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漢字的形體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如果從公元
前14世紀盤庚遷殷後的商朝甲骨文算起,字體一直
朝著簡化的方向演變,大約在公元4世紀的東晉方告
結束。在這1700年間,漢字的形體發生了種種變
化,先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書體,可以歸為篆書、隸
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類型。
甲骨文單字字數有幾千,已經是成熟的文字。許多字往往
有不同的寫法,形體結構還不固定。「車」、「馬」、「鹿」
等字還保留著濃郁的象形意味。大多數甲骨文是先寫後刻,有
的採用明快的單刀法沖刻,筆畫富有挺勁的力感;有的採用雙
刀法鐫刻,筆畫形態圓潤。甲骨文書法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總的趨向是:筆畫由直勁轉向圓柔,姿態由方正轉入欹側,風
格從渾樸變為娟秀,字形也由大變小,愈來愈嚴密整齊。與金
文相比,甲骨文接近當時的手寫體。
商周時代,王公貴族喜好製作青銅器,並且在青銅器
物上鑄字銘文。這類文字就是前人所謂的「鐘鼎文」,現
在稱為「金文」,與甲骨文一樣,也是以物質材料命名。
商周金文很古奧,屬於早期篆書。
《石鼓文》上的書體是當時秦國通行的篆書,
用雙刀法鐫刻而成。點畫飽滿圓勻,結字方圓適度。
小篆是秦朝政府頒布天下的標準書體,即當時的正體
字。秦國地處西北,自周平王東遷之後,秦國佔有周朝故
地,通行的正體字是承襲西周金文體式。春秋戰國時代的
秦國金文、石鼓文,字形取縱勢,結體勻稱,已經朝著整
漢字的形體演變為隸書體,徹底告別了象形,成為符號
化的方塊文字。隸書在漢朝才定型,是漢朝的正體字。東漢
時期是隸書藝術的鼎盛期,通常所說的「漢隸」,是指東漢
的碑刻隸書。
楷書的筆畫形態比隸書複雜,文字學家統
計,各式各樣的筆畫有30種。唐朝的時候,
書法家曾將楷書的各類筆畫作了歸納,因為推
崇王羲之,用《蘭亭序》開篇的「永」字的筆
畫為例,來概括楷書的基本點畫和筆法,這就
是人們常說的「永字八法」。
行書是一種俗寫體。自從楷書成為正體
字以來,人們寫文章、寫書信、寫便條,都
會不知不覺地使用行書。行書是一種人人熟
悉、人人會寫的常用書體。
草書作為書體的定名,最初是因為這是一種潦草
的體態,「草」表示非正式的意思。草書成為一種書
體之後,規範了筆順和結構,也有一套書寫規則,這
就是書家所謂的「草法」,即運筆的「路線圖」。
(每一種書體都可以做成一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