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發展

2007-12-04 6:15 pm
中國科技發展 :
如題

回答 (4)

2007-12-04 9:19 pm
✔ 最佳答案
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科學家最早運用火藥燃氣反作用力原理創制的火箭,在當代科學精英的手中發展成爲運載飛船升空的大力神,這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引以爲自豪的輝煌成就。







“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岳義方、唐福等(公元10世紀後期),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已經使用了燃燒效能更好的火藥,但仍由弓弩射出。從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它用紙糊成筒,把火藥裝在筒裏壓實,綁在箭杆上,用弓發射出去。後來在原始火箭基礎上做了改進,將火箭直接裝入杆中間,爆時聲響很大,藉以恐嚇敵人。







12世紀後,原始的火箭經過改進後,廣泛地用于軍事。到了元、明時代,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幷發明瞭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幷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明代是我國火箭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軍事技術家製成多種利用火藥反作用力推進的火箭,用于軍事戰爭。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奪取政權的“靖難之役”中,于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部隊作戰時,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于戰爭的記載。此後各種單級噴氣火箭日益增多,有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藥與火箭等火器技術傳到了印度、阿拉伯,幷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引發了阿拉伯與歐洲國家對火箭技術的引用,推動了火箭技術的發展。到1805年,英國炮兵軍官W·康格裏夫創製成脫胎于中國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爲近代火箭的肇端,射程達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火箭技術逐漸用于空間探測和開發。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第一艘“東方”號飛船發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







2-3 中國也是第一個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試驗國家

萬戶是我國明朝人,大約生活在14世紀末期。他出身于木匠,曾在大將軍班背手下效力,供職于兵器製造局。他做事勤勉,愛動腦筋,對各種兵器製造技術進行過深入的鑽研,深得班背的喜愛。後來,班背因得罪朝廷權貴而被害,臨死前,將一本關于火箭製造技術的書籍留給了萬戶。根據這本書,萬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火箭。在製造火箭的過程中,萬戶萌發了試圖利用火箭進行一次飛天探險試驗的念頭。他設想,火箭可以産生推力,風箏可以飄在空中,如果人坐在椅子上,手持風箏,椅子下面綁上火箭,點燃火箭後,人就可以借助于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飛上天空。[.w 5G :uU[1][1]M







^Z 萬戶爲了將自己的設想變成現實,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等到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就開始了飛天試驗。試飛的地點選擇在一座山頂上。那天來了不少人。萬戶坐在一張椅子上,讓人把自己捆牢。他雙手各持一個大風箏,準備妥當後,叫人點燃了座椅下捆綁著的當時推力最大的47支火箭。隨著火箭的烈焰噴射,萬戶連人帶椅離開山頂向前沖去……正當人們驚愕之時,47支火箭硝烟未盡,推力已失,萬戶連同椅子一起,翻滾著摔到了山下。









萬戶的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他爲此也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作爲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的偉大實踐者,他所創造的采用捆綁式來解决大推力的設計思想無疑給後人留下了有益的啓示。,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與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曾詳細地描述了萬戶飛天的探險活動。此外,在蘇聯、德國、英國等有關火箭專家的著作中都曾提到此事。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爲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如今,萬戶已被世界公認爲用火箭作動力飛行的先驅。爲了紀念這位傳奇式人物,國際天文聯合會于1959年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爲萬戶山。







3. 中國航天的成就



  衛星:繼我國發射第一顆自行研製的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已成功發射了15種類型、43顆自行研製的衛星,廣泛應用于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等各個領域。其中,返回式衛星的返回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和科學實驗衛星逐步形成系列,導航衛星的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多功能、多用途的應用衛星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運載火箭: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研製了9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1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9.2噸。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放國際發射服務市場,截至今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了60次發射,幷自1996年10月以來,已連續18次發射成功。







  載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幷順利回收,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2.空間應用的狀况







  衛星遙感應用:我國已有400多個單位近萬名科技人員直接從事衛星遙感研究、試驗和開發應用工作,建立了國家衛星氣象應用中心、國家遙感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利用國內外衛星開展了天氣分析預報和氣象研究,國土資源調查,農業資源規劃和估産,森林監測、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利决策,環境監測,海洋氣象、海洋風浪、海洋污染監測,地球測繪等方面的應用工作。尤其是氣象衛星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每年减少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目前我國用戶主要使用美國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GPS),在各行業進行研究開發和實驗性推廣應用。至今航運導航是GPS的使用大戶,我國有3萬餘條漁船裝備了GPS,約占漁船數的11%。










航天活動的發展是驚人的。電力和石油是工業革命的命脉,而對通信、導航與授時、遙感、監測和氣象有特殊貢獻的航天能力必將扮演21世紀信息革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這種情况,世界各國對新世紀來臨之際發展航天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中國發展航天的宗旨,是要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保持中國航天在國際上較爲領先的地位;是爲增强我國的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鞏固我國的大國地位服務;是爲實現我國“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服務,是爲和平開發利用外層空間,造福于人類服務。







