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前身係who!! !!
回答 (2)
唐玄奘(596-664),俗姓陳,名褘,洛州穎川人,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後在成都隨名師學《攝大乘論》等經,漸漸成名。貞觀元年,得悉有個深通瑜珈兼通百家的戒賢大師在天竺那蘭陀寺講學,又有感佛經譯文多有錯漏,於是決心前往佛教發源地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經。現述其經過。
貞觀元年末,由於玄奘向唐太宗申請西行天竺不許,乃乘天災隨飢民至西涼。他從長安出發,循北道出玉門關,到達伊吾,轉至高昌。高昌王鞠文泰視玄奘為有道高僧,熱情招待,力邀其留高昌弘法,玄奘在此說法一月,繼續西行,高昌王送錢財給沿途各國及西突厥,請其照顧玄奘。
玄奘續取天山北道西行,先後經焉耆、龜茲,越蔥嶺,抵碎葉城,見西突厥葉護可汗。可汗下令屬國照顧保護玄奘,於是得以順利經「昭武九姓國」、吐火羅國,而至天竺。玄奘至中天竺摩揭陀國的曲女城,得戒日王的禮遇,並於貞觀五年進入當時佛教最高學府那蘭陀寺,戒賢大師親為玄奘講經。玄奘在寺五年,成為寺中解論經五十部的十人中的一人,後遍遊五天竺,貞觀十三年再返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經,調和法性、法相二宗,著《會宗論三千頌》。
貞觀十六年,玄奘在戒日王主持的曲女城辯論,以梵文作《真唯識量頌》,力保大乘佛教,歷時十八日,無人能難之,威震蔥嶺,被稱為「大乘天」。戒日王因此特地遣使向唐帝國進貢。貞觀十七年,玄奘回國。
玄奘由北天竺鉢羅耶加國出發,帶著經像,沿途說法,途經印度河,因覆舟喪失部分經典。後越蔥嶺,取南路回國,至于闐,因感當年擅自出國,乃上表太宗,報告西行經過,並在于闐補抄所失經典。太宗命宰相房玄齡等人迎接。貞觀十九年,玄奘帶著657部佛經返抵長安。
總計玄奘出國前後十七年,行程長達五萬里,經歷百餘國,寫下了中外交通史及佛教史上的偉績。現從佛學成就、中印文化交流及史地學三方面分析玄奘西行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在佛學方面,玄奘為唐代的著名高僧,對中國佛教發展具有開拓性及深遠影響。他是第一個得到國際地位的中國僧人,得以在佛教最高學府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學,並在曲女城辯論大會中揚名全印,獲得僅次於戒賢大師的「三藏法師」稱號,被稱為「大乘天」。
玄奘回國後,又創立「唯識大乘教」,成立法相宗(唯識宗 / 慈恩宗),是唐代佛學四宗之一,被後世推為祖師。故道宣《續高僧傳》稱讚玄奘為至天竺僧人中成就最高者。又培養了不少佛學人材,如圓測、窺基,使唯識論大行其道。
譯經方面,玄奘從事翻譯工作的19年中,共譯出經論75部,1200多萬字,包括《地藏經》、《唯識十二論》等,不僅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寶庫,為印度保存了珍貴的文獻,更為中國翻譯史寫上新的一頁。他的譯法,以直譯為主,配合意譯,時人稱「新譯」,卓然被譽為四大翻譯家之一,印度學者柏天樂更說:「玄奘無論如何,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他的翻譯……是中印兩民族的共同遺產。」
中印佛教交流方面,玄奘翻譯的佛教經典把佛教學說介紹到中國,又傳入大小乘佛教經論,有助中國佛教的發展;另外對中國佛教的造像、雕塑等亦有影響。又將已在印度失傳的馬鳴大師《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回天竺,使印度佛經得以保存。
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玄奘的西行使兩大亞洲文明古國的文化得以溝通。從印度傳入曆法、醫藥、天算、藝術等,使中國文化內容更加充實,對我國隋唐曆法、天算有極大影響。此外更傳入察故辯理的邏輯因明學,促進中國邏輯學發展。玄奘在天竺時有向戒日王講述中國文化的情形,介紹當時流行的「秦王破陣樂」,亦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至西域,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史地學方面,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所撰《大唐西域記》及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既是研究玄奘生平的一手資料,亦是研究古印度史與中西交通史的重要文獻。詳記所記西域110國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勢、風土習俗、歷史沿革等,是一部詳記天山南北道的著作,內容多為魏晉南北朝八書二史及新舊《唐書》所無,對後人考證絲路極為重要,也是了解中古印度史的重要文獻,對考古學亦有一定貢獻。故印度著名歷史學家阿里言:「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總括而言,玄奘最重要的貢獻在其佛學成就,故唐太宗言:「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梁啟超亦言:「其榮譽之高在中國佛教史上為第一人,亦為溝通中印文化之傑出人物。」
參考: 中史書(用手打)
收錄日期: 2021-05-01 22:17: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2000051KK028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