴
2.4.3 塵捲風
2.4.4 雲
2.4.5 甲烷的發現
3 火星衛星
4 火星探测
5 火星生命
6 改造火星
7 不同文化中的火星
7.1 古埃及
7.2 印第安
7.3 中国
8 相关文章
8.1 宗教
9 注釋與參考文獻
10 外部链接
10.1 火星上的水
10.2 火星探索
[编辑] 概述
因为它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或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国,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故称“荧惑”。火星有两颗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都很小而且形状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获的小行星。英文裡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编辑] 物理特征
火星的直徑相当于地球的半徑,不過表面积相當於地球陸地的面積。由左圖可見,相較於地球,火星顯得小多了,但由於軌跡、亮度不停變換,加上近代至現代以來觀察到的多變的表面特徵、地形、大氣與氣候,身為一個親近鄰居的火星仍不減對人們的吸引力。
[编辑] 觀測史
火星的火红色,自古就吸引着人们,而希臘更是稱之為戰神。此時人們觀測火星就和其他天體般,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為了科學目的主要在十七世紀之後,如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時就是依據第谷對火星運行的大量而精密的觀測資料。
喬瓦尼·斯加帕雷里所繪之火星地圖。自望遠鏡發明而有更進一步的觀測。第一個將望遠鏡往天上瞧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而隨著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而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週期約為24.6小時,他亦為首次紀錄南極冠的人。而一開始大家各自觀測,意見亦不一致,地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製者名字命名)。不過後來義大利的喬瓦尼·斯加帕雷里(Giovanni Schiaparelli)統合了各家說法而繪製了一個較可信的地圖,而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體,如太陽湖(Solis Lacus——Lake of the Sun)、塞壬海(Mare Sirenum——the Sea of Sirens)、最明顯暗大三角——大塞地斯(Syrtis Major);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Amazonis),而這個命名系統也延續下來。
當時,斯加帕雷里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canali)。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在冬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亦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而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风靡大众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于此。不過這些細線大多已證明是不存在的,部分則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颜色的改变则是因为沙被風吹移,或發生火星塵暴。
[编辑] 地理
火星探路者所見充滿礫石的火星表面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峽谷,而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流水侵蝕而成的眾多峽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極則有以乾冰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而除此之外,火星更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编辑] 火山
火星地形圖,青藍色以北為北方低原,綠色以南則為南方高原,而醒目的塔爾西斯地區則是西半球(左半)的深紅色區域,埃律西姆地區則是右邊的小紅色區。南方高原中亦有兩個大盆地,分別是阿爾及爾平原(西)與希臘平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