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七首的翻譯)

2007-12-04 3:18 am
從軍行~王昌齡(七首的翻譯)

回答 (2)

2007-12-04 3:31 am
✔ 最佳答案
簡析《從軍行》之四、之五

從軍行之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兩句所寫景物與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兩句有相似之處,展現的都是西北風光的巨幅畫卷。昆崙山脈綿亙新、青、甘、寧數省,長年冰雪覆蓋,愁雲慘淡,萬里凝絕。玉門關雄峙在河西走廊盡頭,俯瞰茫茫無垠的邊地,勾勒出了典型的關塞風貌。

而這兩句詩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來自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畫面上出現的青海和玉關,與其說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另外,詩人在寫景的同時滲透了豐富複雜的情感: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責任感,以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又迷濛黯淡的景色裡。

在茫茫黃沙之中,身經百戰,磨穿鐵甲,不破樓蘭,終不生還,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為〝黃沙百戰穿金甲〞七字深深刻畫,概括無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磨穿的金甲並未銷磨戰士的報國壯志,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練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便是將士豪壯堅定深沉無悔的誓言。



從軍行之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突谷渾。

〝大漠風塵日色昏〞,由於我國西北的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之後,並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這不光是表現天候的惡劣,作為一種背景出現,它還顯出自然環境對軍事形勢所起的烘托暗示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採取主動出征,為了減少迎風的強大阻力,戰士們半捲著紅旗,向前疾馳,渲染著紅旗所指引的一支勁旅,捲塵挾風,如一柄利劍,直指敵營,緊扣住讀者的心弦,懸想著迫在眉睫的一場惡戰。

但情節在此急轉直下,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並未輪到這群健兒,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部隊已在夜戰中大獲全勝,生擒敵酋。情節發展的既快速又出人意料,卻不覺無理,因為前兩句已充分暗示大軍出征時迅猛凌厲的聲勢與威力,而傳來的捷報更突顯出唐軍兵力綽綽有餘,勝券在握。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對陣的後續部隊,避開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營造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如《三國演義》第五回〝關雲長溫酒斬華雄〞

(雲長)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段文字以簡燦的筆墨,從當時諸侯的反應中寫出關雲長神威。其客觀的藝術效果,比揮刀大戰數十回更引人入勝。而在王昌齡筆下,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點染,讓讀者細細品味遐想。

全詩:
向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平沙萬里餘,飛鳥宿何處?虜騎獵長原,翩翩傍河去。邊聲搖白草,海氣生黃霧。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瑟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雁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本文主旨:
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雁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修辭:
瑟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擬人法:琵琶怎能起舞換新聲?關山有情嗎?人才有這些東西的!)
2007-12-04 3:23 am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指今天的青海湖。樓蘭在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到唐代已經不存在。有人認為樓蘭城的消失是因為戰爭的破壞,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斷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氣候變遷的結果,眾說紛紜。玉門關在敦煌附近,在漢代時屬於中國的西部邊界。王昌齡的《從軍行》是一首表達衛國決心的詩,反映了維護絲綢之路平安的艱難。
  詩中描寫青海湖的上空濃雲密布,連雪山看上去都已經暗淡無光了。玉門關作為中原的象徵,現在遠遠望去,不過是一座難以防守的孤城。沙漠中的戰爭持續很久,連金屬的盔甲都被磨穿了。但是,戰士們的決心比金屬還堅硬,不取得最後勝利決不進入玉門關(歸還)。

賞析

  王昌齡是一個創作邊塞詩的能手。其邊塞詩既多且好,尤其善於多方面表現徵戍者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豪邁與悲壯、昂奮與悽愴相交融的深沉風格。

 開頭兩句,詩人故意創造出一種鬆弛寧靜的氣氛:沒有戰事,戍樓獨坐,夕陽西下,晚風輕拂。但這是邊境上特有的暫時的平靜,靜謐中潛伏著肅殺和緊張。在這樣的情景下,戰士想家是極自然的。於是接下去寫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託著“傷離別”之情的《關山月》曲調。通過笛聲,我們已體察到這位戰士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末句卻從對面寫來:不直說戰士對妻子的思唸有多苦多切,而說他想到妻子在萬里之外因為掛念自己而憂愁傷心,夫妻兩人對長久別離、無望等待都同樣地無可奈何。這就把廣大守邊戰士的苦悶心情表達出來,並取得了令人同情的效果。


收錄日期: 2021-04-14 01:02: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3000051KK028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