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儒學問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及意思

2007-11-23 12:02 pm
本人每多聽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說,想在自己的Blog之中,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分類,刊出一些自己的文章。但又怕被讀者取笑自己不明「家」、「國」、「天下」的意思,但在「知識+」搜尋過,只知道這說法可能是出自孔子的儒學思想,但多個答案均沒有清楚注明的原文與出處……
請問: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句是出於那位聖賢呢?載於那本典籍呢?
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中的「家」、「國」、「天下」,分別是指甚麼意思?
3)又有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句又是出於那位聖賢呢?又載於那本典籍呢?
4)「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當中的「家」、「國」、「天下」,分別是指甚麼意思?
5)身為中國公民,亦兼為香港人之身份之在下,若關心香港事,那算是關心「家事」,還是「國事」呢?關心中國國情、台海兩岸新聞,又算是關心「國事」,還是「天下事」呢?與中國無關的國際新聞(古時稱之為「蠻夷」之故事),將之說成「天下事」又有沒有曲解了原來文句之中的原意呢?
更新1:

懇請回答者: 1)先認真分析提問內容; 2)若對提問的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不明白的地方,請使用「回答問題」鍵旁的「向發問者查詢」之超連結(Hyperlink),向本人發問; 3)認真地逐題回答所有子問題; 4)清楚提出合理而足夠的理據; 5)不要只為「取分」而回答; 6)尊重自己,別留下與題無關、狗屁不通或不知所謂的回覆; 7)尊重他人,別對任何人作出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身攻擊。 若發現有不尊重此提問的無聊答案,本人會保留向「Yahoo知識+」的管理員作出檢舉的權利。 謝。

更新2:

「在文學修養中,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沒有運用語言的事本,即無從表達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會有多少說服力。」 (節錄自老舍的《論文學語言及其他<人、物、語言>》) 建議回答者回答前先咀嚼以下引自季羨林先生的《季羨林自傳》(全文見:http://leoja.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7439.html)內,有關學術研究經驗的引文:

更新3:

「 關於進行科學研究的指導方針的想法。六七十年前胡適先生提出來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求證要小心,要客觀,決不允許厭煩,更不允許馬虎。要從多層次、多角度上來求證,從而考驗……那一部份正確,那一部份又不正確。……事關學術良心,決不能含糊。…… 不要騙自己,不要騙讀者。做到這一步,是有德。不則就是缺德。寫什麼東西,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不相信而寫出來要讀者相信,不是缺德又是什麼呢?自己不懂而寫出來要讀者懂,不是缺德又是什麼呢?…… 剽竊別人的看法或者資料,而不加以說明,那是小偷行為,斯下矣。…… 」 引文完

更新4:

首先,多謝回答者:raymand1234的答案。 正所謂:「三人同行,必有我師。」而知識又是一種無邊無際的追求,我一直以來都相信,在網絡上交流自己的「知識」,只要盡力表達自己,只要盡量做到虛心學習,無論對人、對己,都毫無壞處的。 而人非聖,又豈能無過呢?真的不用太過介懷,當言道的是:「過則勿憚改。」只要不忌諱別人的提點,實毋用過份謙卑的。過份的謙卑,或會給予別人保守、虛偽的錯覺呢。不卑不亢,盡己之所能,便足矣。

更新5:

而閣下所提供的答案,真的幫到我不少忙呢。 至於會否被選為最佳答案呢,我想,不用這麼早就打定輸數的。如果閣下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擔心自己現階段的答案不算是「最好」的話,亦可以在餘下的時間,作出補充呢。如果有不同的答案的話,我一般都會交付投票,讓網友幫忙一同選出最佳答案的。如果眾網友都覺得閣下的答案與及之後的補充,值得被當選為最佳答案的話,閣下這麼早就打定輸數,便有點「妄自菲薄」了。

更新6:

