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人對北京一直不重視,外族卻對之如獲至寶,大加發展?

2007-11-27 8:54 am
宋朝之前,北京只是一個小城市”幽州”,在漢人的皇朝中,地位不高.

直至契丹人佔據燕雲十六州,才對之大加發展,之後金,元等外族朝代,一直重視發展北京,除了明朝以外,發展北京的都是外族皇朝.

說北京的地位是外族建設起來的,並不為過.

為什麼漢人一直都不重視北京,要由外族發現她的重要地位,發展她成為今天中國的國都呢?

請抒發你們的意見.

(請不要抄北京的維基資料作答,面斥不雅!)

回答 (3)

2007-11-28 8:44 am
✔ 最佳答案
我認為一個城市被定為一國之都,通常是因為該城位於國家之心臟地帶,很多時位於一國的正中,或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的正中,如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日本的舊都京都,朝鮮王朝時代的首都漢陽等都位於國家的中部,又例如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英國的首都倫敦雖並非處一國之中央,但卻是該國最富庶地區(俄羅斯的歐洲部份,英國的英格蘭東南)的中心。
但令一城市成為首都另一條件是歷史人為因素,例如德國的柏林既非在德國中心,也非位於德國較富庶的西部,但因為它是統一德國的普魯士王國的舊都,故能成為德國首都。又如俄羅斯曾以聖彼得堡為首都,是因為彼得大帝一意要遷都所致。
中國的首都的位置,我認為一直是經濟因素與歷史人為因素互相拉鋸所致。而北京定為中國首都,主要是歷史人為因素為主。
中國最初的首都是位於關中的咸陽及附近的長安,雖然不少史書指咸陽/長安成為中國首都有其地理優勢,但若不是源於關中的秦國統一中國,而建立漢朝的劉邦也先以關中為大本營,純粹按地理及經濟條件,長安位於中國偏西部,點都不是定為首都的最理想地點。而東漢以後,中國的國都開始向東移向較近中原的中心:洛陽及鄴城,就極可能因長安太偏西有關。洛陽與鄴城不是不好,但前者受周圍群山所阻,難以擴展;後者為四戰之地,也不是好選擇。但後來至南北朝時,佔據關中,人力物力最缺乏的北周,竟因實行關中本位政策而國富兵強,以至承繼的隋朝以關中為本位統一中國,中國的首都才返回長安,但中國人要以建運河發展漕運也解決首都偏西的問題。這種不化算的運輸方法在唐末戰亂後更行不通,以至中國在五代時已遷都至中原的心臟地帶開封(汴梁)。
若以經濟及地理因素,位於中原心臟的汴梁是作為中國首都的良好選擇,但弊就弊在無天險可守,又容易被黃河泛濫影響,故最終不能成為中國最終的首都。就是中國始終找不到一合宜的地點作首都,被胡人看重的北京卻因為歷史因素而成為首都,其實都有點奇怪。
說回北京,宋以前北京只是一個叫幽州的邊境城市,與今日邊陲省份的省會如廣西的南寧、黑龍江的哈爾賓地位差不多,雖然是個軍事重鎮以及與外族貿易的城市,但與京城級的城市如長安、洛陽相比,根本是無得比。而且幽州時期的北京更是個漢胡集處,民風兇悍的九反之地,安祿山就在幽州起兵反唐,唐末的藩鎮就以鎮守幽州的盧龍節度使最為跋扈,漢族的皇帝又點會將九反之地當係寶呢?
但漢人當是草,胡人就當是寶,中國歷史發展是經濟中心向東移,但連威脅中國的北方胡族都是由西向東移,漢唐時代的外患匈奴突厥回紇吐蕃大抵位於中國西方,但宋以後威脅中國的外族如契丹、女真以至日本,都位於中國東面或偏東的北方,位於中國東北部的北京就是這些契丹女真這些外族最接近的漢族大城,再加上北京附近一向自南北朝以來一向是漢胡集處,對關外胡人的抗拒比中國其他地方較為薄弱,故北京成為關外胡族進入中原最好的踏腳石,故胡人會重點發展北京。
另外,胡人定都北京也有個好處,就是近自己的老巢。畢竟胡人是少數民族,文化落後,雖統治漢人,但當漢人成功造反,為數百萬的胡族可能被上億的漢人滅種,定都北京,近自己老巢,走佬都可以走快一點。
但對漢人來說,北京位於中國東北方邊陲,又受胡族『污染』,根本不是個定都的好選擇。明太祖朱元璋選擇長江畔的南京為國都,其實更符合中國的政治、經濟及地理形勢,但後來燕王朱棣在北京(當時稱為北平)起兵奪位後,就以他的主觀意志來遷都,因為北京是他的地盤,另外,他了解北京既是個邊鎮,但更是個九反之地,他怕別人學他以北京作根據地作反,於是索性以天子守邊,將國都遷至邊防重地。不少史家指明朝將首都遷至北京,是明朝國防一個敗筆,因外族可輕易威脅國都,好似英宗時的瓦剌、世宗時的蒙古、明末的滿清,其實都只是為患邊境,但因為明朝的京城就在邊境,所以弄得大明十分狼狽。
至滿清入關,北京接近他們老巢東北,自然是建都首選。但北京這都城在違反中國整體利益下成為中國首都五百幾年,根基卻因而打穩了,故成為現在中國首都,其實我認為,以中國的經濟地理形勢,南京比北京更適合作中國首都。
2007-11-28 2:24 am
其實北京前身為薊城,最早為國都是早在戰國七雄時代,為當時燕國首都。
這又何來漢人不重視之理呢?
其後歷朝都不定都於此是因為秦始皇統一後以原本秦國首都咸陽為天下首府(即長安-西安一帶,帶出了“得关中可得天下”的战略思想,使得关中平原在唐朝以前的地位显得非常的高。而占据关中平原的长安城,也成为了早期中国朝代的建都必选之地。但其偏西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中央在选择长安的时候,中央对于东方的顾虑。
