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於1947年2月至5月間發生的大規模流血事件,又稱為「二二八事變」。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是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的一件私煙查緝血案。此事件觸發2月28日台北大批市民的請願、示威、罷工和罷市。同日,包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請願市民遭駐署的衛兵攻擊,事件因此由請願轉變而為對抗公署的政治性運動,進而激化為省籍、族群衝突。抗爭與衝突在數日內蔓延全台灣,最終導致國軍鎮壓。此事件中,造成許多台灣平民傷亡;而死亡人數有少於一千人至萬餘人的概估。
-時代背景
政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戰敗無條件投降,向美中等盟國移交戰爭中的佔領區。1945年8月15日,在中國大陸地區,中華民國政府派何應欽在南京接受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降書;當時戰敗國日本由美國接管,另一方面在臺灣,中華民國政府在盟軍太平洋司令麥克阿瑟的指示下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接受日本投降並委任管理台灣。陳儀被蔣介石指派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負責全台事務。
軍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立刻陷入國共內戰。1947年之後,由於國民政府財經政策失當、貪污問題日益加劇、東北戰略失算,在戰場上國民黨軍逐漸陷入被動,相較之下共產黨勢力則越來越龐大。
經濟
由於維持國共內戰的龐大軍需,以及光復初期國民黨官員的腐敗叢生,加上政府相關管制政策不當,通貨發行失控,兼以民生物資匱乏,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在中國大陸地區,中央銀行先後發行的法幣,金圓券幾近崩潰。台灣地區情況較中國大陸狀況為好,但因當時於台灣的國民政府大量將島內物資運往中國大陸。導致比起日治時期,台灣的經濟民生混亂程度增加,使當時台灣人民多有怨言。
文化
因為經濟崩潰及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內部嚴重貪污問題,還有政府在官職與其他方面對大陸人和台灣當地人有不平等的對待,造成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時位居知識領導者的文化界和學生展開要求民主與經濟改革的活動。對此,陳儀為首的主政當局採取了『寬輿論(政治),緊經濟』的政策。一方面並未嚴格禁止批評時政的言論,但同時也未採納意見,另一方面則積極實施嚴格的經濟管控措施,壟斷了台灣與大陸貿易的經濟管道。
-主要原因
戰後初期台灣銀行所發行的「台幣一百萬元」本票
戰後經濟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空襲台灣,重創台灣產業,導致戰後台灣農業產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產值更不到33%。此外學校、商店、工廠、醫院、鐵路、發電廠等建設也受到戰火嚴重破壞,重建工作困難。加上日本政府停止台灣人儲蓄金歸還申請,債券成廢紙,造成金融物價秩序混亂。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又大量印製鈔票,並將民生物資運往大陸以資助國共內戰,造成台灣嚴重的通貨膨脹。
此外,官方一方面將原屬日本人與殖民政府的財產,直接收為私有,並拆裝賣往中國大陸。另一方面,延續日本殖民政策,壟斷台灣的經濟(如:煙﹑酒﹑糖﹑樟腦等的專賣),並利用各種關係排擠民營公司。由於日治時期台灣人便視「煙酒專賣局」、「台灣製糖會社」等公司為日本殖民制度之表徵,因此產生「以前受日本人欺負,現在受中國人欺負」的感覺。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會發生在查緝私煙上,也與這些政策不無關係。
官員與國軍素質
當時接收台灣的政府官員有嚴重的官僚作風與貪污問題,接收台灣的軍隊則是軍紀敗壞。此等缺點與日治時期日本官員的高行政效率成為強烈對比。除此,接收台灣之外省籍公務員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也常為媒體所記載。至於軍紀方面,則時有強買勒借,乃至姦污婦女,動輒開槍傷人的行為。[3]
隔閡、誤解與不平等
日本政府直到1945年5月才實施義務兵役,而在這之前從1942年1月以降,日本政府實施志願兵役,雖然台灣人有權利不選擇參戰,卻出現踴躍投軍的現象,1943年自願提出申請人數更高達60萬以上,許多大陸人因此遷怒於台灣人。加上對戰前臺灣情勢的不理解,有一些台灣人被視為漢奸,並受到緝捕。為往後族群衝突種下隱憂。
除了台灣人與閩南人之外的大陸人有語言和日常習慣的隔閡,台灣人參與政治的權利也受到差別待遇,大都只許擔任低級官員。而政府官員與接收台灣的軍隊又有嚴重的官僚作風與貪污問題。