展望未來,中國航天的前景十分美好,中國將逐步建成具有多種功能、覆蓋多種軌道,包括遙感、導航定位、通信、跟踪與數據中繼等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立天地統籌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能够長期穩定運行的、實施全天候、全天時、全立體觀測的天地一體化網絡系統———天基綜合信息系統,使空間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中國將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降低成本,增强在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力,幷在不遠的將來推出無毒、無污染、高性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積極引導和擴大空間應用的規模和水平,推動中國航天的産業化進程,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根據國家的能力和實際需求,開展空間探測活動,按既定目標實現載人航天
2011-11-26 11:14 pm
NO!
不! ?!?!?!
2008-04-13 8:38 pm
NO!
不!
2007-12-07 6:45 am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舉世公認的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約發明於西漢,雕版印刷和火藥發明於唐,人工磁化的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都是到了宋代才發明出來的。截止到宋代為止,四大發明便基本形成。四大發明的產生和傳播,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傑出的科技成就代表,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特殊的很重要地位。

火藥

 火藥或名黑火藥,也是祖國四大發明之一。這種火藥,現代用處不多了,但在古時,在戰爭、和平建設和娛樂等等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現代火藥,種類既多,質量又好,是黑火藥所萬萬不及的!

火藥是怎樣發明的?

  火藥,顧名思義,其本意當為起火之藥。火藥的基本成份是硫磺、硝石和炭等三種易燃藥品,實際上把這三種藥物混合在一起,就成為最原始的黑色火藥了。硫磺、硝石是我國古代常用的煉丹藥物和醫療藥物,對它們的化學性質人們很早就有所認識。在我國最早的藥物書《神農本草經》中,已記載硫磺“能化金銀銅鐵,奇物”,被列為中品藥。而把硫磺與水銀合煉為丹砂﹙硫化汞﹚,則更是煉丹家的一項經常的煉丹活動。從煉丹實驗中,煉丹家認識到硫磺含有“猛毒”,有高度的燃燒性能,火後容易飛升,很難“擒制”。硝石古時又稱消石,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藥,是火藥的關鍵成份。煉丹家早就認識到它具有易燃性,而且化學性能活潑,能和許多物品發生作用。在古代世界中,唯有我國發現和使用硝石,後傳到阿拉伯和埃及。在阿拉伯和埃及稱硝石為“中國雪”,在波斯叫“中國鹽”。至於木炭,則更是火法煉丹中經常使用的物質。因此,火藥作為古代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決不是偶然的。

關於火藥西傳的問題

 

  發明火藥的是中國,世界上應用火藥最早的也是中國。

  火葯藥技術的西傳,最初是傳到阿拉伯,以後再先後傳到歐洲各國。這種傳播是和蒙古人的崛起、擴張有密切關係的。

  在那時,中國古文明不但在東方大大加以提倡和發揚,而且也同時迅速西傳。

  歐洲在 12-13世紀時文化還很落後,有識之士看到情況不妙,大呼要向文明的阿拉伯學習。因此火藥、煉丹術等等就在歐洲流傳了 。

  以前,歐洲人總說火藥是歐洲人發明的,發明人不是說德國的 A. 馬格奴斯(1193-1280年),就是說英國的 R.培根(1214-1292年)。馬格奴斯雖攻擊伊斯蘭教國家的學術、文化,但他所談的火藥,則出自《制敵燃燒火攻書》,實際就是伊斯蘭教國家的東西,或中國的東西,並無創造之處。培根所談的火藥也是伊斯蘭教國家的東西。

  火藥的西傳是很快的,比紙張、瓷器的西傳快得多了。可能是因為那時代戰爭上迫切需要這種優越的武器,所以傳播就非常迅速了吧?!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上說歐洲應用火藥,落後於中國約 5-6個世紀,即晚 500到600年。瓷器和紙張,他說分別是晚 11-13個世紀和 10個世紀。這是大致的比較,是近於事實的。

  中華民族一向就樂於把好的東西傳給外國,也善於吸收外國的好東西,來 富自己。有不如人家之處,就向人家學習,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指南針的發明

  四千六百多年前, 漢族部落聚居的附近, 有一個名叫九黎的蠻族。 此蠻族強悍好戰, 經常侵略漢族部落。 據說蠻族酋長蚩尤很懂得觀察天氣, 多利用大霧掩護自己隊伍, 攻打漢族軍隊。漢族軍隊在大霧中不辨方向,因而常敗仗。 於是, 漢族各部落向其盟主---黃帝求救。 黃帝運用自己才智, 製造一種可辨別四方的指南車。 有了指南車, 漢族軍隊在大霧中與蠻族軍隊打起仗來,亦不會迷失方向,結果轉敗為勝,最後將蚩尤打敗。