在唐朝以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则是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山西一带。而长安的地理环境也使得那些中国重要的财税之地所贡献的财税,不得不逆渭河而上,造成了某些交通上面的不方便。因此,中国的朝廷在定都长安之余,也感受到了对东方控制的力不从心。因此,在关中平原的西面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以加强对中国经济重心的控制也是历史的必然。也这样,历史选择了洛阳。直至唐代安史之亂...
这场历时8年之久的大乱,成为了整个唐朝历史的转折点。自此,唐朝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的降低,形成了影响了整个唐朝历史的藩镇割据现象。这场影响着整个唐帝国权力结构的动乱,也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转移。中原的战乱,又促使了一次新的人民大迁移。这次人民的大迁移,一点都不亚于此前晋室的南迁和此后宋室的南移。而中原战乱所造成的经济上的破坏,以及大量中原居民南迁之后,南方劳动力的显著增加。使得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江南半壁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的趋势已经非常的明显了。而正是在这场动乱之后,整个唐帝国的藩镇呈现出4种不同类型的割据势力,一般称为河北、中原、西北和江淮4种不同的类型。这4种藩镇互相倾扎,成为了中唐之后的唐朝景象。
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将首都设置在长安。而“得关中者可得天下”的说法也在唐朝以后发生了改变。长安的没落,一方面和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有关。从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的经济中心的东移,也势必导致其政治中心也逐渐的东移。长安的没落也带来了连锁反应,和长安一起,洛阳也逐渐的没落。由于洛阳比长安靠东,也只是时间晚了一会儿。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而这5个北方政权中,除了后唐之外,基本将首都设置在中原开封一带。到了北宋年间,开封成为了东方的商业中心(可见《清明上河图》)。据估计,北宋时期,当时的开封人口大约50万左右,虽然没有以前唐朝长安和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那么宏伟,但其商业往来的繁荣也是当年的长安和巴格达所无法媲美的。开封能够成为唐朝灭亡以后,中国一段时间的政治中心。同他的交通发达不无关系。在宋代以前,开封城就是中原地区的商业交通枢纽,加上五代十国的内乱,很多政权将首都设立在比较近的地方,也成就了开封。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赢曾经想恢复正统,将首都定立在洛阳,但由于这样很难控制江淮地区,最后也因此作罢。
交通方便的开封城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缺乏所说的地理天险。开封城没有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优势,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便是开封城北方的一条黄河,而一到冬季,黄河一旦结冰,连这条天然屏障也没有了办法,敌人过黄河就如同行走于陆地之间。没有了天然屏障,势必造成了人工工事的使用增加,如果想要保障首都的安全,则必须将首都的兵力调配到最高,城墙建造到最坚固。宋代兵多,但战斗力不强的原因,和开封无险可守,不得不在兵力上做文章有一定的关系。
但毕竟,关中没落之后,开封作为首都,因为其地理上的显著劣势而无法支持很久。北宋王朝见证了开封城的辉煌,也见证了开封的最终没落。正当北宋内部六贼乱政,朝政腐败之时,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女真逐渐的崛起,完颜阿骨打的金朝军队很快灭亡了奄奄一息的辽国。开始紧盯着南方腐朽的北宋。而最终,开封城为金朝四太子所攻破,徽、钦两位宋朝皇帝为金兵劫持到了北方。金朝的崛起,也标志着整个中国东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崛起,而少数民族的崛起也给了中国的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一次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着现在的中国。
伴随着宋代的“靖康之耻”,宋朝王室南迁,在南方的杭州过着“只把杭州当汴州”的醉生梦死的生活。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在南方偏安的时候,北方的金朝也在踌躇满志的改变了自己的首都。
