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傳教士用什麼方法遊說中國接受他們傳教?這帶來甚麼影響?

2007-11-27 7:24 am
明清時期,傳教士用什麼方法遊說中國接受他們傳教?這帶來甚麼影響?
好急!!!!!

回答 (1)

2007-11-28 9:43 am
✔ 最佳答案

Q:傳教士用什麼方法遊說中國接受他們傳教?

A:
(一)傳入西方各種科學技術,以得到統治者及國人的認可,同時貫輸宗教理念:

同時把西洋科學帶到中國,是傳教者在中國傳教時的其中一個方式。如明時利瑪竇來到北京,就帶來了多項西方學術:天文(跟李之藻合譯天文書【乾坤體義】一書,又進獻星盤) ,地理(貢獻【萬國圖志】,其後又繪【坤輿萬國全圖】),美術(獻天主圖像及聖母像於明神宗,是為西洋繪畫傳入之始) ,音樂(獻西琴一具,並撰有【西琴曲意】一書),數學(如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利瑪竇又帶來了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如鐘表、三棱鏡、自鳴鐘等,吸引了衆多好奇的中國人。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利瑪竇又利用解釋各種西方事物的機會,同時介紹了他們的天主教信仰。由于他帶來的歐洲科學技術成果著實迷人,當時就受到萬曆皇帝的禮遇。

其後的傳教士也同樣不斷貫輸西方文化,出現不少西方理論書籍:如艾儒略的《幾何要義》(數學)、《西學凡》(哲學)、《職方外記》(地理) ,湯若望的《新法算術》(數學) 、《遠鏡說》(物理光學) 及《時憲曆》(曆法),南懷仁的《坤輿全圖》(地理),西班牙教士徐日昇的《律呂正義續編》(音樂),鄧玉函的《人身概說》(人體學)等。傳教士也帶來了西方嶄新的建築藝術文化,如明代所建的天主教堂和外國商館皆採西式建築,這對以後中國的屋宇形態,影響甚大。軍事方面,羅如望、龍華民等教士用葡萄牙的銃炮製造法爲明廷造炮,李之藻、徐啓等皆精于裝置,能製造數十種銃炮,這就爲明、清戰爭中帶來新式新武器。外來傳教士就是一方面介紹科學技術,以取信于國人,從而宣傳教義。

(二)傳教士積極學習中國文化,及融入中國社會中,以得到中國人的認同:

如利瑪竇抵達中國後,遵重中國文化,穿起中國式的大褂長袍,儼然一個溫文爾雅的儒士。他完全按照上層儒士的規矩生活,又順從祀孔﹑祭祖等傳統禮儀與社會習俗進行傳教。他積極學習及頌揚中國文化,如攻讀四書五經及儒家書籍(如《論語》),幷將多部書籍譯爲拉丁文傳往西方。他積極學習漢語和中國的禮節習俗,又親近中國的士大夫,與他們交往。他製造了天體儀和地球儀,以及計時用的日晷,贈予中國主要官員們,以博取他們的信賴,並乘機宣教。如他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包括以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更是公卿大臣(如徐光啟)。他不強行全盤貫輸西方思想,而是讓中西文化慢慢糅合,又大力推廣中國文化,這使國人對傳教士的印象改觀,更易接受傳教士。後期的艾儒略等傳教士也繼續尊重中國人祭孔祭祖等固有傳統。

(三)把基督教與儒家教義聯繫起來,减低中國固有儒家思想對基督教的排斥:

傳教士傳教的的另一個特徵,是努力把基督教的傳播與中國固有的傳統「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如明利瑪竇向萬歷皇帝傳教時說﹕「上帝就是你們所指的天,他曾啓示過你們的孔丘、孟軻和許多古昔君王,我們的來到,不是否定你們的聖經賢傳,只是提出一些補充而已。」(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入華耶穌會士列傳》第156頁。)這樣,就為中國士人接受基督教觀念,提供了一座文化橋樑。利瑪竇把自己的傳教活動說成「補儒」,又於1595年在南昌刊刻了《天學實義》一書,引用儒定經典中關于天﹑神的概念,論證基督教至上神的存在,證明基督教的教義符合中國的儒道。

傳教士又積極宣揚「孔子加耶穌」的思想: 如清時美國傳教土林樂知在他主編的《教會新報》上發表的題爲《消變明教論》的長篇文章,系統地闡述孔子加耶穌的理論。他把證明基督教的教義和儒家的禮教羅列對照,從《聖經》中引出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證明君子三誡等同于上帝十誡。這些戰略推動了基督教與儒道的結合,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四)積極參與中國政治,力圖使基督/天主教政治文化深入到中國的政治生活中:

如明代的利馬竇,清代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皆與當朝皇帝及官員建立良好的關係。利馬竇獲得明萬歷帝厚愛,准許在北京長居,「所需皆由朝廷供給,每閱日月,須賜銀米,約合每月六至八金盾之數,足敷神甫們需用。」(《利瑪竇札記》第139頁)

湯、南兩人更曾奉當朝的君主,並為明清兩代的君主所取信。湯若望曾任欽天監監正,官居一品;又深得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的信任,順治十二年受封爲通政使,晋一品,封贈三代。南懷仁在湯若望逝世後又被授以欽天監監副。他們也曾為清君主製造紅夷大炮。後在清末戊戌變法中,著名的傳教士李提摩太積極支持了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傳教士們積極地進入中國的政治,無非是使基督/天主教義深入中國的政治生活中。

(五)傳教士們參與教育及慈善事業,張揚博愛精神,以「征服中國人的心」。

教會開辦了各種教會學校,培養信仰基督教和掌握現代知識的青年人,以便爲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擴張事業服務。當時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幾乎都是由教會學校發展而來。同時亦將西方的教育方法傳入中國,更編著了《英華文法入門》、《中文法程》及《華英字典》等書籍,促進中西文法交流。又譯宗教書如《十誡》、《主的祈禱》、《聖母贊歌》、《教理問答書》等為中文。中文版的書籍讓國人有更多機會接觸西方的基督教,很快亦有中國人對其宗教產生興趣。慈善事業方面,主要表現在興辦醫院和賑灾,如趁機向病人宣講福音,幷訓練中國西醫;遇上災禍,成立慈善機構,進入災區,一面發放賑款,一面張揚上帝的博愛精神,用以「征服中國人的心」,協助宣教。

Q:這帶來甚麼影響?

A:明末至清朝年間,傳教士跟宮廷的關係良好,造就了傳教士宣教的機會。不少官員亦開始信仰基督教,減少了傳教時來自宮廷的阻力。傳教士在民間又積極參與教育及慈善事業,使更多人感於其理念,故基督教在中國社會遂日漸興盛,信徒日眾。

又傳教士宣教的同時帶來西方知識,使一向閉關自守、依其傳統文化習慣而生活的中國人,無論在物質建設和精神活動,均加了西方色彩,因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如建築物(如圓明園)及藝術(例如西洋畫法)均開始沾染西方的色彩。西學中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都是著重客觀的科學方法,此種精神影響到不少中國學者以科學方法的態度來從事學術之研究。科學作為富國強兵及改善生活之價值,亦被重視起來。
此外傳教士除了帶來西方知識,亦會把中國文化知識傳入西方。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把西方書籍釋成中文,又把中國典籍釋成外語,以方便中西間瞭解對方的文化。這正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亦促進了翻譯學的興起。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55: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6000051KK047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