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之役....

2007-12-02 7:27 pm
八國聯軍是以什麼名義入侵北京的?

回答 (3)

2007-12-02 7:36 pm
✔ 最佳答案
公元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之役,將中國的國際地位打入歷史性的底谷。

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對華的侵略愈劇烈,國人排外的情緒就愈高漲。當時外國教士獲准在全國自由傳教,一些不法教徒仗恃教會勢力,欺壓平民百姓,以致反教會的事件不斷發生。十九世紀末,各地反對洋教的鬥爭此起彼伏,其中以活躍於山東、河北一帶的義和團規模較大。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反清復明的民間秘密組織;後來政府對其招撫,故改稱義和團,並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他們專門與洋人作對,宣稱有神符護身,槍炮不入。

慈禧太后因外國反對其廢黜光緒帝,對洋人極為憤恨,欲利用義和團作為排除外國勢力的工具,便召團民入京,稱之為「義民」。於是,義和團的勢力得以在北京、天津一帶廣為發展。並展開燒教堂、殺教士、拆電線、毀鐵路等「排外」活動。各國駐京使節紛紛致電本國政府,要求出兵干涉。1900年,英、美、德、日、俄、法、意、奧等八國組成聯軍,進攻大沽炮台。慈禧太后遂向外國宣戰,並且下令義和團圍攻外國使館。戰事爆發後,聯軍相繼攻陷天津、北京,慈禧挾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當時聯軍紀律敗壞,在北京到處燒殺淫掠,使中國的老百姓和珍貴文物圖籍遭到空前的浩劫。

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清廷派李鴻章與列強議和,簽訂了《辛丑條約》。根據該約,除懲辦禍首謝罪、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外,清廷還須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外國在北京至山海關一帶駐兵防守、在北京設立使館區。

《辛丑條約》的簽訂,對當時和後來的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由於賠款數目鉅大,連利息近十億兩,使國計民生陷入絕境。拆毀大沽炮台,准許列強在北京及其附近要塞駐軍,更使京師重地無國防可言。同時,在八國聯軍之役進行之際,東南各省長官竟不顧朝廷,擅自與洋人講和,即所謂「東南互保」。這更促使地方權勢日增,埋下將來軍閥割據的禍根。

清廷經過八國聯軍之役,完全屈服於列強的威勢之下,民族自尊心盡喪,逐漸由排外轉為懼外、媚外。另一方面,民眾充分認識到滿清的腐敗無能,使革命運動得到更廣泛的支持。此外,清廷為挽救垂危的統治,遂有晚清改革及立憲運動的產生。
2007-12-02 7:38 pm
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1900年,慈禧縱容義和團在北京大肆排外,招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現簡述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1. 仇外心重
維新運動失敗,外人袒護康有為﹑梁啟超,又阻慈禧廢光緒,慈禧極為不滿;且清廷對外戰爭屢敗,被迫割地賠款,而列強的經濟侵略和劃定勢力範圍,都令人民生活困苦。故上下仇外,支持排外活動,終引發中外衝突。
2. 教案頻生
英法聯軍後,外國傳教士可到內地傳教,不免與國人發生衝突,燒教堂﹑殺教士等事經常發生,為保護國人,八國遂聯合出兵。
3. 庚子拳變
1900年,慈禧縱容義和團在北京燒教堂﹑殺教士﹑炸鐵路﹑圍攻各國使館,更先後殺害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和德國公使克林德,外國抗議無效。最後,慈禧更主動向各國宣戰,於是八國遂聯合入侵。
4. 門戶開放
門戶開放宣言後,列強以機會均等為原則,重視共同利益,其對華活動遂由獨立行動變為共同合作,促成八國聯盟攻擊中國。

八國聯軍之役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結果是清廷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此役對當時及日後的中國,影響深遠。
參考: hk.geocities.com/cky_chis/cechis/5-9.htm
2007-12-02 7:30 pm
由於民教衝突、帝后黨爭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導致在華的外國人遭到大規模迫害。而清廷政府面對義和團的態度又曖昧不明,因此幾個列強國家決定由自己出兵替清朝鎮壓義和團。除了維護本國在華人士的權益之外,亦有趁機剝削、掠奪滿清權益的目的。


收錄日期: 2021-04-25 22:34: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02000051KK011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