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鯨的資料

2007-11-28 4:26 am
我想要殺人鯨資料

回答 (4)

2007-11-28 4:35 am
✔ 最佳答案
虎鯨(Killer Whale)又稱為殺人鯨、逆戟鯨,英文中有時稱之為Orca或Grampus,屬於海豚的一種。

概要
由於虎鯨在電影、電視、與海洋水族館中的演出,牠們可說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級動物;事實上在1960年代以前,虎鯨仍受人們恐懼與迫害,直到少數野生個體被捕捉與馴養後,社會大眾對牠們的觀念才開始有所改變。虎鯨是人類研究了解最深入的鯨豚之一,這要歸功於科學家在北美洲西海岸對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以及阿拉斯加海域的虎鯨群超過三十年的研究。遍佈全世界的虎鯨族群似乎是由許多亞族群組成,各自適應於其棲息環境,由此點看來,虎鯨與狼群非常相似。部分學者認為,不同族群的虎鯨之間在形態、基因、生態、與習性上皆存在差異,似乎可區分出不同亞種甚至是新物種。

基本資料
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外型特徵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d/Tysfjord_orca_1.jpg/200px-Tysfjord_orca_1.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虎鯨高聳直立的背鰭(注意到背上的馬鞍狀斑紋了嗎)
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公尺。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分佈
虎鯨廣泛分佈於全世界的海域,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牠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牠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鬚鯨、企鵝、海豹等為食。牠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範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範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南方的加州。

習性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3/Orca_wal_2.jpg/200px-Orca_wal_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浮窺中的虎鯨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鐘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牠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牠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牠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裡相當長的時間。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係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繫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裡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定居型小群面對其他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

繁殖
根據對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外海的定居型族群的研究資料顯示,虎鯨終年皆可生產,高峰期自秋季至隔年春天,平圴生殖間隔為5年,成年雌鯨在過了40歲之後通常就不再生育。由圈養個體的研究結果推測,其懷孕期約15至18個月。雖然幼鯨很早就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哺乳期至少會持續達1年以上,通常要到2歲大左右才會完全斷奶。

食性
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鬚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牠們的獵物,有時甚至會擊殺大白鯊;其他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dugong)、鯊魚和魟等,甚至還有鹿、麋鹿和北極熊,似乎是趁牠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牠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牠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鬚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現況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汙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牠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佈,分佈範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印尼、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5/Information-silk.png
虎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d/Orca_2.jpg/250px-Orca_2.jpg

躍身擊浪的虎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7/Orca_size.png/250px-Orca_size.png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


保護現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2/Status_iucn2.3_CD.svg/200px-Status_iucn2.3_CD.svg.png

低危 - 依賴保育 (IUCN 版本2.3)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鯨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 Orcinus


種:
虎鯨 O. orca



學名

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分佈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f/Cetacea_range_map_Orca.PNG/200px-Cetacea_range_map_Orca.PNG

虎鯨的分佈圖
2007-11-28 4:46 am
虎鯨

躍身擊浪的虎鯨

保護現狀

低危 - 依賴保育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鯨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 Orcinus

種: 虎鯨 O. orca


學名
Orcinus orca


虎鯨(Killer Whale)又稱為殺人鯨、逆戟鯨,英文中有時稱之為Orca或Grampus,屬於海豚的一種。




概要
由於虎鯨在電影、電視、與海洋水族館中的演出,牠們可說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級動物;事實上在1960年代以前,虎鯨仍受人們恐懼與迫害,直到少數野生個體被捕捉與馴養後,社會大眾對牠們的觀念才開始有所改變。虎鯨是人類研究了解最深入的鯨豚之一,這要歸功於科學家在北美洲西海岸對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以及阿拉斯加海域的虎鯨群超過三十年的研究。遍佈全世界的虎鯨族群似乎是由許多亞族群組成,各自適應於其棲息環境,由此點看來,虎鯨與狼群非常相似。部分學者認為,不同族群的虎鯨之間在形態、基因、生態、與習性上皆存在差異,似乎可區分出不同亞種甚至是新物種。


基本資料
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外型特徵

虎鯨高聳直立的背鰭(注意到背上的馬鞍狀斑紋了嗎)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公尺。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分佈
虎鯨廣泛分佈於全世界的海域,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牠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牠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鬚鯨、企鵝、海豹等為食。牠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範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範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南方的加州。


習性

浮窺中的虎鯨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鐘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牠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牠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牠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裡相當長的時間。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係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繫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裡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定居型小群面對其他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


繁殖
根據對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外海的定居型族群的研究資料顯示,虎鯨終年皆可生產,高峰期自秋季至隔年春天,平圴生殖間隔為5年,成年雌鯨在過了40歲之後通常就不再生育。由圈養個體的研究結果推測,其懷孕期約15至18個月。雖然幼鯨很早就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哺乳期至少會持續達1年以上,通常要到2歲大左右才會完全斷奶。


食性
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鬚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牠們的獵物,有時甚至會擊殺大白鯊;其他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dugong)、鯊魚和魟等,甚至還有鹿、麋鹿和北極熊,似乎是趁牠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牠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鈎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牠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鬚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現況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牠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佈,分佈範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印尼、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2007-11-28 4:43 am
好易ja,你上網搵咪得lo
佢地兩個咪又係copy
你留返d知識點仲好啦,= =
2007-11-28 4:33 am
殺人鯨(英文 Orca / Killer Whale),學名叫虎鯨 / 逆戟鯨 (Orcinus orca),有啲人都誤會咗佢係鯨魚嘅一種,事實上佢係世界上最大,最孔武有力嘅海豚品種。因為獵食時兇殘,曾有咬人嘅記錄,而且仲食好多海豹同海豚而得到殺人鯨呢個名。

其實,到依家'殺人鯨都冇殺人嘅記錄,唯一一次攻擊記錄係咬住一個滑浪者,但好快就放咗佢。


生物學特徵
黑白兩間係殺人鯨既特色。背鰭非常高聳,可達 1.8 公尺,每條殺人鯨嘅背鰭都唔同,亦係科學家主要分辨佢地嘅特徵。對眼後面有好明顯嘅橢圓形白斑。下巴同胸前肚腩都呈白色,胸鰭大,圓圓哋。殺人鯨個腦好大,有人腦 4 倍咁重。


分布
廣泛分布世界各大海大洋,由兩極冰嘅邊緣到赤道邊嘅近岸同海都有發現。喺台灣,喺台東台南一帶水域有人見到殺人鯨嘅蹤跡。但係喺香港水域,到依家都冇殺人鯨出沒嘅記錄。


食物及生態地位
殺人鯨以魚為主糧。餓起上嚟有時會食海豹、海獅、海豚、連大白鯊、北極熊都食得落肚。殺人鯨除咗人,乜嘢都唔驚,係海洋生態裏面嘅頂級捕獵者,有助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殺人鯨嘅健康同數量亦係海洋健康情況嘅一個指標。


保育現狀
科學家最了解嘅群落就只有北美太平洋岸嘅居留群,已經研究咗呢群裏面某啲鯨群有足足30年。

香港海洋公園響以前分別養過兩條殺人鯨:海威小姐同皇子,海威小姐響 1979年1月29日由冰島來港,到 1997年4月21日病死;皇子響 1989年4月13日由日本來港,直到 1991年7月10日病死。海洋公園現計劃再物識另一條殺人鯨嚟香港定居。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14: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7000051KK032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