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句是出於那位聖賢呢?載於那本典籍呢?
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中的「家」、「國」、「天下」,分別是指甚麼意思?
3)又有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句又是出於那位聖賢呢?又載於那本典籍呢?
4)「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當中的「家」、「國」、「天下」,分別是指甚麼意思?
5)身為中國公民,亦兼為香港人之身份之在下,若關心香港事,那算是關心「家事」,還是「國事」呢?關心中國國情、台海兩岸新聞,又算是關心「國事」,還是「天下事」呢?與中國無關的國際新聞(古時稱之為「蠻夷」之故事),將之說成「天下事」又有沒有曲解了原來文句之中的原意呢?
懇請回答者: 1)先認真分析提問內容; 2)若對提問的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不明白的地方,請使用「回答問題」鍵旁的「向發問者查詢」之超連結(Hyperlink),向本人發問; 3)認真地逐題回答所有子問題; 4)清楚提出合理而足夠的理據; 5)不要只為「取分」而回答; 6)尊重自己,別留下與題無關、狗屁不通或不知所謂的回覆; 7)尊重他人,別對任何人作出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身攻擊。 若發現有不尊重此提問的無聊答案,本人會保留向「Yahoo知識+」的管理員作出檢舉的權利。 謝。
「在文學修養中,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沒有運用語言的事本,即無從表達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會有多少說服力。」 (節錄自老舍的《論文學語言及其他<人、物、語言>》) 建議回答者回答前先咀嚼以下引自季羨林先生的《季羨林自傳》(全文見:http://leoja.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7439.html)內,有關學術研究經驗的引文:
「 關於進行科學研究的指導方針的想法。六七十年前胡適先生提出來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求證要小心,要客觀,決不允許厭煩,更不允許馬虎。要從多層次、多角度上來求證,從而考驗……那一部份正確,那一部份又不正確。……事關學術良心,決不能含糊。…… 不要騙自己,不要騙讀者。做到這一步,是有德。不則就是缺德。寫什麼東西,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不相信而寫出來要讀者相信,不是缺德又是什麼呢?自己不懂而寫出來要讀者懂,不是缺德又是什麼呢?…… 剽竊別人的看法或者資料,而不加以說明,那是小偷行為,斯下矣。…… 」 引文完
首先,多謝回答者:raymand1234的答案。 正所謂:「三人同行,必有我師。」而知識又是一種無邊無際的追求,我一直以來都相信,在網絡上交流自己的「知識」,只要盡力表達自己,只要盡量做到虛心學習,無論對人、對己,都毫無壞處的。 而人非聖,又豈能無過呢?真的不用太過介懷,當言道的是:「過則勿憚改。」只要不忌諱別人的提點,實毋用過份謙卑的。過份的謙卑,或會給予別人保守、虛偽的錯覺呢。不卑不亢,盡己之所能,便足矣。
而閣下所提供的答案,真的幫到我不少忙呢。 至於會否被選為最佳答案呢,我想,不用這麼早就打定輸數的。如果閣下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擔心自己現階段的答案不算是「最好」的話,亦可以在餘下的時間,作出補充呢。如果有不同的答案的話,我一般都會交付投票,讓網友幫忙一同選出最佳答案的。如果眾網友都覺得閣下的答案與及之後的補充,值得被當選為最佳答案的話,閣下這麼早就打定輸數,便有點「妄自菲薄」了。
話說回來,在看到閣下的答案之後,我亦在Yahoo及Google,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論語」為Keyword作出搜尋,亦找不原文,未知閣下可否提供多一點資料,如出於「論語」的那一章、那一節,可以嗎? 而小弟從前亦不知由誰人口中,聽說過以下的論述: 在孔子年代,文人的世界觀及對世界的了解,並非如今天的多與廣;文人口中的「天下」,指的是由周朝政權所管轄的「中國」或中原;「國」,指的是由周天子所封的「諸候國」,如齊、晉、楚、秦等。至於由外族所管治的地方,如匈奴、契丹等地,則不屬於「天下」的範籌。 未知以上的論述,又孰是孰非呢?為甚麼呢?
最後,我也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很怕被別人「媽」的,所以,我亦甚少「媽」人,請閣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