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分佈(香港)

2007-11-25 12:56 am
人口的分佈(香港)

回答 (1)

2007-11-26 6:57 am
✔ 最佳答案
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380人。但這數目其實只是一個平均數字,個別地區的人口密度差別可以很大。簡單來說,城市的人口密度比新界地區為高,但隨着新市鎮發展伴隨而來的人口遷移,現時香港市區與郊區的人口密度差別,已比1970年度時的比例大大減低。[1]
香港的人口組成以華人為主,佔總人口接近95%。早期的人口統計亦有計算人口中各省籍的比例,當中香港華人有過半數在香港出生,而大多數是廣府人,其次有四邑人及潮汕人。[2][1]而自從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來自其他省市的移民開始增加,但主要以來自福建的為主。香港的華人人口並不全是漢人,而是有不少其他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等。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南亞人、印尼人、泰國人、英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人口
截至2005年7月,香港的總人口估計有6,943,600人,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人口減少,香港人口暫時得以維持在七百萬以下。
人口分佈方面,香港島居民佔香港人口18.3%,九龍佔29.7%,其餘52%則包括住在新界及上水的居民。
截至2006年年中,香港的總人口估計有6,994,500人。




年份
年中人口
增長人數
增長率
性別比率*

2001年
6,724,900
59,900
0.89%
956

2002年
6,787,000
62,100
0.91%
946

2003年
6,803,100
16,100
0.24%
939

2004年
6,882,600
79,500
1.16%
929

2005年 (估計)
6,943,600
61,000
0.88%
922
*性別比率指每千名女性對男性數目,少於一千代表女多於男

人口密度
大部分香港人居住於公寓大廈,而非平房,公寓大廈的面積一般比較狹小,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住在面積400至800平方呎的空間;在市區中,居住面積達1000平方呎的家庭,生活算相當富裕。
直至2000年代以前,香港仍有名為「籠屋」的住房,大多位於深水埗區。「籠屋」其實只是一張雙層或三層鐵架床,床身四周圍上鐵籠,以保護「籠內居民」的財物(香港人把他們稱作「籠民」)。香港寸金尺土,負擔不起租金的赤貧人士,唯有居住在「籠屋」中,其生活起居全在籠內。
香港地少人多,樓宇向高空發展,一般市民所住的居所樓層頗高。不論是新落成的豪宅或公營房屋,一般有40層樓以上,部分更達70層樓。人口垂直佈置,綠化範圍不受影響,解釋了「人口密集的綠色城市」並沒有矛盾。
在香港十八區中,觀塘區的人口密度最高,為每平方公里有50,910人。若以地區而言,旺角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萬人。鴨脷洲更成為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島嶼,每平方公里有超過60,000人居住。

出生率及人口老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4/Hongkong_Causeway_Bay_1997.jpg/300px-Hongkong_Causeway_Bay_1997.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人來人往的香港街道(攝於1990年代初期的銅鑼灣軒尼詩道)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一千人中只有7.63個新生嬰孩,而每名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按政府統計處在2004年所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估計到了2033年,全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增長相當顯著。這些發展都嚴重影響到香港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
雖然香港人生活繁忙,但由於有完善醫療設施及全面的老人福利政策,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香港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8.5歲,女性預期壽命為84.3歲,僅次於日本。香港許多商戶、政府設施及公共交通工具會提供老人優惠。
年齡結構: (2005年7月)

0-14歲: 1,014,700 (14.6%)(男性 523,900 / 女性 490,800)
15-64歲: 5,086,900 (73.2%) (男性 2,415,400 / 女性 2,671,500)
65歲以上: 842,000 (12.1%) (男性 392,000 / 女性 450,000)
年齡中位數: (2005年7月)

平均:39.4歲
男性:39.3歲
女性:39.6歲
人口增長率:

0.65%(2005年)
出生率:

7.23/千人(2005年)
死亡率:

5.98/千人(2005年)
淨移民率:

5.24/千人(2005年)
平均壽命:(2005年)

平均:81.39歲
男性:78.72歲
女性:84.3歲
總人口出生率:

0.91嬰兒/婦女(2005年)

性別
在1990年代初期或以前,香港人口是男多女少。但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女多男少的社會。
性別比:(2005年)

出生:1.1男/女
15歲以下:1.1男/女
15-64歲:0.96男/女
65歲以上:0.86男/女
平均:0.96男/女
嬰兒死亡率:(2005年)

平均:2.97/千人
男性:3.16/千人
女性:2.77/千人

性取向
香港並沒有統計人口的性取向,但估計人口中仍以異性戀為主,同性戀在香港仍屬少數。

愛滋病
成人感染率:

0.1%(2003年)
感染人數:

2,600(2003年)
死亡人數:

小於200(2003年)

種族
以華人為主,佔本港人口接近95%。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接近14萬人,佔人口的2%。其次為南亞人、英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並不止限於菲籍傭工。事實上,從戰後到現在都有不少菲律賓人到香港的酒廊或消閒場所主持樂隊或擔任樂師。此外,也有不少港英時期來港工作的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印尼、泰國的家庭傭工。
少數民族方面,香港的華人人口並不全是漢人,而是有不少其他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等。

省籍
香港有過半數人口在香港出生。過去的人口調查,都有記錄市民的原籍。當中主要以廣府人為主,其次是四邑人及潮汕人,再其次是來自上海及江浙地區的新移民。至於來自其他省市的居民分布比較廣泛。根據北角一家中學的創校年報,當時甚至有學生報稱原籍在黑龍江省。[3]自從1980年代初期內地改革開放,來自其他省市的移民開始增多,當中以來自福建及北京的為主。由於這批新移民的語言與當時香港的主要語言差異頗大,一方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少問題,而學校亦要在教學時適應這些聽不懂粵語及不懂得讀寫繁體字的新移民。 另有蜑家等少數族群。

中國少數民族
由於香港人普遍很少提及本身的民族,除非有人主動提出,所以其他中國少數民族在香港聚居的數字難以掌握。基本上,香港的華人人口以漢族居多,但亦有一定數量的滿族和回族人。在香港的回族人主要姓哈、姓羽、姓馬、姓脫或姓木,有來自福建、海南或其他省份。滿族人士有些在開埠初期已經在香港定居,亦有因為戰亂或各種其他原因在香港定居。香港著名的滿族人有文化界的愛新覺羅啟功及娛樂圈的關寶慧(本姓瓜爾佳)、周海媚、關之琳等;蒙族人有車淑梅及車森梅姊妹,都是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主持人。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對人民出入境自由放寬了。然而,由於當時印尼仍然禁止中國居民入境,所以早年為报效祖國而從印尼前往中國大陸的華僑,開始往香港移民,藉以取得前往印尼的資格。這些人在香港的人口結構中,被劃入華人的範圍。然而,他們不少人到現在還保留着在印尼的生活習慣:吃印尼食品、與同鄉說印尼話。在北角、鰂魚涌及筲箕灣,仍有不少由這一類印尼華僑開辦的印尼食品店。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4: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4000051KK028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