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係牛李黨爭

2007-11-28 5:04 am
咩係牛李黨爭??

回答 (2)

2007-11-28 5:09 am
✔ 最佳答案
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裡,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扎,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象,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


開端
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鑒》的說法,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唐憲宗元和三年(808)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等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

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里。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於是李吉甫向唐憲宗哭訴,要求嚴懲這些舉子。後來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

誰知這件事卻引致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疾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但是,情況有可能並不是這樣。

牛僧孺和李宗閔的應試文章現在已佚,但是皇甫湜的文章被保留了下來,他的文章中主要抨擊了當時宦官干預朝政的情況。所以,李吉甫作為當時的宰相並無合適的理由與牛李(宗閔)為難。

鬥爭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他,於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走上了宦官的門路,當上了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這樣,兩人一掌權,就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京城,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那時候,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一個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係,那才不上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詔叫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氣得要命。後來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去了。846年,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鬧了40年的牛李黨爭終於收場了,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亂得不可收拾了。


領袖
顧名思義,人們通常認為「牛李黨爭」中的領袖分別為牛僧孺(「牛黨」)和李德裕(「李黨」)。

然而關於牛僧孺進行黨派鬥爭的事跡在史書上出現得很少,這使得有人懷疑他的黨派領袖地位,認為他只是李宗閔拉攏過來打擊李德裕的工具。這種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因為早在穆宗時期,時任宰相的李逢吉就舉薦過牛僧孺,被認為是利用牛廉潔正直的名聲為自己的政治勢力增加砝碼。後來,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辭去了宰相的職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閔再度舉薦牛僧孺時,當然也有可能出於和李逢吉同樣的考慮。根據這種觀點,李宗閔應被視為「牛黨」的領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義上的。

另外一種觀點希望擴大兩個黨派的領袖人選,即將牛僧孺和李宗閔看作是李逢吉的政治繼承者,而將李德裕視為裴度的政治繼承者。在憲宗時期,兩位政壇重量級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進行過針鋒相對的鬥爭,最終裴度被驅逐出京師。如果認可這種觀點,牛李黨爭的展開時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鋒。在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閔和李逢吉被當作牛黨的領袖;相應地,李黨的領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紳。


重要事件
穆宗長慶元年(821),錢徽貢舉事件。李宗閔時任中書舍人。李德裕時任翰林學士。
穆宗長慶三年(823),牛僧孺入相。李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
敬宗寶曆元年(825),牛僧孺多次辭相,出為武昌節度使。
文宗太和三年(829),李德裕改任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薦李德裕擔任宰相,未成功。李宗閔通過宦官的關係當上宰相,將剛剛入朝的李德裕調出,任義成節度使。
文宗太和四年(830),李宗閔引薦牛僧孺入相。曾經推薦過李德裕的裴度辭相,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文宗太和五年(831),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請降。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據其城。牛僧孺令縛還悉怛謀及從者,被吐蕃官吏盡殺於維州城下。
文宗太和六年(832),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書。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閔提出建議,通過推薦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與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閔的同意後,杜悰造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興。但李宗閔在與楊虞卿商議後,終止了上述方案,錯過了這個很可能是雙方和解的最好的機會。
文宗太和七年(833),李德裕升任宰相,將楊虞卿、張仲方、張元夫、蕭浣等牛黨人物降職,出為地方官。不久,李宗閔出為山南西節度使。
文宗太和八年(834),當權的李訓、鄭注為了排擠李德裕,再次引薦李宗閔入相,之後,李德裕出為鎮海節度使。
文宗太和九年(835),李訓、鄭注指責時任京兆尹的楊虞卿傳播謠言,說鄭注為皇帝配藥時,採集民間兒童的心肝。皇帝大怒,將楊虞卿下獄。李宗閔為楊虞卿辯護,也遭到貶斥,出為明州刺史。
武宗會昌元年(841),武宗召李德裕入朝為相,信任有加。之後數年間,李德裕對李宗閔、牛僧孺等一再貶黜。
武宗會昌六年(846),宣宗即位,為了奪回朝政大權,故出李德裕為荊南節度使。此後,宰相白敏中等人一再貶黜李德裕。李宗閔病故。
宣宗大中元年(847),牛僧孺病故。
宣宗大中三年(849),李德裕病故。

史學家的意見
中國史學界對於牛李黨爭的性質存在分歧。已故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差異。總體上認為牛黨是新興的庶族地主﹐而李黨則是沒落的門閥世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牛李黨爭的焦點在於對待藩鎮態度﹐是主張強硬政策與妥協政策的分歧。又認為李黨主張革新﹐牛黨因循守舊﹐所以李黨是進步的﹐而牛黨是守舊的﹑反動的。

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所謂的「李黨」,應該指的李宗閔黨。在他看來,李德裕無黨。他的主要證據有:

武宗即位後,重用李德裕,將楊嗣復、李珏兩位宰相罷免。這二人被認為是牛黨。此時李德裕並沒有乘機落井下石,而是力勸武宗對他們從輕發落。
在李德裕任宰相時,有人向武宗推薦白居易擔任宰相。李德裕認為白居易年齡太大,建議武宗拒絕。但他同時又推薦白居易的族弟白敏中,而白敏中被認為是牛黨的重要人物。事實上,白敏中後來確實參與了迫害李德裕的活動。
2007-11-28 5:19 am
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裡,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扎,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收錄日期: 2021-04-28 22:3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7000051KK035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