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能達預期目的嗎?

2007-11-30 3:14 am
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能達預期目的嗎?

回答 (3)

2007-11-30 3:20 am
✔ 最佳答案
北魏孝文帝時期,人民因久居中原而逐漸受到漢文化的渲染,孝文帝有見及此便進行全面漢化,順應時勢。希望透過漢化來解決北魏國內的問題。除此之外,更欲以提高統治權及打擊貴族暮氣。從客觀及主觀角度去分析,孝文帝推行漢化實為順應時勢及掁興鮮卑族及統一中國的必要性,現論述他進行漢化運動所收的正面及負面影響,而這些成效能否達到孝文帝的目標。

孝文帝推行漢化運動的正面目的故然是漢化,但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漢化運動去鞏固政權,改革軍隊掁興鮮卑族,務求統一中國,但究竟漢化後能否達到文帝預期的成效,現論述於下。

從正面的成效來看政治改革方面,文帝遷都洛陽,由於平城僻處塞北,戶口稀少氣候嚴寒,河流缺乏,又常有水旱疾疫,糧食常見不足,故平城僅可視為用武之地,不符合文治之國家首都原則,加上北方保守勢力,對他的改革有一種難以排除的壓力。故此,若不離開平城,則不可能有效推行漢化。才能成功打破鮮卑族積累多年的暮氣,刺激其重復生機,並離開鮮卑權貴的影響,建立一個中國式的文治禮樂國家。

官制的漢化,孝文帝以王肅訂定官制,去除鮮卑官名。依魏晉制度置三師、三公、尚書、九卿等中央文武官吏,文頒行官祿制,成功禁絕貪污,官吏臟一匹者死。

經濟方面的成效,孝文帝於太和九年從李安世議,下詔均田,把土地均分予農民耕種,此外又力行租庸制,減輕了人民之負擔,如北魏當時規定凡一夫一婦之戶,每年繳帛一匹,粟二石;男丁並須服國家兵役,行之長制,「魏初不立之長,故民多蔭附,蔭附皆無官役,豪強徵斂,倍於公賦。」故此,為保均田制施行及控制農民,於太和十年行之表制。規定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徵收租調。通過此制把蔭戶從宗主手中歸入國家戶藉之下。

士族制的訂定,孝文帝用李彪議應於漢人中選擇高門,召來京城與鮮卑貴族同檥受官,以爭取大族支持及防其投向南朝。這樣令鮮卑與漢族社會的習慣越趨越近。再者,改姓氏禁歸葬,鮮卑族的姓氏多為複姓,與漢人之性一聽而別孝文欲使其簡化。姓氏統一促進了遷洛鮮卑與漢族合流。禁鮮卑服飾及語言,孝文倡導衣冠禮樂,太和十八年令族人所穿衣服須依漢制,又獎勵胡漢通婚,孝文帝鼓勵鮮卑與漢人大族通婚自己更選擇了濟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等女子作後官,從而消除了胡漢間的隔閡,形成一個強固的統治集團。為配合漢化,孝文帝極重漢文化教育推行。建立國子學、太學、命鮮卑官員把子弟送至太學學習。
參考: 網上論文
2007-12-05 5:48 am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與南方中原漢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時代,這其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掀起了民族大融合
的高潮。北魏的前身為北方少數遊牧 民族鮮卑族,該民族自東漢以來,經常與漢人接觸,不僅佔據匈奴故地,而且據有東起遼
東,西至隴西大遍土地,由於拓跋氏的掘起,統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數民 族為主人的北魏政權。那麼,為何統一北方後的北
魏政權要實行漢化過程呢?這還得從其鮮卑族歷史起源和歷史背景說起。
鮮卑起源於北方的遊牧民族。1980年7月,我國考古學家在內蒙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的大興安嶺北部內麓,發現了鮮
卑拓跋氏原始居住的石室,由此證明鮮卑 起源於此。最初拓跋部處於原始社會末期,自拓跋圭後的強大,原始社會解體,步入
了奴隸社會時期,又由於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在奴隸制沒有充分得到發展的情 況下,很快就過渡到封建社會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事物變化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依據”。拓跋氏本系遊牧為生,由北向南推進中,接觸到漢
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從遊牧業轉向農業 的同時,亦必然棄逐水草而居轉向漢人的定居農業生產生活方式,於是乎,為進
一步改變落後統治制度,吸納接受漢人先進的文明,向漢人學習,在孝文帝時代掀起 漢化運動的高潮,亦就成順理成章之事了。

