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教???20分

2007-11-24 12:49 am
唐代有咩宗教???同埋對當時仲有而家有咩影響???唐代政府對此持點樣既態度???
愈多資料愈好~~~

回答 (3)

2007-11-24 1:43 am
✔ 最佳答案

1) 景教
唐朝景教流傳的情況:景教初傳入時, 正值高祖駕崩, 太宗心懷懺悔, 乃使房玄齡迎阿羅本, 據<唐會要> 的記載, 三年以後, 太宗承認「所司即於京師, 建寺一所, 以使傳教」, 又命房玄齡、魏徵助阿羅本譯經。
中土景教雖被禁, 然沿海邊境尚有存者, 唐末黃巢陷廣州後, , 屠戮外教教徒即有十餘萬眾, 由是景教遂滅。但據伯希和的考証; 宋、元間,中土景教雖式微, 但中亞景教則繼續流行, 教徒混入蒙疆邊界, 亦因宋、元間景教在中亞繼續流行, 蒙古之克烈、乃蠻各部均有信奉者。蒙古帝國崛興, 各部親貴從征有功, 景教亦隨之再盛。及世祖入主中華, 景教因而隨之久傳入, 名為「也可里溫教」,可以不捐稅征納, 但是, 在中原地帶的信徒, 大都是邊境疆民族及外國商人, 故又不根植民間, 加上佛道的排擠, 故元亡明興, 景教便一蹶不振。

總言之, 自唐太宗貞觀九年阿羅本傳入至唐武宗會昌五年之禁被滅教, 景教在二百一十年間廣泛流傳至唐各地.
2)禪宗
禪宗南派學說之內容特色:
禪,原是安靜而止息雜慮的意思。禪宗原是印度高僧迦葉直接受到佛祖的心傳,「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而來。梁武帝時,禪宗第二十八代祖達摩到廣州傳教。其禪學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所謂見性成佛,其意思是覺悟到「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後來達摩轉到北方傳播其禪學。至五祖弘忍,徒眾甚多,而以神秀及慧能成就最大。神秀開禪宗北派,而慧能則開南派。北派自安史亂後便逐漸消沉,而南派獨盛,終成為禪宗的正統。
3) 摩尼教
摩尼教乃波斯人Mani於公元三世紀所創,是融合了祅教、基督教及佛教而成。在中國亦稱明教、牟尼教。初在波斯奉為國教,後受祅教排斥,摩尼本人被處死,惟其教流傳於中東、北非,並東傳至中亞、東亞一帶。
在唐代傳佈情形:<佛祖統紀>說,武后延載元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來朝。二宗經為摩尼教的基本經典,拂多誕亦為傳摩尼教入長安的第一人。
安史之亂,回鶻兵入洛陽,毗伽可汗在洛陽遇摩尼教師傳法,攜睿息等四教師回國,可汗並自稱「摩尼化身」。摩尼教從此自唐朝傳入回鶻,又因回鶻助唐平亂有功,得到特殊待遇,摩尼恃勢,更加推行於唐地。
大曆三年,唐朝准許回鶻在長安建摩尼教寺,「賜額大雲光明寺」。其後數年,荊州、越州、洪州、揚州等地皆各建寺,由是民間信奉者日眾,朝廷亦不歧視之,故德宗貞元十五年有摩尼師祈雨之事。
憲宗元和二年,回鶻又請在洛陽、太原等地建寺,並派專員為之保護,摩尼教便有恃無恐,在中國悉力傳教。唐室更常賜贈摩尼師,以加鼓勵。

文宗末年,回鶻被堅昆所破,唐室便改變前態,即停摩尼教在江淮諸寺。武宗會昌三年,更一體禁止,所有摩尼教資產畫像亦被沒收,長安女摩尼死者凡七十二人。會昌五年, 又下令毀佛教及其它宗教。經此兩役,摩尼教再不能在社會公開傳播,轉而在民間秘密流傳。但此時江淮一帶人民信其教者已頗多,同時更傳入福建,故其教並未滅絕,直至五代時,其勢亦不衰。
4) 祆教
5) 道教
6) 回教
7) 佛教
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2_relitongmain.htm
唐代宗起初喜好道教祠祀,并不甚信佛,及元载、王缙、杜鸿渐为相,皆崇
信佛教,而王缙尤甚,不食荦血,与鸿渐造寺无穷。代宗曾问:"佛教所说因果
报应,果有其事否?"元载等奏说:"国家运祚久长,如果不植福业,何以致
之?如果福业已定,虽有小灾小难,亦不能为害。所以安禄山、史思明叛乱,
终被儿子杀死;仆固怀恩反,出门病死;回纥,吐蕃大举人寇,不战而退。此
皆非人力所及,怎能说没有因果报应呢!"代宗因此深信佛教,常于禁中饭僧百
余人。如遇外族人寇,就请僧人讲《护国仁王经》,退兵后重加赏赐。胡僧不
空,官至卿监,爵为国公,出入禁中,势移权贵,亦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于
五台山造金阁寺,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大。王缙又给中书符牒,令五台僧人
散之四方,求利以营建佛寺。元载等每见代宗,都谈说佛教之事,因此中外臣
民承流相比,皆废人事而崇佛事。
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zongjiao/zj02.htm
2007-11-24 1:57 am
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朝時可謂最高。唐朝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和禪宗。天臺宗奉《法華經》,故又稱為法華宗。華嚴宗奉《華嚴經》,參與政治較多。淨土宗則易於入門。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創立者是神秀,他主張漸悟說。南宗創立者是慧能,他主張頓悟說。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南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由於唐朝皇室姓李,又相傳其為老子之後,因此道教在唐朝上流社會也很流行。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也大力提倡道教,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除了佛道二教外,當時還有伊斯蘭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等外來宗教。但影響力較小。