2007-12-04 22:41:23 補充:
-事件經過
導火線與台北的動亂
1947年2月27日,「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查緝員傅學通、葉得根、盛鐵夫、鍾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等六人及四名警察,在台北市的天馬茶房前,發現一名40歲並育有一子一女的婦人林江邁正在販賣私煙,查緝員沒收林婦所販賣的香煙及身上所有的錢財。而林婦表示家計困難而跪地求饒。但是查緝員一直堅持不讓步,使周圍民眾越聚越多,之後林江邁被查緝員以槍托公然擊傷頭部。民眾目睹此景後,因憤怒而將查緝員包圍,傅學通等人開槍示警,卻失手擊斃了市民陳文溪。激憤的群眾在當天晚上包圍警察局,要求懲兇,但由於警察局長官包庇下屬,民眾得不到滿意的答覆。
2007-12-04 22:41:36 補充:
隔天2月28日,因為前一天的事件,台北市部分地區展開罷工、罷市,許多市民除了前往肇事查緝員所任職的專賣局分局抗議之外,還要求公賣局分局長歐陽正宅下臺負責。群眾抗議中,發生零星焚燒事件並造成一名警察死亡。之後抗議群眾集結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門口請願示威,過程中公署衛兵對市民開槍並造成傷亡,使民眾情緒更為激昂。抗議民眾因此轉進公署附近的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繼續示威集結,並同時在位於新公園內的台灣廣播電台,廣播報導事件始末。至此,長期對中華民國政府不滿情緒,加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處理不當,因而從3月1日起,終於爆發了全島性的反抗政府事件。
2007-12-04 22:42:17 補充:
初期的政治交涉與武裝衝突
如果不把民眾暴動事件考慮進來的話[5],反抗大致上循著兩條同時發生的路線在進行︰一為「政治交涉路線」;另一為「武裝抗爭路線」。一方面,台北與台灣各縣市的各級民意代表及社會名流,紛紛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和行政長官陳儀展開協商談判,並對陳儀提出逮捕貪官污吏、廢止行政長官公署、實施省自治、在行政、司法、軍事各方面起用台灣人等要求[7]。
2007-12-04 22:42:31 補充:
另一方面,各地則出現民兵佔領警局或軍械庫,收繳槍械、組織民兵,並試圖以武力進行抗爭的嚐試,面對這些反抗行動,政府也以軍警開槍射擊回報。各地的反抗中,台灣共產黨前領袖謝雪紅在臺中以『推翻國民政府』作為號召,發動反抗的二七部隊最為有名[8],各地的反抗也以這支勢力維持最久。此外,較有規模的衝突還有嘉義水上機場與紅毛埤軍械庫的戰鬥、高雄駐軍與反抗勢力的衝突。台灣西部地區的衝突較為嚴重,東部地區則大都只有小騷動。
2007-12-04 22:42:44 補充:
高雄的軍事鎮壓
3月2日~3月4日間,已經有來自台北與台南的人士進入高雄,並與當地警察、憲兵發生武裝衝突。3月5日,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開始對高雄市區展開砲轟與掃射,並在3月6日派遣軍隊攻擊高雄市政府、高雄車站與高雄第一中學(今 高雄中學),除了平民以外,也有多位高雄市議員在這場攻擊行動中喪生,或是被逮捕後處死。這場軍事行動也是在國民政府從大陸派遣援軍到台灣以前的首次軍事鎮壓,並發生公開槍決犯人的事件。
2007-12-04 22:43:20 補充:
國民政府派軍來台
陳儀表面上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做了一些讓步,如解除臨時頒布的戒嚴令。但事實上陳儀在致蔣中正函中以『台灣民眾缺乏國家意識,易為排斥外省人的封建思想所惑、「有組織叛亂行為」、「獨立等叛國」、「對於奸黨亂徒須以武力消滅」、「有政治慾望之人士,高唱大台灣主義,冀達台人治台之目的。』為理由,暗中要求國民黨中央緊急派兵前來台灣鎮壓。3月8日,即使已有蔣渭川等人請求暫緩派兵,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仍然在未查明實情狀況下派遣援軍(21師整編師)前往基隆,對各地的動亂展開徹底的鎮壓。
2007-12-04 22:43:31 補充:
這些政府派遣的軍隊高估各地的動亂程度,使得各地民兵面對國民政府的軍事行動迅速潰敗,連擁有警察武裝的臺中「二七部隊」也無法有效抵擋,只能撤退至中部山脈入口南投縣埔里鄉並自行解散。到了3月17日,國民政府便派遣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宣撫,宣告軍事行動暫告一段落。
2007-12-04 22:43:35 補充:
清鄉、掃蕩與屠殺
雖然各種針對社會名流、鄉紳和異議人士的捕殺行動表面上也暫時結束。但實際上各地的掃蕩行動,也就是政府所宣佈的清鄉工作在這之後才正式展開,留名的受難者,大都死於3月到5月之間。之後零星的鎮壓繼續持續了大約9個月,許多被捕的嫌犯皆被冠上叛國罪,因而受到刑求而槍決,其中堅不認罪者死前皆體無完膚。在4月18日,陳儀發布「二二八事件首謀叛亂在逃主犯名冊」,其中包括謝雪紅、廖文毅、蔣渭川等共30個人。直到5月16日政府才解除戒嚴,但是仍然有零星的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