北京的崛起,开始与金朝,而功劳最大的就是金朝的海陵王。在金朝内部的夺权斗争之后,海陵王成为了金朝的最终统治者。海陵王的迁都,很大程度上是地域所限,因为,到了他称帝的时期,金朝领土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因此,首都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同时,海陵王本身也有志在統一中国的愿望,而统一中国必定向南进攻偏安的宋王朝。因此,将首都向南迁移本身也是大势所趋。正是这样,历史就选择了北京。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最爱,同样和他的地理位置有着深层的关系。首先,北京所在之地,正好是中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之处,有意思的是,唐朝之后,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如女真、蒙古基本都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向南又能够控制华北平原一带,也就是现在中原一带,既能够控制东北一带,他们这些民族的发源地,也能够向南控制南方汉族的聚居场所。当年石敬塘将云燕十六州拱手让给辽国之后,此后的几个朝廷都没有能够将其收回,也和云燕十六州本身的地形优势很有关系,正是云燕十六州所处的居高临下的态势,也令后晋以后南方的朝廷望而却步。而这种居高临下,从某种程度上看来,也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其次,北京在金朝以前,也是中国的边境场所。秦朝时期,北京为广阳郡治所,北靠长城,向来是边境防御的重地。而到了汉朝,在和北方匈奴讲和的时候,这块地方也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易场所。因此,北京的胡人和汉族之间的往来也非常的紧密。历观中国历代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其首都很多都是建立在那些古代的边境场所。因为,对于胡人来说,设立在那些地方,一方面可以接近汉族的文化,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因为胡人文化的落后而自卑的少数民族在中原腹地的被自认为高深的汉族人所耻笑。因此,更多意义上来说,北京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最终产物,加之唐代以后的少数民族起源于东北,加之北京北靠东北平原,南控中原大地的显著地理位置,也使得北京的地位越来越高。而金朝迁都北京之后,也进一步的汉化,女真人也从原来落后走向了先进。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弯弓射大雕”,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有些轻视于成吉思汗只懂武功,而不懂文治,但正是这位蒙古历史上的伟大悍将,统一了整个蒙古部落,也令蒙古人的对外征服步入到了一个非常强盛的阶段。
元朝首都史称“大都”,也就是在金朝首都中都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由于,元朝和金朝一样,基本都是少数民族的政权,而且同样都来自于中国的东北一带。因此,其定立首都的想法应该大致相同。
元朝统一中国的路线和方向比之前朝有了彻底的改变。唐朝以前为“得关中者可得天下”。最终的统一中国的政权总是先占据秦、蜀之地,后谋求中国的最终统一。元朝军队统一中国的步伐和前面几个政权的统一路线都不同,虽先南下攻取大理,但是四川是元朝军队最后攻取的地方。
元朝之後,北京都一直維持她京都的地位,直到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並把北京改為北平,沿用了明朝初年的名字。北京失去了帝都地位,當時的文藝作品常用“故都”來稱呼她,表現了一種不能忘懷的情緒。但在1948年底,中國共產黨取得平津戰役的勝利,並奪取北平,結束了國民黨的統治,告別了戰爭與動蕩。但是,幾十年的凋蔽已使她破舊不堪,遠遠落後於其他世界名城。
及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改名北京,重新成為國家首都。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2007-11-27 11:43 pm
1, 北京近外族,易被侵擾。
2, 其實北京的戰略價值高於政治價值,因為北京是守衛北方的屏障。而明朝以北京為都,亦是因為他的戰略價值。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5: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7000051KK001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