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既 人 考 「 八 股 文 」 其 實 係 要 考 d 咩 ?

2007-11-22 6:08 am
古 代 既 人 考 「 八 股 文 」 其 實 係 要 考 d 咩 ?

回答 (3)

2007-11-22 6:20 am
✔ 最佳答案
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爲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爲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範圍,要類比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人才的作用。

「股」即對偶之意,因一篇文章中有四段,要求每段必須用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有八股,故稱「八股文」,另也稱「八比文」、「時文」或「制義」等,實為一種排比對偶的文體。

八股文的格式
八股文有嚴格的固定格式,每篇一般以700字為準。文章通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落下(收結)」十部分組成。此外,八股文甚至對每段開頭的虛詞也有規定。如清代規定,承題開頭要用「夫」、「而」、「蓋」,末字要用「耳」、「焉」、「矣」;起講開頭要用「且夫」、「嘗謂」、「若曰」等。
2007-11-22 6:46 am
八股文又稱四書文、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制義。(注:「股」與「比」是對偶的意思),是中國明、清皇朝考試製度中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1。

隋唐開始,中國出現了開科取士的科舉制度,使中國社會低下層的知識分子有了成為上層官僚的途徑。在隋唐時,科舉考的是詩歌,直到明、清兩代才正式轉變為八股文。






目錄[顯示]

1 發展歷史

1.1 宋朝
1.2 元朝
1.3 明朝
1.4 清朝
2 明朝八股文

2.1 題目
2.2 內容
2.3 文章格式
2.4 字數
3 清朝八股文
4 八股文評價

4.1 正面評價

4.1.1 讓科舉能夠發揮朝廷選任人才的功用
4.1.2 是諸儒在經學義理詮釋方面沉澱昇華所得的規範準則
4.1.3 引發研究古籍文理的風氣
4.2 負面評價

4.2.1 對學術的影響
4.2.2 對政治的影響
5 註解





[編輯] 發展歷史


[編輯] 宋朝
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帖經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併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

考試的文體並無規格,沒要求對仗排偶。當時有的考生主動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被某些歷史學家視為八股文發展的開端。

(注:經義即經書內經文的意義,考經義的過程是考試時讓考生選擇一經書,依本身對此經書的了解來寫文章。宋朝的考生可選擇《論語》、《孟子》及《易》、《詩》、《書》等經書。)



[編輯] 元朝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但把出題範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經書中。考試時的文章格式還沒有限定對仗排偶。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才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

例如鄧之誠在《中華二千年史》卷四「制藝文」道: 「宋熙寧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義,元祐後復罷,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舉考試法。於是王克耘始選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觴。」



[編輯] 明朝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2。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編輯] 清朝
沿用明朝的八股文,做出一些小改變。1902年,即光緒二十八年,清朝政府宣佈停止科舉考試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翌年起廢除。



[編輯] 明朝八股文
明代八股文的規定



[編輯] 題目
題目必須用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題目又分大題﹑小題兩類。


鄉試﹑會試多用大題﹐題意比較完整。又分連章題﹑全章題﹑數節題﹑一節題﹑數句題﹑單句題等等。
童試多用小題。其題意多不完整,這是為了避免重題,因童試場次多﹐且只考《四書》義﹐不考《五經》義。經歷幾百年後﹐四書中完整的句子不夠用。考官便想方設法出題,例如:割裂原意﹐將上下兩章﹑兩節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一題﹐叫做截搭題或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偏下全題等。


[編輯] 內容
內容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歷代解經之作很多﹐科舉考試只用程朱一派。《周易》依程傳朱學本義﹐《尚書》依朱熹學生蔡沈傳﹐《詩經》依朱熹《詩集傳》﹐《春秋》依胡安國傳﹐而以《左傳》為本事﹐《禮記》依陳澔集傳﹐《四書》依朱熹集註。考生行文命意﹐必須就題闡釋﹐依註作解﹐不得擅自生發﹐獨出新論﹐毫無獨立思考的餘地。八股文還要求代聖人立言。如題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門人的話﹐則必須模擬語意﹐即使是陽虎﹑荷蓧丈人﹑齊人妻妾等各類人物﹐也要設身處地﹐肖其口吻。只有記事題和連章題不用模擬口氣。



[編輯] 文章格式
八股文中的「八股」為:




名稱
另名
行文格式
內容要求

破題

二句散行文字。
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

承題

四、五句散行文字。
將破題中緊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要求明快關連,不可脫節。

起講
小講、原起
散行文字
渾寫題意﹐籠罩全局。

起股
起比﹑題比﹑提股﹑前股
四五句或八九句雙行文字,兩扇句式必須相同﹐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開始發議論

中股
中比
句式雙行﹐句數多少無定製。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內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須盡情發揮﹐進一步搜剔題中正反神理奧妙﹐要求鎖上關下﹐輕鬆靈活﹐宜虛不宜實。

後股
後比
句式雙行﹐多少無定製。需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作用是暢發中比所未盡﹐或推開﹐或墊襯﹐要求莊重踏實﹐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
束比
雙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需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用來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結

散行﹐不一定用對偶。
全文結束語﹐不用聖賢口氣,可以發揮己意。
八股文起承轉合有一定的規矩。最初三股和末一股可採取散文形式,中間四股需用排偶的句子。



[編輯] 字數
八股文的字數有限定。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



[編輯] 清朝八股文
大部分與明類似,但將八股中最後可以發揮己意的大結改為三﹑四句收束,不能發揮己意思,又叫收結或落下。 字數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準。





[編輯] 對政治的影響
讀書人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對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缺乏了解(即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攻讀聖賢書」),而有些讀書人對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為官,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應付民間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師爺及下級官吏決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上不了軌道。



[編輯] 註解
註解1:近人蔡元培認為:「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題,上兩句,把題目大意說一說。破題作得及格了,乃試作承題,約四五句。承題作得合格了,乃試作起講,大約十餘句。起講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講後,先作領題,其後分作八股(六股亦可)。每兩股都是相對的。最後作一結論。由簡而繁,乃是一種作文的方法」。

註解2:初場主要是以儒學典籍來測驗士子對於經學義理的理解能力,並進而闡發微言大義,以「代聖人立言」;次場則以朝廷文告寫作以及法令的裁判,來測驗士子對於古今朝廷事務之了解,以及對於辭彙掌握之能力;第三場則以古今治道、學術之演變及其良莠,來測驗士子對於歷史事件的遞嬗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式。楊慎即認為:「初場在通經而明禮,次場在通古而瞻辭,末場在通今而知務」。





中國文學流變


時代
先秦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明清
近代

韻文
詩經;楚辭
漢賦(古賦、大賦);古詩(文人);樂府(民間)
駢賦(小賦)
近體詩



新詩;現代歌詞

非韻文


駢文

古文

八股文
白話文
2007-11-22 6:21 am
ABCDEFGHIJMNOPQRSTUVWXYZ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13: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1000051KK041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