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Zhōngguó 文件— 播放)位於亞洲東部,傳統意義上和現代地理概念上涵蓋大中華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中國為統一國家,二戰以後國共內戰爆發,中國分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二大政治實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文明的國家之一,因其文化傳播的廣泛性、獨特性和成熟性而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不斷吸收各個民族的文明成果而演變為今天的中華文化。
中國又稱「華」以及「夏」、「華夏」、「中華」、「中夏」、「神州」等。漢語「中國」一詞自古有之,最早指天下(中國人觀念中的世界)的「中心」——中原地帶,後逐漸帶有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近代以來,「中國」一詞始作正式國名自中華民國開始,也是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見:中國一詞含義)。
居於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亦稱「華人」,移居境外的華人多被稱為「海外華人」,或自稱華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在少數民族當中,人口過500百萬(2000年人口普查)的有壯、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和藏等9大民族[1],通用漢語,少數民族地區往往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語言。中國人普遍喜好書法、國畫、戲曲、象棋、圍棋和武術等,茶、酒、菜和筷子等為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等為傳統節日。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儒家社會國家。中華民族有強烈的家庭觀念,因此中國人將代表家庭的姓氏置於人名之前。中國人還重視教育及對人才的選拔,春秋時期孔子開始辦私塾培養人才,漢朝時採用察舉推選政府官員,隋朝起實行科舉在平民中選拔人才。自古以來在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浩如煙海,明清以來西方的近代科技和民主政治思想傳入中國。
中國歷來重視歷史,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距今約4000多年前,以中原為中心開始出現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商、周、漢、唐、宋、明和清等,各朝各代也出現過太平盛世,如漢朝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明朝萬曆中興、清朝康乾盛世等,朝代更替時期中國則處在戰亂或分裂時期。漢族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如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和女真(滿族)等,其中蒙古和女真入主中原,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很多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帝國於20世紀初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歷史步入現代(見:歷史)。
中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9/Portal.svg/32px-Portal.svg.png
中國主題首頁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8/GreatWall_2004_Summer_4.jpg/320px-GreatWall_2004_Summer_4.jpg
主體(中國/兩岸四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中國內地、港澳地區:中國香港、中國澳門)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台灣、澎湖、金門、馬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variant=zh-tw 4個分類: 大中華地區 | 中國 | 東亞 | 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