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中秋節的意義是什麼???

2007-11-26 3:21 am
我想知道中秋節的意義是什麼???

回答 (3)

2007-11-26 3:27 am
✔ 最佳答案
中秋節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慶,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韓國/朝鮮的傳統節慶。

按照中國的農曆,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慶。傳說唐太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慶了。

中秋節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以下為其中的一種: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空有十個太陽。力大無窮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第十個太陽則要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後來,后羿又娶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後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藥,他趁后羿出門的時候偷偷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不死藥。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月亮)飛去。


節慶習俗

● 賞月。

● 吃月餅。

●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

● 玩燈籠。

● 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 台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烤肉的習俗,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

●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麵。

●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台灣的中秋節

在台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國放假一天。至今,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

198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這習慣咸信是於此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生活西化,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嚴格講起來,台灣的中秋節烤肉的新節慶民俗應該是洋化烤肉習慣的延伸。

另外,同時期臺灣兩家知名烤肉醬進行廣告宣傳戰,進一步炒熱中秋烤肉氣氛。其中一家打響著「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口號,近年在臺灣由南到北,即使是公寓或大樓的都會居民或是鄉村民眾,也會在中秋節當日選擇公園、路邊、海邊或自宅陽台、屋頂等地舉辦烤肉活動。

在去中國化的形勢下,台灣有人建議把中秋節改名為台秋節。


韓國的中秋節

韓國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 Thanksgiving Day,又名感恩節,因為秋夕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越南的中秋節

越南人農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稱爲Tết Trung Thu(節中秋。「節」為喃音,「中秋」為漢越音)。當晚,孩子們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說。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日本的中秋節

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爲十五夜,也叫中秋明月、芋明月、栗明月。但是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つきみ)」,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芒草(すすき)、七草(ななくさ)和秋季水果等等。


中秋詩詞

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

宋朝人蘇軾所寫的詞——《水調歌頭》最為人熟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陽曆9月或10月)

中秋節是人月兩團圓的好日子。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共進晚餐後,便會帶備月餅和水果出外賞月,提著燈籠的小孩子顯得格外興奮!燈籠的款式繁多,除了傳統的動物造型外,還有卡通人物、飛機、火箭等,而使用燈泡的現代化燈籠更備受小朋友歡迎。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中秋綵燈晚會,熱鬧非常!

根據傳統習俗,每年中秋節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連三晚,銅鑼灣大坑居民會在區內多條大街小巷,舞動一條蜿蜒曲折、長達67米的火龍。景象奪目,蔚為奇觀。

這條由百多人舞動的火龍,將游走於蓮花宮、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華倫街一帶。舞畢,居民會拔下火龍身上的線香,然後分派予圍觀者,據說取得線香的人士可因此沾上好運。

相傳舞火龍的習俗,源自大坑區100年前的一場瘟疫。當時居民飽受疫症、颱風及其他災禍之苦,為了驅趕這些災害,中秋節期間,村民以珍珠草織成長龍,在龍身插滿線香,一邊燒鞭炮,一邊舞動火龍,三天三夜後,災禍真的絕跡;從此以後,這項一年一度的活動奉行至今,成為了本地的一項風俗,名聲更流傳海外。
2007-11-26 3:34 am
合家团圆
我们该怎么过中秋节

在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中秋有着独特的审美品
位和文化蕴含,它的团圆、和谐、吉祥、平安给人以恬美至纯的心灵享受。在这个日子,除了合家团聚同吃月饼,更应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浓底蕴。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每逢农历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相传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于是民间就把这天作为中秋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也给这个节日涂抹了神秘的色彩。在这一天,过去人们还要相约赏月,举办拜月、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等名目繁多的节目。而在今天,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好像只有吃月饼了。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传统节日应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传统文化在年复一年节日的承载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许有人会说,传统节日的冷落,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那些农耕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的过节形式已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原因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提倡不够,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才是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我们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多动一动脑筋呢?比如中秋来临之际,在中小学举办一些中秋文化讲座,举办历代赏月诗文朗诵比赛等等,把这一天变成传统文化教育日;一些社区和文化组织也应有目的地举办一些宣传中秋文化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中秋文化氛围;而城市的各个公园在这一天也应该免费开放,供人们游玩赏月;在农村等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传统的中秋民俗等。只要我们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它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仍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2007-11-26 3:29 am
中秋的起源與意義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中秋有二種算法,一是據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稱中秋;另一種算法則據節氣,按照二十四節氣,一季共六個節氣,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則是秋季之中,此時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污水拋散土地上,收穫在即,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出現一系列儀式和風尚活動,此外加上我國古代即有拜月習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
而中秋節正式成為歲時節日,應起於唐朝,唐書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以後就成為年中節日,至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歡宴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據風俗史話等說法,元人統治中國之後,漢人基於民族大義,準備在中秋之夜,以豎花燈為信號,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約定趁蒙古人酒食之後,殺之起義。因此明太祖建國之後,為紀念這種舉動,獎令舉行中秋,成為流傳久遠的風俗。
民國之後採用陽歷,北京內務部就將農歷八月十五訂為秋節,藉便民時。政府遷台後,也正式明令公布為國定節日。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7: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5000051KK041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