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會醒覺?

2007-11-28 6:55 pm
為何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會醒覺?

回答 (4)

2007-12-10 12:03 pm
✔ 最佳答案
香港的本土意識可能在40年代已出現,並且不一定出現在本土,或本土出生的香港人。香港的故事緊扣著香港的歷史﹐說白了也就是香港人的本土故事和本土意識。這股力量對不太接受民族主義這一套的香港人來說﹐是震撼的。

天星.香港人﹕點只懷舊咁簡單 ——集體回憶與本土意識 (明報) 12月 17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天星碼頭拆卸和抗爭,引起了社會對所謂都市面貌與集體回憶的關注,連孫局長也說要兼容都市發展和「懷舊」。這次事件,決非如某些陳套無知的評論所說「小部分人搞事」、「多餘」,
而 是反映了九七年後的深層現象,即集體回憶與本土意識互相發酵,這與上月15萬名市民送別天星碼頭一樣,其實來自同一個深層原因,只不過表現方式不一樣而 已。「回歸」後政府大力宣揚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傳媒日日吹捧所謂中港一家親,但結果卻是孕育出深刻的本土意識,實在不無諷刺。
是紀念是宗教也是節日
天星碼頭既不夠50年算上古蹟,建築也不見得特別美,不受現行法例保護,於是「集體回憶」這概念,便進入保留都市面貌政策討論的日程。所謂 「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y),首先由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 提出,用以跟「個人回憶」 (individual memory) 區別。近代由德國埃及學學者阿斯曼(Jan Assmann)加以發揮,並應用到所謂「文化記憶」(kulturelles Gedachtnis) 上。哈氏認為,回憶活動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因為絕對私人的回憶,如夢境,往往缺乏邏輯和系統而變得模糊混亂,而有秩序的回憶則必須通過符碼處理和勾連,故 此,我們必須通過語言、符號、溝通、行動等整理記憶,以便追溯。所以,極端點說,一個在絕對孤立環境中長大、沒有社會活動的人,是沒有回憶的,或者說,他 是不能清楚分辨回憶與幻想的。而個人回憶,通常會因為時間消逝而變得零碎、散亂、淡化,相反,社會集體回憶卻能通過宗教節日或紀念碑來不斷更新。而現代城 市,建築物和公共空間就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城市空間勾起的集體回憶,對一個城市的身分意識構成尤其重要。而對空間的記憶,應該是以集體活動最頻繁的地方最為強烈。這些地方,不一定 是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如孫中山住過的甘堂第,其實未必能勾起大部分人的感情;它也不一定是恆古的自然景象,如長沙海灘、飛鵝山等,缺乏人文歷史感。反 而一些不太起眼,甚至是幽暗的角落,往往是最多個人的回憶互相重疊的景象。這些地方可以是新蒲崗的麗宮戲院、石硤尾徙置區,甚至窮街舊巷如大角嘴、東頭 村、土瓜灣、慈雲山、牛頭角、筲箕灣等。其實每個超過三十歲的香港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回憶暗角,平常可能不太注意,但一聽到要清拆,就會牽動很多人的 神經。
前一陣子石硤尾徙置區清拆引來一批舊街坊回來懷舊一番,是最好的證明。而天星碼頭特別的地方,是它既更扮演了古代紀念碑式建築的功能,也 是很多人的私人特殊記憶的載體﹕除了著名的蘇守忠絕食引發暴動之外,有些人讀中學第一次到大會堂參加朗誦比賽,有些人第一份工作坐船去中環上班,都以它為 「紀念碑」,甚至當年曾蔭權自己,從一個孤獨的推銷員,升了官,到中環政府總部上班,也可能曾在從天星碼頭往中環的路上洋洋得意地一邊走一邊吹口哨。
是家園是故鄉也是記憶載體
香港因為地理和人口結構特殊,沒有祖家、祖屋、甚至家園門牆等觀念。難民第一代口中的「返鄉下」,是指在大陸的故鄉,根本不能盛載下一代的 成長記憶。隨第一代難民的去世或老去,與大陸親戚關係疏離,所謂「鄉下」感情,更是淡薄,甚至名不副實。反而,最能盛載大部分人的成長記憶的,卻是一些 外貌呆板,甚至建築風格千篇一律的公屋。香港人只能以這些建築物懷緬自己的童年,不可說不可憐。有些人指天星碼頭的建築風格平凡,沒有保留價值,實在是對 香港人這種特殊的歷史記憶方式和情感缺乏認識。當然,這並不是主張不管有沒有歷史或建築價值,一切能勾起集體回憶的都應該保留,但因為天星碼頭(不只鐘 樓,還包括整個碼頭的空間)特殊的雙重功能,應該特別考慮。
香港常被指記憶短暫,沒有歷史感。都市變遷的劇烈和無情是元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蓬勃加上九七陰影,大家對空間和建築物的更替習以 為常,以為是都市「發展」的必然規律。筆者經驗,小時候讀的小學,住的公屋皆早已消失,舊鄰居和老師不知哪裏找,惟嘆人海茫茫。相信這是很多三十歲以上的 香港人的共同的經驗。
內在回憶和外在空間斷裂。內在的記憶找不到相應的外在實物來對應,我們於是處於類似哈布瓦赫所講的孤立人的狀態,即分不出回憶和幻想。難怪連所餘無幾的記憶載體天星碼頭也被清拆,郭家麒說此舉是拆了「香港人的心」,實在並非純粹煽情之語。
但在香港人的意識裏,空間和時間的關係,在最近十年出現根本的轉變,而九七年是一個時間和空間意識的分水嶺、一個相反的對照 (opposite symmetry)。在九七年前,香港人面對大限,以空間換取時間,根本沒有閒暇去管歸屬感或保留什麼,大家都只在有限的時間儘量利用現有的空間來炒地產 發財。所謂空間,只是有限時間下的生財工具。這反映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普及文化和電影。那是最輝煌的時代。整個文化也因此璀燦但短命,就像迴光返照。九 七之後,要走的人已經走了,留下來的,面對只會維護地產商利益的政府,反而要以爭取空間來換取時間倒流,開始醒覺要保護自己的公共空間來保存記憶。從爭取 保留大澳漁港、中區警署、喜帖街、許願樹,甚至大排檔、茶餐廳,甚至一直伸延到對九七年前整個文化的懷念和從新認同,如顧嘉煇的歌、黃霑的詞,以至整個懷 舊金曲現象,甚至懷舊小吃等。整股懷舊風氣,都是這個空間問題的延續,而天星碼頭的抗爭,把整個現象推至頂峰。
孫明揚和曾蔭權執意拆了天星碼頭,其實是滅了自己的一部分。而且,他們不知道碰上了香港人尋找自己記憶和身分的隱藏潮流。要管治好這城市,已不能再以「都市發展」掛帥,而是更多心靈層面的思考,不然會再弄得焦頭爛額。
文﹕黃國鉅
2007-11-29 5:26 pm
因為他們從大陸偷渡來的祖先都死掉了!!

還安葬在本土!!以免破壞其祖先風水..所以香港人的本土意識醒覺起來!!!!!!!
2007-11-28 7:39 pm
因為大陸人開始入侵我哋香港領土, 醫療, 教育, 住屋, 所有福利等等....
如果仲冇本土意識醒覺, 正宗香港人會絕種.
2007-11-28 7:15 pm
為何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會醒覺是父母經歷史==新火傳相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6: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8000051KK006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