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的生平

2007-11-29 4:38 am
我想問拉威爾的生平和我想知道拉威爾的音樂和德布西的音樂有甚麼不同。
謝謝!!

回答 (2)

2007-11-29 4:44 am
✔ 最佳答案
喬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是法國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已經是法國與德彪西齊名的印象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加斯巴之夜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根據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早年的拉威爾,追求著別具一格的音樂表現,標新立異的音樂。拉威爾和德彪西有著密切的交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爾初期的創作中。到了後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拉威爾更傾向於明確的音樂語言,與那種晦暗的樂句劃清界限。他還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藉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力。

雖然和德彪西一樣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爾的音樂整體來說與前者迥然不同。德彪西的音樂有一種朦朧的意境,詩意的想象。而拉威爾的作品節奏鮮明。他的作品恪守著古典主義傳統,但樂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麗露舞曲》,全曲14分鐘,但是主旋律只有一個,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覆,通過在不同的樂器中過渡,由弱漸強,最後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達到高潮。樂曲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讓人毫不感到單調沉悶,反而有一種樂曲分秒不斷在變化的感覺。

拉威爾自評:『嚴格的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革命」,我只是一場「進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於接受的,但我從未企圖屏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作曲規則。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我從未中止對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去的傳統上,並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我不是一個擅長寫那種過激的和聲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代作曲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風格的奴隸,我也從未與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評價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



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作曲家。生於商人家庭。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大獎」,後赴義大利學習兩年。藝術上反對舊傳統,並受東方音樂及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對現代歐美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印象樂派。而其實質更接近於象徵派。德布西私生活上也相當反傳統,甚至為圈內朋友所看不慣。
2007-11-29 4:48 am
喬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是法國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已經是法國與德彪西齊名的印象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加斯巴之夜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根據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目錄
1 職業生涯
2 作品風格
3 影響來源
4 資料來源
5 外部連結



職業生涯
1882年 開始學習鋼琴。

1889年 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創作《為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一譯孔雀舞曲)

1901年 創作鋼琴曲《水的嬉戲》

1901年-1903年 三次參加羅馬大獎比賽,全部無功而返。創作《F大調弦樂四重奏》

1905年 其第四次參賽申請遭拒絕。引起巴黎的藝術界和出版界極大不滿,當時的藝術家甚至平民愛樂人士站出來聲援,行動導致音樂學院的改組,作曲家佛瑞出任院長。

1907年 創作《西班牙狂想曲》

1908年 創作鋼琴二重奏《鵝媽媽》(後改編為管弦樂版本)

1911年 創作《達夫尼與克洛埃》和《華麗而憂傷的圓舞曲》

1917年 創作《庫普蘭之墓》

1922年 完成穆索爾斯基的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的配器

1924年 創作《茨岡》

1928年 創作《波麗露舞曲》

1937年 手術搶救無效,於12月28日在巴黎逝世


作品風格
早年的拉威爾,追求著別具一格的音樂表現,標新立異的音樂。拉威爾和德彪西有著密切的交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爾初期的創作中。到了後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拉威爾更傾向於明確的音樂語言,與那種晦暗的樂句劃清界限。他還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藉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力。

雖然和德彪西一樣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爾的音樂整體來說與前者迥然不同。德彪西的音樂有一種朦朧的意境,詩意的想象。而拉威爾的作品節奏鮮明。他的作品恪守著古典主義傳統,但樂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麗露舞曲》,全曲14分鐘,但是主旋律只有一個,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覆,通過在不同的樂器中過渡,由弱漸強,最後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達到高潮。樂曲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讓人毫不感到單調沉悶,反而有一種樂曲分秒不斷在變化的感覺。

拉威爾自評:『嚴格的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革命」,我只是一場「進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於接受的,但我從未企圖屏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作曲規則。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我從未中止對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去的傳統上,並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我不是一個擅長寫那種過激的和聲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代作曲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風格的奴隸,我也從未與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評價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

影響來源
表面上,拉威爾受到眾多樂派的影響:德布西的印象派、來自俄國和西班牙的國民樂派、以及來自美國的爵士樂--他有一名為Blues(藍調)的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而他自己曾說,他沒有一首樂曲不受到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影響。

拉威爾在1928年寫道:作曲者必須同時注意個人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兩個層面。那一年,拉威爾到了美國及加拿大,以火車巡迴的方式在25個城市舉辦鋼琴獨奏會。在不情願地把爵士樂當作一種國家主義音樂的情況下,拉威爾促進了美國作曲家的覺醒:「最大的恐懼在於他們發現自己被神秘的力量催促,他們發現必須要停止自己學院教條式的欺瞞自我意識。因此這些小資產階級(布爾喬亞)作曲家開始以歐洲式的風格寫作自己的音樂」。當喬治·蓋希文遇見拉威爾時,他希望可以追隨拉威爾學習。這位法國人說了:「為什麼要當個二流的拉威爾,卻不當一個一流的蓋希文?」。

拉威爾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在許多方面表現了蓋希文的風格。在G大調的那一首中,拉威爾說莫扎特和聖桑是他材料的來源。

他先前嘗試要寫作一首協奏曲:Zazpiak Bat,但從未完成。這首樂曲的標題反映他的巴斯克血統,意義是「The Seven Are One」,七表示七個巴斯克省,而此也常被用作巴斯克民族的象徵。現今仍留下的殘篇顯示他受巴斯克音樂的影響很大。然而拉威爾放棄了這個作品,而把裡面的旋律和節奏使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拉威爾認為他的對位法教授安得烈•佘達惹,在他作為作曲家的技巧上有很大幫助。而作為管絃編曲者,他學習了各種樂器的音色,為了要使作曲時能夠使用不同的效果。這對於他的管絃技法的幫助可以從自己的鋼琴作品和替其他作曲家編曲的作品,例如穆索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


資料來源
《音樂欣賞十五講》,蕭復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p.225,引用拉威爾自述。


外部連結
拉威爾樂曲賞析錄影

2007-11-28 20:49:21 補充:
希望其他網友不要copy ~thz~還有,希望發問者可選我做最佳回答,謝謝~
參考: WEB SIT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5: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8000051KK031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