  我國古代最早是利用太陽及其投射的影子來確定方向的,但這種方法受天氣影響較大,後以發明了司南和指南針。司南約發明於先秦時期,在我國大約沿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指南針是在宋代才出現的。我國古代關於指南針的記載始見於北宋時期。《塋原總錄》卷一說,要定東西南北四正的方向,必須取丙午向的針,然後在丙、午的位置,“中而格之”,找出正確的方向。亦即讓針指丙午中間的方向,則午向就是正南的方向。《塋原總錄》是一部相墓書,撰於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這條記載中所說的“針”,雖沒有明確指出是什麼針,但從字行間可以斷定是磁針無疑,說明當時已把磁針與羅經盤配套,作為定向儀器,並且已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定為正南偏東7.8度。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出。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脣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則針常指現。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所著。這條記載明確指出指南針是方家﹙風水先生﹚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的是“磁石磨針鋒”的人工磁化法制成,並且記述了水浮、置指甲上和懸絲等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以及各種裝置方法的長處和缺陷,使人們對當時的指南針有一清晰的認識。同時,沈括也指出了當時已發現發地球的磁偏角,即正南偏東。沈括還記載了磁針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雖然他還不知道磁場有南北兩極,不知道由於磁場中的同性相排斥、異性相吸的作用而造成磁性不同的道理。即用磁石的北極磨針鋒,則針鋒所得的磁性為南極,磁針就會指北;反之,用磁石的南極磨針鋒,則針鋒所得的磁性就會指南,從而造成既有指南,也有指北的磁針。但他能忠實地記錄下來,為後人提供翔實的資料,是很難能可貴的。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指南針在11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有多種裝置方法,並已由此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


紙和它的發明

  在紙尚未發明或者尚未普遍通行的時代,書寫實在太不方便啊!那時候,在獸骨、龜甲、木筒、竹筒、青銅器等上面作記錄,長篇大論是困難的,甚至不可能。從春秋戰國到西漢,竹比較用得多,都是笨重而不便攜帶的東西。

  從戰國到漢初,學者旅行,往往用幾輛車子來裝載這種笨重“古書”。到現在還有用“學富五車”這句話來形容一個人學問的淵博的。後來,絲織品生產發展了,才有用縑帛(縑,音肩)作為書寫材料的。縑帛是綾、絹之類的蠶絲織品,它們雖然較輕便,但價貴,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

  中國是發明養蠶和絲綢的國家,在原始公社時代,就已有了這種事業。絲紙大概就是漂絮的勞動人民(可能大多是婦女)。由於長期經驗累積而發明的。

  另外,中國用麻的歷史可能比蠶絲還要早。從麻的皮製出適於織造的麻紗,也是用漬水漂打的方法。所以可以想像,用亂麻造紙,和亂絲造紙一樣,很早就應有了。但是漢朝以前的絲紙和麻紙都還沒有找到確實的証據。

  中國在西漢初期已有植物纖維所製的紙了。但因那時產量少,還不是大眾所常用,而只是宮廷、貴族中間的珍貴的東西。

  魏晉南北朝以來,紙的地位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紙的生產及造紙術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唐代時,國內生產不能滿足需要,要從朝鮮、日本等國進口。元人陶宗儀匯編的《陶氏說郛》中收錄了一篇無名氏的文章,名叫《負喧雜錄》,其中有記載說,唐人用紙,多取自“外夷”,故唐詩中屢見“蠻箋”字樣。

  兩宋是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成熟期,其原料在繼續使用麻、樹皮的同時,又大量地使用了竹、麥桿、稻桿等纖維植物,從而開拓了造紙技術的新紀元。此時人們不但生產了大量的普通用紙,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書籍印刷和日常事務之需;而且生產了許多具有特殊性能的加工紙,例如巨幅匹紙和繪畫用紙,從而滿足了社會的多方面需要。宋代還出現了關於紙的專著,這對於先進技術的傳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印刷術發明以前

 現代的印刷術不是一下子發明出來的, 而是透過蓋印和拓石這些早期復制技術長期演變過來的。

  印的起源是早在商代時的。 商代時, 印章是用來証明蓋有印章的文件代表印章上的人的意見。而把印蓋在紙上, 得到很多次蓋有同樣印章的紙,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復製技術。 譬如,皇帝用的玉璽, 或是現在仍使用的圖章也是印章的一種。它們可以說成印刷術的先驅。

  拓石是把刻有文字的石板上塗上一層墨, 再鋪上一張紙。 這樣, 在紙上壓一壓, 石板上的文字會被復印在紙上。其實, 拓石和印章的基本的復製技術的道理是一樣。它們可以說成印刷術的先驅!



  宋代形成了幾個大的造紙中心,它們是:在浙江有會稽和剡溪;在安徽有徽州和池州;在江西有撫州;在四川有成都和廣都。


I hope I can help you!

  從不少的古籍文獻中,證明蔡倫以前已經有了紙。
參考: Myself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8: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4000051KK005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