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世紀初,中,後期既主要工作係咩?10分!

2007-11-28 1:23 am
香港20世紀初,中,後期既主要工作係咩?
最好附點解呢D工作係個時咁多人做

回答 (1)

2007-11-29 8:47 am
✔ 最佳答案
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香港經歷了三次重大的經濟轉型。三次經濟轉型中,香港的資源利用效率不斷得以提升,最後香港總部經濟的模式進一步突破了資源限制。回顧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總部經濟模式是諸如香港一般的大都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
  
香港的第一次經濟轉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這一時期,香港從以漁農為主轉變為以轉口貿易為主的地區。這次經濟轉型主要依託於香港自身優勢條件。香港位於世界航道要衝,同時背靠中國大陸,面向東南亞,區位條件得天獨厚;香港還擁有世界三大深水良港之一的維多利亞港,具有開展轉口貿易的天然優勢。依託這些有利條件,轉口貿易很快發展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轉口貿易的發展雖然一定程度促成了香港的繁榮,但是由於產業帶動效應微弱等原因,轉口貿易本身很難帶動香港經濟的全面騰飛,香港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選擇。

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這一期間香港集中力量發展服裝等輕工業,並逐步使香港成為亞洲地區製造業中心之一。60年代末,香港製造工業產值已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0%,成衣、手錶、時鐘、玩具等十種產品的出口名列世界首位,很多產品已經遠銷世界各地。香港產品出口的比重則由50年代初的10%左右增加到80%左右,這標誌著香港經濟結構已由轉口貿易為主轉變為以輕工業製造業為主,輕工業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到了70年代,香港工業生產從開始過去的低檔、“勞動密集型”向高檔、“技術密集型”轉變。五六十年代香港工業的“重臣”紡織業和製衣業在出口總值中的比重逐漸下降,讓位於機械、電子、玩具等工業,並向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向發展。

香港輕工業的大發展,帶來香港新一輪的繁榮,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香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香港進入了一個經濟繁榮的興盛時期,香港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始起步,整個社會發展欣欣向榮。但是,到了70年代末期,輕工業主導型經濟模式已經難以驅動香港經濟,香港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準停滯不前,整個經濟形勢趨向蕭條。傳統的工業模式對於香港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已經達到了極限。香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客觀上要求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即要求經濟結構進一步高效化(如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演進)。

香港經濟的第三次轉變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這一時期香港製造業大規模北移。香港把握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將產出效率相對較低的加工工業向內地轉移,從而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資源、人力資源等。到80年代末期,香港完成從製造業主導型轉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體系,服務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超過了80%。

香港從發展製造業轉向為製造業等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為主的經濟結構,這種服務型的經濟結構已經帶有總部經濟的思想,即在企業價值創造活動中,香港開始專門從事高端服務,大量的企業外遷過程中,並沒有把企業總部同時遷出,而是把企業總部(研發、行銷、資本運作、戰略管理等職能部門)繼續留在香港,以利用香港人才、資本、資訊等方面的優勢條件。服務型的經濟結構的確立與香港總部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服務型經濟吸引了企業總部的聚集,總部聚集強化了服務型經濟。這種相互推動帶來了香港經濟的新繁榮。如香港的金融業, 80年代後得到了巨大發展。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外匯、黃金、股票的交易中心,成為亞洲、歐洲、美洲金融時鐘晝夜輪迴轉動中不可缺少的中心交易站,也是世界各大銀行主要聚集地之一。據統計,香港共有1600家銀行及其分行,全球最大的500家銀行中,有311家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健全、發達的金融市場,具有融資的雄厚實力,是舉世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應該說,在第三次經濟轉型中,總部經濟僅僅是作為一種自發的經濟現象出現的,總部經濟對於香港經濟的影響程度依然有限。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香港經濟再次面臨轉型壓力。香港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失衡,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金融業和地產業,而製造業的比重大大下降,產業範圍越來越窄。同時,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這種情況迫使香港再次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與內地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繫。

關於這次經濟調整的內容很多,如董建華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動經濟轉型的幾項重點工作,包括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提升支柱產業、鼓勵多元發展、拓展經濟領域、提升人才質素、穩定物業市場、強化亞洲國際都會地位等。所有這些經濟工作的核心即突破香港本地資源限制,擴大香港所控制區域的經濟資源總量。正如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所說,香港人應該“擁抱挑戰,發揮優勢,依靠內地,立志全球”,迎接新一輪經濟轉型的巨大挑戰。新一輪的經濟轉型使得香港總部經濟的發展不斷地由“自發”走向“自覺”,香港總部經濟概念呼之欲出。

縱觀香港經濟發展歷程,其過程就是一個經濟結構不斷轉型的過程。香港土地面積僅一千平方公里強,且大部分為山地、丘陵、海灘等,真正可以用來生產、生活的土地更少。可以說,香港是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經濟活動的空間十分有限,要保持香港經濟的持續增長,就必鬚根據保證經濟資源(主要是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充分和有效利用。香港經濟半個世紀的發展正是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經濟現象,香港經濟活動的資本、技術密集程度越來越高,經濟活動不斷地轉向附加價值高的行業的領域。

香港經濟不斷提高經濟資源的產出效率,從轉口貿易到一般輕工業,再到先進製造業,再到服務業,資本、技術的密集程度越來越高。香港經濟轉型成功地為香港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香港社會的繁榮。這種成功源於經濟轉型,它促進了香港經濟資源(主要是土地和勞動力)的高效化。也就是說香港的經濟前三次轉型,是利用資金、技術手段不斷突破資源的產出效率,並沒有突破資源限制本身。隨著經濟轉移的加速和資訊社會的來臨,增長的週期將會縮短,香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急需突破本地的資源限制。

新一輪的經濟轉型正在基於上述要求而提上日程的,可以說,香港新一輪經濟轉型的實踐與總部經濟的發展模式不謀而合。總部經濟通過不同價值創造部門的合理地域分佈,將傳統經濟模式下因具有不同指向性總部和基地的“捆綁”而損失的利潤充分釋放,從而創造出“超額”價值,這种經濟模式為欠發達地區經濟起飛提供了機遇,對於作為企業總部聚集地的大都市而言,則拓展了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這種“拓展”對於香港具有特別的意義,香港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土地面積僅1000平方公里強,人口600萬左右,自然資源更是嚴重匱乏,香港經濟體系的資源約束十分明顯,要實現香港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要求突破資源約束,即按照總部經濟的模式發展香港經濟。

香港的經濟轉型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專家估計,香港通過總部經濟的模式實際上控制著相當於其人口兩倍的1200萬勞動力。筆者認為,香港經濟已經明顯地帶有總部經濟的特徵,總部經濟已經和正在對香港經濟乃至社會產生著主要的影響。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30: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7000051KK020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