唐代社會,雖然世族的勢力被削減,但仍然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唐律》中也明訂,人分為「良」「賤」兩大類,賤民只能與賤民結婚;地主殺害部曲最多求刑一年,而部曲殺害地主必處斬。雖然科舉制度實行,但由於世族的生活條件較為優渥,其子弟的文化修養也就跟著較高,不論是否參加科舉,進入仕途都不是非常困難;唐代宰相出身世族者也就不在少數。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唐初詩人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出名。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準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在散文方面。六朝以來,文壇盛行駢文這種文體形式,駢文講究聲韻、對偶、典故,辭藻華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組成。在唐初乃十分盛行,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但這種文體到唐朝時顯得形式僵化,內容空洞,故到了天寶年間,古文逐漸興起。古文運動在名義上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問題,實際上是要文章更有內容,也就是「文以載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磅礴又思想深刻,號稱「文起八代之衰」;不過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柳去世後就逐漸衰退,唐末駢文又再度興起。傳奇是中國的一種古典小說形式,出現在隋朝,興盛於唐朝。著名的傳奇包括《柳毅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枕中記》和《長恨傳》等。有的傳奇在後代還被改編為戲劇和白話小說。唐朝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謂變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侶宣傳佛教講唱佛經的底本。最初變文僅限於佛教經典,後來則開始講唱其他故事,講唱的人也不限於僧侶。變文對傳奇和後世的說唱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吳道子則有「畫聖」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並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於立體感,有「吳帶當風」之說。張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他們的著名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等。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蘇軾稱他「畫中有詩」。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讚歎。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聖。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其名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世男楷書字體柔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後期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

唐朝音樂舞蹈發達。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樂,併入原有的九部樂成為十部樂: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7]。唐高宗以後,十部樂開始衰落,音樂家開始研究新的樂舞。玄宗本人就是音樂家,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種樂器,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等百余首樂曲;他非常重視音樂事業,將十部樂分為坐部伎、立部伎[8],曾經親選坐部伎三百人,號為「皇帝梨園弟子」,李龜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時的歌唱家。唐朝的舞蹈則是以健舞和軟舞最為出名,著名的舞蹈有「七德舞」、「上元舞」等,舞蹈家則有公孫大娘等。

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唐初史館奉詔所修的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加上史家李延壽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計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朝,占總數的三分之一。此外,唐朝還有杜佑撰寫的政書《通典》,劉知幾的修史專著《史通》,李吉甫著的地方誌《元和郡縣圖志》。

唐朝科技亦有明顯進步。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他還與梁令瓚合作,製成水運渾天銅儀。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唐朝首都長安城與東都洛陽規劃嚴整,人口都超過了百萬。不僅是當時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也為後世留下了城市規劃的樣板。當時周邊國家的首都,如日本平安京、新羅平壤和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是仿照長安建造。唐朝的木結構建築規模雄渾,氣魄豪邁。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國與印度的造型,顯得千變萬化,多種多樣。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同時期甘蔗熬糖法也從摩揭陀傳入中國[9]。

科舉制度在唐朝進入了發展期。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中央設國子監,下轄六學,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這些學校主要招收貴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學生稱生徒,人數在兩千以上。地方設立州、縣學,每校有學生十人。學校為科舉考試服務,成績好的學校保送參加科舉考試,主要的講授內容是九經。唐朝的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舉辦考試,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此外還有秀才、道舉、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舉的應考舉子有兩個來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鄉貢選拔出來的自學者。應考舉子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難度較低。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進身之階。明經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科不過百分之一二。時有諺曰: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而制舉則是臨時考試,是為了網羅非常人才,不常舉行。
2007-11-24 1:40 am
http://www.jlpopss.gov.cn/newscontent.asp?id=534
資料夠多~~希望能夠幫到你~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47: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3000051KK020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