北魏的漢化運動主要倡導實施者為孝文帝,他登上位之後勵精圖治,在統一的北方大膽的實行漢化運動,其主要的內容
有遷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語、胡服、改鮮卑姓為漢姓、禁止同族通婚、禮樂刑法等六方面進行漢化改革。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孝文帝遷都的目的和意義,自拓跋圭定都平陽以來,這裏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陽地位偏北,
很難控制整個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騷擾,在 軍事戰略上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很不利,再者常年發生自然災害,水旱疾病肆虐,
西元487年,皇帝下詔言道|:“春旱至今,野無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賣兒賣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謂民不聊生也!
加之北方均為少數民族貴族居多,保守勢力強大,不遷都不改革將不利於北魏政權的發展。於是乎孝文帝於西元 493年藉口南伐
遷都至洛陽。孝文帝在對任城王元澄說道:“國家興自北土,從居於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興文,崤
函帝宅,河洛王 裏,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由此可見孝文帝的宏圖大志之心。
再次進行官制的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晉設置三師、三公、尚書、中書、四征、四鎮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設
刺史、郡設太守,且設縣令,杜絕了官姓家族的發展,是一項懲制官吏腐敗的良好措施,另外,取消王宮貴族世襲所設假爵位。

在孝文帝實施漢化運動過程中,最重要莫過於禁止胡語胡服的宣導民從說漢語,穿漢服了!
作為一國之君的為了強國富民,他帶頭講漢語,穿漢服,這可從孝文帝對胞弟咸陽王禧談到漢化重要記載中可見一斑,“自上
古以來,及諸經窮,焉有不先正名,而 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吾…………。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若仍舊俗,恐數
世之後,伊洛之下,複成被發之人”。於是定於西元495年,孝文帝下詔 令,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
所居官”的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說漢語,才能更好學習漢人的經典著作。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漢人的衣冠,經能工巧匠六年完成,無論羅女均需改為穿漢裝。一次,孝文帝至鄴城考
查,他看見一位婦女在車上沒有穿漢服,他責令 返,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才猶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見孝文
帝對於禁胡服,穿漢裝之重視程度。
孝文帝在改鮮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實施了重大舉措,孝文帝率先將拓跋姓氏改為元姓,加速北魏政權的漢化過程。西元
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為元氏,北魏太 祖以來的作大著姓,皆改為漢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鮮卑同姓內部通
婚的陋俗,並且孝文帝自己帶頭積極倡導和推行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 以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
王氏之女,以充後宮,又以隴西李沖之女為夫人,孝文帝眾多兄弟和一些鮮卑貴族亦娶漢家女為妻為妾,這樣通過異族間的
通婚關係,進一步融合了鮮卑族與漢民間的關係,也使鮮卑貴族和漢人名望士族緊密的結合起來了,不僅消除了雙方存在的
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統達到融合,支 持北魏的封建政權的統治。
孝文帝在上述漢化改革的基礎上對刑法亦進行了改革,廢除了斬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體之法,北魏刑律制訂上承
漢晉,並且由國君親自制定律令,據《魏書.李沖 傳》所載:“及義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高祖雖自下筆,無不訪
決焉”,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也由此可見孝文帝重視禮法制度的程度,嘔心瀝血,潛 心漢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對漢族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興趣。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
子百家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 研究。孝文帝不僅改革鮮卑貴族的生活習俗,還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從更深的
文化層次改造他們。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後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 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
播文化知識,還搜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進步很快。
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
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 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
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 一年開始開鑿的。

改革漢化
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 改革。
第一: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
第二: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
第三:西元496年,下令改鮮卑複姓為漢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他先把皇族的姓
氏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巨集又稱為元巨集。還把其他的100多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下令改變鮮卑人的
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死後不許歸葬塞北。孝文帝這些強制性的政策,都是為了減少民族差異
、民族隔閡。許多貴族雖然心懷不滿,卻也只能執行。
為了拉攏漢族地主,擴大統治基礎,孝文帝還主張同漢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
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5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這種姻親關係,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
的利益聯繫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而且,血統的交融,加速了鮮卑的漢化。
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他把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按門第分成4等,
並按照門第等級,來確定官職的高低。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從而形成了關隴氏族和代北氏族兩大門閥集團。直到唐
朝,武則天修《姓氏錄》,才徹底否定了門閥制度。
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孝文帝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制度,讓王肅仿照
南朝齊,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
通過孝文帝的改革,鮮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起同期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鮮卑族的漢化程度
無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與漢族逐漸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
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食物、服飾、藝術、生活用具 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還頒佈“均田令”,實行租
調製,為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2007-12-01 6:44 am
首先弄清預期目的是甚麼
1. 令北魏長治久安: 失敗
漢化運動加劇鮮卑與漢人, 遷洛陽的人和留守平城的人之間的矛盾
孝文帝之子亦因不喜漢化而圖謀兵變, 亡
孝文帝死後不久, 六鎮兵變, 北魏不久後亦分裂亡國, 可謂極盡諷刺

2. 提升鮮卑人文化: 算成功

3. 民族融和, 令鮮卑與漢無分彼此: 一半半
ref, 第1 點, 都算失敗
但長遠而言, 鮮卑與漢通婚, 亦算有肋民族融和
參考: 個人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6: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9000051KK026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