話說回來,在看到閣下的答案之後,我亦在Yahoo及Google,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論語」為Keyword作出搜尋,亦找不原文,未知閣下可否提供多一點資料,如出於「論語」的那一章、那一節,可以嗎? 而小弟從前亦不知由誰人口中,聽說過以下的論述: 在孔子年代,文人的世界觀及對世界的了解,並非如今天的多與廣;文人口中的「天下」,指的是由周朝政權所管轄的「中國」或中原;「國」,指的是由周天子所封的「諸候國」,如齊、晉、楚、秦等。至於由外族所管治的地方,如匈奴、契丹等地,則不屬於「天下」的範籌。 未知以上的論述,又孰是孰非呢?為甚麼呢?

更新7:

最後,我也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很怕被別人「媽」的,所以,我亦甚少「媽」人,請閣下放心。

回答 (3)

2007-11-28 4:08 am
✔ 最佳答案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復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聯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275)。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的社會主張,意思是說,民族的存亡,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關心香港事,算是關心「家事」,關心中國國情、台海兩岸新聞,算是關心「國事」,中國以外的稱為「天下事」(本人愚見)
2007-11-23 5:36 pm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係孔子的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

也就是他的基本教義部分; 「群」

表示這些概念不是散置的,它們之間都密切相關,有著一個人格上的

共同目標。論語中提到的有關概念,共有仁、義、禮、智、信、忠、孝、弟、勇、中庸、清、直、愛等。後來思想史上有發展的,如中庸,孔子只說﹁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它的意義要到中庸這篇文字裏才有進一步的

發揮。智為孟子 的四端之一,在孔子的思想裏,智是當仁愛之情在特

定情境中表現時,賴以判別的能力。忠的意義,或指忠於職守,或近於

誠,落在君臣關係中,忠也是相對的。孔子雖也多次提到義,如「見義

不為,無勇也」,如「君子義以為上」,但發揮不多。這些概念或德目

,最重要的是禮、仁、孝,下面將做比較詳細的討論:

(一)禮如前章所說,在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就已見到禮

的種子。遠古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與戎都離不

開禮。到了周代,禮是封建的三支柱之一,它的意義仍很

廣泛。尚書裏代表周初文獻的金滕、洛誥中出現的四個禮

字,仍衹是指祭祀的儀節。要到春秋時代,禮的概念在思

想史上才有重大的發展,如左傳:「禮,經國家,定社稷

,序民人,利後嗣也。」又:「禮,國之幹也。」又:

「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三者禮之大

節也, 有禮無敗。」又:「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

也,民之所以生也。」國語:「夫禮所以正民也。」又:

「禮以紀政,國之常也。」這些例子中的禮,極似「周文

」的「文」,其中涵攝的意義及其功能都很廣,主要是屬

于政治社會方面。孔子所說的禮,雖仍提到這方面的意義

,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但重點已轉移,轉向立身方面,所謂「立于禮」,又說:

「不學禮,無以立。」又說:「約我以禮。」落到具體行為

上,禮的意義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在孔子,禮脫離了宗教的範疇,成為人文世

界裏的規範和秩序.這些規範和秩序,不衹是外在於人性

的條文和形式,他賦予禮以內在理性(仁)的基礎,使禮

的實踐,成為內發的行為,以達到自我控制的地步。這樣

也附帶地促使禮與刑的分化。
參考: me
2007-11-23 1:42 pm
我知道既我就答你la~~我都唔係專家!~~~~所以日後有仲好既請多多指教!thx~!!!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句是出於那位孔子 , 載於論語

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中的「家」、「國」、「天下」,分別是指:家=本人的家庭事項 國=是指我們本身屬於的國家 天下=是指國同埋國家的事項

3.幫你唔到>.<我只知論語

4.同上

5.第一只算係關心區事 , 第二只係國事 , 第三係天下事



以上係由我所知既所回答的~~
不對別媽我=.="

2007-11-23 05:43:36 補充:
不過唔好比個最好回答我做=.="我都係學緊野=.=v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17: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3000051KK004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