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講的脾臟0係邊?

2007-11-29 8:13 pm
中醫所講的脾臟0係邊?西方醫學有冇講脾臟?兩者是否不同?

回答 (3)

2007-11-29 8:19 pm
✔ 最佳答案
脾臟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在橫膈膜之下,它是一個略帶點紫紅色的細小器官,它雖然與胃,腸及肝臟接近,但卻與消化一點也扯不上關係,它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它屬於次要淋巴器官(secondary lymphoid organs),其他的次要淋巴器官還有淋巴結(lymph nodes)以及構造鬆散的淋巴組織(non-encapsulated lymphoid tissues)。脾臟是對來自血液(blood-borne)的抗原作出反應的器官,淋巴結則對經由來自皮膚或淋巴循環系統(lymphatic circulation)的抗原作出反應的。它們產生的抗體主要是IgA,它可以消滅在身體裡面的外來侵略者,如細菌,病毒等等。脾臟也含很多T和B淋巴球,故稱為產生免疫力的地方。

脾臟構造上可分成白髓和紅髓。在白髓,延著大動脈組成動脈周圍的淋巴鞘是T-細胞區,以及B-細胞聚集的濾泡(follicles)。,紅髓進行另一些重要的功能,它負責貯藏血小板,紅血球或顆粒球(某種白血球),它也是破壞老化的血小板及紅血球的地方。你們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破壞血球呢?原本,血液裡有一些紅血球及血小板已經老化,它們無法繼續擔任運載氧氣的工作,與及凝血功能,所以就必須將它們毀壞,破壞後的鐵質可以用來,做出新的紅血球來取代它們的工作。


脾臟是胎兒時期主要的造血器官,成人後才成為儲存血球,清除老化的紅血球細胞,及淋巴器官。由於它儲存了很多血液,脾臟受損,會容易失去大量的血液而死亡,所以它是十分重要的。
2007-11-30 6:20 am
一.) 歷代中醫學家所指的脾
1.) 戰國秦越人《難經》描述的脾
戰國秦越人《難經》四十二難中對脾有如下描述:“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其中的二斤三兩折合現在的重量約為105克(按一斤約48克,一兩約3克計),寬約10釐米,長約18釐米。可見在戰國時代人們對脾臟的認識為:扁長形,質軟有膏狀物。所以從重量、形狀、大小看,秦越人所指的脾即為現代解剖學上的胰臟。
2.) 唐朝孫思邈所指的脾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五上中有以下記載:“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凡脾臟象土,與胃合為腑”。可見孫思邈描述的脾的顏色呈棕黃色(並非紫紅色),扁長形,在胃旁,中有膏狀物。所以從顏色、重量、形狀看,孫思邈所指的脾為現代解剖學上的胰臟。
3.) 明朝楊繼洲等指的脾是什麼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卷六脾臟圖中有以下敍述:“脾者,倉廩之本、……,為胃行津液。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其圖形狀為長條形。所以楊繼洲所描述的脾是:長條形,呈黃色,貯藏津液的器官,津液入胃。這樣的器官顯然與現代解剖學上的胰一致。
4.) 明翟良篡《經絡彙編》,在經絡之圖中有長條形脾圖及有引難經的說明。在內景圖中有人體內臟圖,其中有呈橫位的如現代胰的形狀和位置的脾圖。明張三錫篡《經絡考》足太陰脾經圖有長形脾經圖。
5.) 清朝王清任心目中的脾是什麼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上卷親見改正臟腑圖中的脾為長條形,中間有一條瓏管。敍述如下:“脾中有一管,體像玲瓏,易於出水,故名瓏管。脾之長短與胃相等。”所以王清任心目中的脾為長條形,長度與胃相當,中間有一管。顯然王清任指的脾就是現在解剖學上的胰臟。
6.) 清吳謙等的《醫宗金鑒》中的脾臟
《醫宗金鑒》卷八十一脾臟經文如下:“經雲:……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中藏經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其中有圖四七,形狀為頭大尾小的長形。從上可見,清朝官方集體編寫的《醫宗金鑒》中的脾也是現代解剖學上的胰臟。現把歷代中醫文獻所指的脾與現代解剖學上的胰。

二、現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
脾臟位於左季肋部,胃底左後方,與9-11肋骨相對,呈橢球形、拳頭狀、暗紅色,長徑約13釐米,寬徑約8釐米,厚約3釐米。重約50-170克,是一淋巴器官[10]。

胰腺(pancreas)是人和脊柱動物都有的腺體,是一條扁長三角形帶狀,質地柔軟的腺體,長約17-20釐米,重約82-117克。在胃的下方,位於1、2腰柱高度,橫貼於腹後壁,橫跨於下腔靜脈和主動脈前面,胰尾連脾門,胰頭被C形的十二指腸包圍,中有開口於胰頭的胰管與膽管合併排於十二指腸。
胰腺在30歲達最大值,50歲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40歲以上胰腺出現彌漫性纖維化增長的比例隨年齡增大而增加。這種增長沿小葉內細靜脈或毛細血管而發生,其原因與毛細血管肥厚有關,這種肥厚也在胰島內出現。組織學研究發現,老年人胰腺細胞萎縮,酶原顆粒減少,微小脂肪顆粒沈著明顯。老年人胰腺管周圍組織增生和胰腺管腔狹窄,也有胰腺管擴張或上皮化現象。
不知何時何人把的英文Spleen和Pancreas譯成中文時顛倒了。在這種顛倒譯法的情況下,中醫學“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現在正確的說法應是“胰胃是人的後天之本”。只有“胰胃”健康了,消化功能和再合成蛋白質、脂肪和澱粉的功能好了,身體才能健康強壯,才有生命力。所以中醫的“脾胃”現在英文應譯為“pancreas- stomach(胰胃)”才對。中醫的脾實指現代解剖學上的胰臟。
從上可知,我國歷代從戰國直至清朝的中醫文獻所指的“脾”都是指人體胃旁一條頭大尾細,扁長三角形,棕黃色、長約12-20釐米、現在叫“胰”(英文為Pancreas)的腺體,並非指紫紅色(暗紅色),拳頭狀,軟而脆的“脾”(英文為Spleen)。中醫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清楚了人體胰臟的作用,中醫確實是偉大,中醫確實是超前了的現代科學。
2007-11-29 8:44 pm
脾臟是出現於脊椎動物中的一個器官,與循環系統及免疫系統均有相當大的關聯,也是網狀內皮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





目錄[隱藏]

1 位置
2 發育
3 構造與功能
4 中醫



[編輯] 位置
脾臟位於左上腹部,胃的後方,橫隔膜的下方。在一般成年人個體中,脾臟大小約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約為150克。

[編輯] 發育
脾臟自間葉細胞發育而來,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周開始可見。

[編輯] 構造與功能
脾臟內部可分為紅髓及白髓。紅髓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則為對抗外來微生物及感染。
脾的組織中有許多稱為「血竇」的結構,平時一部分血液滯留在血竇中,當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血竇的壁上附著大量巨噬細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紅血球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的質地較脆且血運豐富,因此一旦受到強大外力打擊,很容易破裂,脾破裂會導致嚴重的大出血,是能夠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必須緊急搶救。較小的破裂可以縫合修補,但很多時候難免要將脾切除。與肝不同,脾切除後病人可以正常生活,但他們明顯的表現出抵抗力下降和易受感染。
脾的腫大對於白血病、血吸蟲病和黑熱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編輯] 中醫
有學者認為中醫理論的「脾」其實對應的是現代醫學的胰臟。

收錄日期: 2021-04-22 23:34: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9000051KK008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