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功課

2007-11-23 7:26 pm
1. 佛教的創教者是誰?(1分)

2.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分別是甚麼?(1分)

3. 佛是甚麼意思?(1分)

4. 約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印度國內的宗教信仰包括:(一)婆羅門教、(二)耆那教和甚麼?(1分)

5. 耆那教強調要戰勝甚麼?(1分)

6. 佛教認為人要如何得到拯救?(1分)

7. 釋迦牟尼的四個旅程中的四個標記是什麼?(2分)

8. 為什麼有不少印度教徒願意皈依佛教而放棄一直相信的印度教?(2分)

回答 (3)

2007-11-23 10:23 pm
✔ 最佳答案
1. 佛教的創教者是誰?(1分)
教主「釋迦牟尼佛」

2.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分別是甚麼?(1分)
佛教之教義是教人解脫生死輪迴o
其它宗教之冇方法教人解脫生死輪迴o


3. 佛是甚麼意思?(1分)
佛即「覺」者,即自覺而能覺他,亦即覺行圓滿者。
本覺,則佛與眾生同具本有之覺性。
覺-----有六個層次:。
六即佛,指我們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最後成就道業當中次第有六個層次:-----
第一個是「理即」,
第二是「名字即」,
第三是「觀行即」,
第四個是「相似即」,
第五個是「分證即」,
第六個是「究竟即」(覺行圓滿)

以六即表現了從凡夫到成佛一切的位次。
「六」顯因果之事相,「即」顯佛性之理體。
這當中有六個層次,此六個層次則表現因果的事相。

4. 約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印度國內的宗教信仰包括:----
(一)婆羅門教、(二)耆那教和甚麼?(1分)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在佛陀出世的時候,
著名的宗教就有九十六種,且有許多高級宗教,
他們勸修「禪定」、「瑜伽」。也已有六道輪迴的說法。
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如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5. 耆那教強調要戰勝甚麼?(1分)
早於佛教的耆那教,卻有著和佛陀的主張完全不同的見解,
耆那教的解脫思惟主要源於印度古典奧義書的主張,認為生死的逼迫是「常樂我淨的神我」受到「染污的煩惱(阿尸婆羅)」所蒙蔽的緣故,所謂:因「煩惱」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業報,所以除了要伏斷「煩惱」以體現「常樂我淨的神我」以外,更要遠離一切的「業」,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徹底的除盡生死業報。所以,耆那教不僅以修持禪定與「梵我一如」的觀想,作為體現「常樂我淨的神我」的方法,另外還實踐種種嚴苛的苦行,除了終生不著衣物、赤身露體,即使是飲食所需的缽也不受用,甚至主張餓死,並且為了徹底遠離任何有關於「殺生的業」而提倡「不食魚、肉」,如此種種即為耆那教為了「徹底消業」而主張的修行辦法。

6. 佛教認為人要如何得到拯救?(1分)
佛教認為人要「解脫生死輪迴」o

7. 釋迦牟尼的四個旅程中的四個標記是什麼?(2分)
生老病死

8. 為什麼有不少印度教徒願意皈依佛教而放棄一直相信的印度教?(2分)
因緣成熟o
阿彌陀佛
2007-11-23 8:57 pm
佛教起源 佛傳故事
佛傳圖/四相圖 

造 像藝術的題材,除了佛、菩薩與諸護法神尊像俱全外,屬於文學性質的「佛傳故事」,反而是早期佛教藝術發展上的重要題材。也在此地盛行,本次特展中即有多件 佛傳題材的作品。佛傳是指佛教創教者釋迦牟尼的生平,以及日後言行教法和理念的輯成,部份的漢譯經典更以佛傳為經旨,使得釋迦本人種種事蹟的描述,成為佛 教文學與藝術的重要題材。釋迦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歷經成佛、創教、傳法、涅槃的傳奇生涯之後,在佛教世界中,不僅被尊奉為佛教的創教主,更受到後世 的佛教徒,以神格化的態度虔誠禮敬。由於佛傳經典攙入了種種神話色彩,故被賦予不可思議的神聖性,本身更蘊含豐富的傳記文學題材,所以有關佛傳故事的造 像,情節發展常常充分展現戲劇性的張力。
  如前述單元「佛教起源」所言,釋迦牟尼原始的身份是宗教改革家,本名瞿曇‧悉達多(Gautama‧Siddhartha),生為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尼泊爾南邊)的太子,有感於人世苦疾和生死輪迴的宿命,便決定捨棄家室和王位繼承,毅然離宮出家修道。後來經過各種的苦行和磨難,終於在菩提迦耶(Bodhgaya)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被當時人尊稱為「佛陀」(Boddha),意思上也就是「覺者」、「覺悟之人」;接著來到婆羅奈城(Varanasi)的鹿野苑(Deep Park)初次說法,從此揭示他所體悟的四聖諦、八正道的教理,開展日後原始佛教的教法學說;經過四十九年的巡行教化和傳道生涯,在八十歲當年病逝於拘尸那揭羅城(Kusinagara)的雙樹林中。
  有關上述釋迦的生平,可以成佛的前後劃分為兩大部份,成佛前的情節內容,不論是何種經本大多是趨於一致性,也是佛教藝術與文學創作的重要來源。大體上可歸納為:

「燃燈受記」→「天宮補處」→「白象入胎」→「藍園佛誕」→「九龍浴佛」→「仙人占卜」→「四門出遊」→「樹下觀耕」→「決意出家」→「踰城出家」→「白馬辭行」→「求法外道」→「樹下苦行」→「降魔成道」等主要的情節。

至於成佛以後,是從「初轉法輪」開展,但接續的重點在於遊方說法、傳教度眾,並展現神變法力、降服外道皈依的種種傳說,今天所閱諸部浩瀚的經典,相傳就是在成佛之後傳法時所說,但基於各本經典結集的先後與立場不同,便增添了不同版本的差異說法。

到了釋迦晚年的涅槃,則故事內容又較趨於一致,大體上都會有「雙林涅槃」和「八王分舍利」的情節。

 在釋迦傳奇的一生之中,為了便於情節段落與標題化的整理,會從上述漫長的情節中精簡,重新歸納為兩種類型:


「八相圖」:「授記」、「補處」、「入胎」、「誕生」、「出家」、「成道」、「說法」和「涅槃」等八段,在造像藝術表現上被稱為「八相圖」。
「四相圖」:或是從中再挑出「誕生」、「成道」、「說法」和「涅槃」等四個代表性情節,簡稱為「四相圖」。
補 註: 
  本文部份內容曾登載於<中國造像藝的傳承與創新>(《千古佛顏-傳統雕刻特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年5月),若須參考引用時,惠請注意著作出版品使用規範。




收錄日期: 2021-04-25 17:43: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3000051KK009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