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認為秦國是因為官迫民反而滅亡的,首先我要說說我地覲點。
秦所以亡國,其極大因素是嚴刑峻法。秦國向以法家治國,始於商鞅時已奠下有系統的中央集權規模。其統治方式對於當時社會有正面的幫助,人人在亂世中,雖有"法",才能使政權、國家有效地運作,一旦秦國統一,若再以苛酷刑法治國,人民動輒得咎,致舊有貴族人民開始懷念以前舊有制度。以致日後他們煽動人民,速致秦亡。因秦建立後,集權政策來得太快,所施之刑法也太凶,如人民犯法,誅及三族;一戶違禁,比鄰連坐,所以引致國家未能恢復國力,而使經濟再次崩潰,人民忍無可忍、走投無路,只好投向革命軍隊。陳勝、吳廣便因長期徵調,而軍令如山,凡調遣軍隊不能如期到達便執以死刑。他們既觸犯死刑,便挺以走險揭悍起義。有謂"人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秦國不能體恤民困,也不以仁政治理天下,法家精神,是其致禍原因。若君主英明,便能有效地行使政令。若以二世的昏庸,則中央便失去支柱,猶如無政府狀態,政治步向黑暗、腐敗,最終劉邦推翻秦國政權。這些都令秦國政權動搖,官吏多貪污、勾結朝臣,使政治陷入黑暗、腐敗之中。這些貪官污吏只會苛索人民,徵收重稅,又使人民服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譬如奸臣趙高侍侯皇帝身邊,權力極大,把持朝政,又勾結其他官吏,貪樁枉法,曾指鹿爲馬,來清楚分辨出他的勢力,朝廷內幾完爲他收買,所有人皆稱鹿爲馬。由此可見,當時政治黑暗腐敗,領治者的昏庸無能,使佞臣當道,地方更違反中央指示。國家本身不靖,仁義不施,雖然這項不是濫用民力,卻是導政秦亡的主因。
其次,秦採用法家治國,爲了能統一思想,除了法家外,諸家不容。尤以儒家爲甚,水火不容,成對立之勢。戰國時東方各國主要受儒家影響熏陶,故秦和東方各國形成文化上的差異。東方各國所受的爲齊魯之學,而秦乃採三晉之學,其意見甚爲不同。秦始皇統一後,爲求鞏固政權限制人民思想,施以禁制手段,防止人民高談論政。六國人民對於突如其來改變過往的思想,風俗習俗,不能適應,亦不滿人士皆要向當朝官吏學習,於是造成相互的衝突。更表面化的衝突,便是焚書坑行。雖然最終三晉之學勝利,但卻加深了秦與中原人士之衝突。歷史潮流中,知識份子支持對政權鞏固甚爲重要,能夠傾覆政權。而秦的統一是歷史趨勢,但他不明歷史不斷演進,平民勢力早於代東周時正在掘興,平民勢力足可傾覆政權。故秦亡證明了貴族代貴族的更替模式已改變。正因秦忽視平民力量致覆亡秦祚。始皇手段不仁道,不尊重人士,採不仁道殘殺手段,而不是用民力過度所至。然而秦亦有濫用民力之處,不過此點不足秦亡矣。
再者,濫用民力是其次,亦秦亡其中之一因素。秦始皇建國後,頗有大志,大事建設,唯過份耗損民力,秦維持前朝的力役制度,徵召役民數以萬計,只爲始皇一時享樂,炫耀之用。譬如始皇要爲自己生前建一陵墓,除了徵民力役外,建成後還把無數民工活埋。其他還有營建阿房宮,修直道,築長城等,破壞了編民戶藉的農業經濟使勞動人口大量下降。中國向以農立國,一旦破壞勞動力,經濟亦變得蕭條,生産量不足,使秦由一個富裕之國舜間變成土地荒蕪人口稀疏的貧國。故董仲舒曾謂"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致令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可見當時社會嚴峻的情況,逼使人民反抗,也理所當然。加上,始皇乃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之人,常征伐異國,攻佔土地,在短短十年間,先後征匈奴平百越損失軍隊數十萬可知秦雖統一六國而其枉施政制,國民皆爲軍民,不能與民休息,濫用民力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單在兵役上,五嶺成兵五十萬,長城戍兵三十萬,還有多少死傷軍民不計其數,所以,秦國滅亡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濫用民力,而主要分爲力役和兵役,這足以使民怨沸騰,待一有利時機,便一夫發難,難以收拾。
所以這足夠証明秦國壓逼人民越深,人民越發怨恨,加上秦2"細"的能力不夠秦王高,所以人們起了一個大澤鄉起義來推番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