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自己亦因亡母的冤屈與遺願,與家父及家人多有爭吵。家中最有耐性、最顧及別人感受的大家姐,多番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為由,拒絕參與亡母的冤屈與遺願之探討,更以此來勸阻我不要再妄為平反亡母的冤屈而徒添傷痛……
請問:
1)「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是出自那位聖賢的呢?又載於那本典籍之內呢?
2)含「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之一段,全段的意思及中心思想又是甚麼呢?
3)現實之中,若我們遇上了「情義兩難全」之局面(情,指的是親情;義,指的是法義、公義、公道),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4)我發現了在生的家父,在亡母離世後,繼續做出了很多對不起亡母的事,我又該「子為父隱」嗎?我知道在生的家父,還在利用亡母的遺產,做出很多違背了亡母遺願的錯事,我又該如何自處呢?
還記得,有位網友曾說過:「家事係最能磨人, 感情難以抽離. 但其實何種關係, 任何處境, 人都有自己自由. 嘗試從心裡調整吧.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82502980) 但真的是很痛很痛……痛過,哭過,悲憤過,現在只感到萬般的沮喪……亡母離逝已經兩年多了,我亦在亡母離逝後,與家父甚少來往,本以為不見為淨,本以為已經將亡母的遺憾忘記了……只是,在三家姐的婚宴上,被親友重提亡母亡的傷悲,又再抑鬱難眠……現在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希望各位網友能提點一下。謝。
若有意回答的網友,對提問的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不明白的地方,請使用「回答問題」鍵旁的「向發問者查詢」之超連結(Hyperlink),向本人發問。謝。
多謝三位的意見. 其實,心中的矛盾,就是誤以為「情義兩難全」吧…… 要做到「情義兩全」,真的殊不容易,不容易的就是要付出--付出自己的忍耐,忍耐家父的無情;付出自己的智慧,分辨甚麼是公義、公道、親情;付出自己的尊嚴,承受不知內情又不願了解真相的人的「不孝」之指摘;付出自己的愛心,以望感化自己沉迷名利、縱慾酒色的家父,以望他有日能明白親情比名利、享樂、酒色更重要……
雖然心中已找到自己較為鍾愛的答案,但還忐忑不安,擔心自己的決定會與香港的主流文化、普遍取向有所不同。 還是交付投票,以求自己能多了解一點大眾的心意吧。
如無反對的話,我將會不延長發問,在問題完結的最後一日,將所有答案交付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