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未必如此。最少,在十幾二十年內,亦不會如此。
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最重要是社會上有沒有足夠的「自由」讓其發揮。能夠讓「自由」失去的,有生活上的壓力,有政治上的壓力。在自由多、壓力少的情況下,創作人便可以有更多的創作出現。
香港就算真的被「邊緣化」了,經濟比廣州、澳門遠遠地超過了,香港人也不會再需要因為「糊口」問題,而被迫日做夜做,連參與創作、享受生活的自由都完全沒有的。最多,將來的香港會變成如現今的法國、意大利一樣,有十多個%的「無業遊民」不事生產而已。因為香港有社會保障制度,加上香港現存的經濟實力,在十幾二十年之內,人們再遇上「生活迫人」迫得連娛樂的空間都沒有的機會,很微。只要香港人有娛樂的需要及能力,便會對粵語流行曲有需求,便會有人為了滿足這些對粵語流行曲有需求的人去參與創作的。
另外,香港在文化的創作方面,在十幾廿年內,都較中國內地各大城市有著較強的優勢,如言論自由、接觸外界資訊的自由等。而這個優勢,是在短時間內,中國內地各大城市難以追得上的。
無可否認的一點,「普通話」流行曲的創作,有較大的利潤及潛力,這樣會讓很多有實力的填詞人多寫一些「普通話」的歌詞,而減少創作以「廣東話」為主的歌填。而文化(包括音樂文化)能夠持續發展,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多與人交流。但就算「粵語流行曲」的創作少了,也不代表會完全停止創作。就算香港的樂壇將來如今天的中國各大城市一樣,以「普通話」流行歌曲為「主流」音樂文化,但亦必如現今的上海、台灣、廣州等地,繼續有本土話(廣東話)的流行歌曲創作的,因為需要聽粵語流行曲才能滿足的人亦不少,因為香港以粵語為主導的市場亦非常龐大,不會被愛賺錢的生意人完全忽視的。
而粵劇大戲,其實,可以視之為當時的「流行文化」、當時的「粵語歌曲」。只要有市場,便會有人創作。只要有創作,便會繼續發展。在流行曲普及之前,還不是有南海十三郎、唐狄生等著名的粵曲創作人為粵曲的創作帶來新的高潮嗎?而粵曲的未落,就如西方的歌劇一樣,是被「流行曲」之較易普及、較易創作的音樂文化所取代的。除非,有另外一種音樂文化,較「流行曲」更易普及、更易創作,否則,粵語流行音樂,不會成為古董的。
至於,數十年後、數百年後,便難講了。或許,「流行曲」可以比喻為「白話文」,「粵劇大戲」、「京劇」、「歌劇」可以比喻為「文言文」。今天,「文言文」已經成為了「古董」,因為實在難以普及、難以創作,以致難再發展、再普及。香港今天要與中國接軌,要多點以「普通話」來寫「白話文」,但只要香港人還未忘記自己的母語--廣州話,以廣州話來「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創作儘是越來越少,但還會繼續存在的。除非,沒有再以廣東話來寫「白話文」吧;除非,有較「白話文」更易學易寫、更容易普及的「表達方式」出現吧。
2007-12-03 18:09:10 補充:
再以香港的電影業、電視節目創作業為喻,不少香港的藝人及創作人,都被潛力巨大的國內同業所吸納了。但因為香港有創作上的優勢(即以上所講到的濟經能力所給予的生活自由及遠較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及東南亞國家為開放的創作自由),以香港故事、香港文化為重點的「高質數」電影、電視劇,亦有不斷的創作推出,如杜其峰的《黑社會》、《放逐》等及無視的《溏心風暴》、《通天幹探》等。
2007-12-03 18:15:23 補充:
只要香港的音樂創作人、填詞人,能夠找得穩自己的優勢及賣點,在「知音人」還為數極大的時候,繼續願意用心地創作出動人的粵語流行曲。這樣,不單能留住香港的「知音人」,可能,粵語流行曲將能繼續如以往般,能夠吸引到不會粵語的中國同胞、外國朋友,被「高優素」的粵語流行曲吸引著,讓粵語流行曲不會被化為「歷史」與「古董」。
2007-12-13 15:52:53 補充:
再補充一點有關文字的演變:起初是結繩記事,之用有象形文字,再之後有甲骨文。到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不同的文字,而不再用甲骨文。秦朝統一了文字。就算秦朝統一了文字,是一個極之偉大的創舉。但當時使用竹簡來書寫記事,今天以竹簡來書寫的方法,不單變成了「古董」,更不會有多少「精英」再去「重演」或「欣賞」這一「古董」方法了。以上補充,只是想講下,任何的表達方式,都有「興衰」,都會有「絕跡」及成為「古董」的一日。實不足為奇。
2007-12-21 03:15:21 補充:
支持的人多嗎?
我會是唯一的支持者嗎?
支持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是讓我努力向上的動力之一,亦是唯一能支持自己繼續生存的原因……
眾裏尋他「已」千百度「了」,驀然回首,那人「會否」「只」在燈火闌珊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