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天水圍區內問題
1998年天水圍北部開發時,特區政府剛宣佈建立「八萬五」房屋計劃,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 量樓房的重要地段。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共一萬三千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但隨著九七金融風暴影響擴大,大量居屋停建,原有單位逐改 建成接收低收入家庭的公屋。而原本建立夾屋的用地,在夾屋計劃取消後,亦用以建立公屋。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房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五萬個公 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七千個公屋單位。
大量公屋在一區內出現,令人口急劇暴漲。按照香港樓房規定,居屋單位對每戶人口限製較為寬松,但公屋必須容納更多人。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十萬人,公屋 居民高佔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2001年入伙後,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准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 低下層。
在發展過程中,天水圍規劃長期受到非議。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大量居屋居民,因而按照8比1的人口比例建立停車場,但大量房屋改成公屋 後,區內停車場長期空置。與此同時,天水圍北原定有一間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沒有公園等基本設施。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署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署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 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二十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 種樹及澆水。
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於天水圍南,低收入居民為省車錢,要步行半小時才可看病。醫管局最後在天華邨的博愛醫院中加開一間診症室,但面對十萬居民,該診所每天的名額僅有廿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