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2007-11-22 3:47 am
give me some history about Tseung Kwan O

回答 (3)

2007-11-22 3:51 am
✔ 最佳答案
早於十三世紀,將軍澳便開始有人居住,但大量的人口聚居則在十六世紀後期,並形成為數不少的小村落。其中包括將軍澳村(將軍澳臨時房屋隔鄰)、魷魚灣村、馬遊塘村、茅湖仔村、半見村、坑口村、田下灣村及佛堂洲村等。

 

將軍澳的典故

將軍澳這名字的由來亦有不少的流傳:其中一個說法是明朝末年一名將軍戰敗流落坑口村被村民發現,最後傷重而死。坑口村村民為了紀念這位將軍,便在山坡聳立墓碑(位置約在今日保良局甲子年中學對面的地方),村民稱此地為「將軍地」,並每年到此拜祭。

 

將軍澳在清朝時名為將軍凹(和「澳」字同義,即內灣的意思),到了英國殖民地時期,將軍澳則被英國人名為Junk Townn、Junk Hill及Junk Bay等,其中以Junk Bay這名字較為通用,甚至過往將軍澳的官方英文譯名也一直是Junk Bay,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改為Tseung Kwan O。


 

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將軍澳是鯉魚門以東的一個內灣,每當東南面的船隻來港時,也要經過鯉魚門進入香港。故當年可能這裏也有不少漁船停泊灣內,因而起名為帆船灣(Junk Bay)。

 

不過另一個有趣的奇想是:將軍澳既是鯉魚門以東的一個內灣(長期受大浪侵蝕而形成的),大浪從海洋打到將軍澳,海水從東面而來,並有可能帶著從海上飄來的垃圾,因而日積月累形成一條「垃圾灣」(Junk Bay)呢!並且現在將軍澳的土地大多是垃圾堆填區填海而成的,這跟「垃圾灣」也有關連呢!

 

到了六十年代,工業活動在將軍澳蓬勃發展。這些工業主要是造船、修船、拆船及軋鋼等工業,而其他的工業則包括鑄造非鐵金屬,以及生產工業氣體,其中有多種工業須依靠水路交通。不過,在一九八二年,當政府批准把將軍澳發展為新市鎮之後,這些工業便日漸式微或遷往其他地方。
2007-11-22 4:02 am
將軍澳本來是一個由魷魚灣、坑口、調景嶺等地包圍的海灣。

從前關於將軍澳的英文譯名有一段爭議,有些人主張使用英文舊名Junk Bay(意為垃圾灣或帆船灣),又有些人主張採用英文新譯Tseung Kwan O。到了近年才漸漸統一稱為Tseung Kwan O稱呼陸地部分,但海灣仍多以Junk Bay標示。

將軍澳的名稱的正確來源並不可考,據說是在明朝時候某位將軍敗走到今將軍澳現址,最後傷重死去。後人為紀念這位將軍,除在原地安葬該將軍外,還把安葬地稱作「將軍澳」以作紀念。

以前將軍澳是一個人煙稀少的海灣,只有坑口村才有較多人口,另外在海灣北面盡頭有將軍澳村。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香港政府在將軍澳開山填海發展成將軍澳新市鎮,將軍澳成為香港第七個新市鎮,先在寶林和山上的翠林建公共屋村,然後是坑口,最後輪到尚德?及市中心一帶,和將軍澳南。

在寶林及坑口一帶發展之時,將軍澳被規劃成新市鎮,所以區內都有不少單車徑及康樂設備。但自從政府開始進一部發展區內的新填海地,由於當時居民的生活對觀塘非常依賴,政府改變規劃,把整個區按市區的模式重新規劃。因此,現時不少居民都發覺區內的設計很怪,每個分區之間都似被切割了,這是因為規劃的轉變,以及回歸後對各種政治目標(如八萬五建屋計劃)的達成所引致。

目前將軍澳最大私人屋苑是新都城,分三期興建,共有21座。而平均樓價最高的已入伙私人屋苑計有蔚藍灣畔、維景灣畔和君傲灣。在坑口旁邊的運動場現正動工,預計會在2009年東亞運動會進行時啟用。
2007-11-22 4:00 am




將軍澳位於新界東南部,屬西貢區。發展總面積為1,080公頃,是香港的新市鎮發展之一。人口大約二十五萬七千人。大部份土地都是填海得來的,除了將軍澳以西的翠林,康盛花園之外(夷山得來)。早於300年之前已經有人居住,當時大部份均為漁村,包括將軍澳村(將軍澳臨時房屋隔鄰),魷魚灣村(將軍澳官立中學後面),坑口村,田下灣村等.....
1983年拓展署開發將軍澳為新市鎮,亦是政府發展的第7個新市鎮,它的計劃分別3期,第一期是翠林及寶林的發展,第二期為海灣填海工程及發展市中心,第三期是包括市中心及海灣南部範圍的填海。1988年翠林村及寶林村先後有居民入伙,1990亦發展第二期工程,景林,厚德亦在90年代初有居民人伙,最後尚德,明德村等亦於99及2000年入伙。將軍澳的工業村是本港第三個工業(大埔工業村,元朗工業村),於1997完成。


將軍澳及西貢歷史總覽




公元前2000年(即距今4000年)
在1997年發現全港首個「石器加工場」。遺址位於蠔涌河出海口的南側。即今在一個4.8米的山坡上。

公元前1000年(即距今3000年)
同在1997年發現在地表及表土中採集有青銅時代的夔紋陶與印紋硬陶片。即代表3000年前已經有人在蠔涌一帶居住

北宋大中祥符 5年(公元1012年)
在南佛堂建石塔

南宋慶元 6年(公元1200年)
在佛堂門一帶建立關卡(即現在的古關卡遺址)

南宋理宗 初年(公元1224年-1264年)
福建莆田人林松堅及林柏堅二人在海上遇風,幸二人力抱船桅及「林氏大姑」(即後來的天后娘娘),浮到東龍洲北岸,二人為答神恩,於是在佛堂門南建廟,即日後的南堂天后廟。

南宋咸淳 2年(公元1266年)
林氏林道義建佛堂門大廟(現今的大廟灣大廟)

南宋咸淳10年(公元1274年)
官富場鹽官嚴益彰於北佛堂(即現在的大廟灣附近)刻石

明 天啟 2年(公元1622年)
荷蘭軍艦入寇佛堂門,新安知縣陶學修率軍民將荷蘭人擊退。

清康熙 14年(1672年)
台灣海寇李奇劫掠西貢、蠔涌等地,知縣李可成出兵擒殺。

清雍正 元年(1723年)
建佛堂門砲台。

16世紀至17世紀
將軍澳已經有一個小村落

1907年
坑口商人劉樹棠,開辦來往筲箕灣及坑口之間的汽船服務。後來更有大輪胎來往香港和安南之間。

1946年
將軍澳已成為世界的拆船中心

1955年
為了加強各(西貢)村聯繫,十八鄉組成坑口鄉事委員會,包括井欄樹、田下灣、魷魚灣、將軍澳、茅湖仔及馬游塘等村。

1960年
坑口列為拆船區,會德豐,捷和及香港氧氣公司等到坑口設廠

1980年
將軍澳正式發展,但政府尚未公告天下

1983年
政府正式計劃發展將軍澳

2002年8月中
將軍澳地鐵通車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2: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1000051KK031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