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中國東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喜歡閱讀各種書,求得更多的知識。他最大的興趣是研
究天文。
我國古時候對宇宙的構造,有三種不同的學說︰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3.天像一個蛋殼,地包在殼裏像蛋黃,日月星辰
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張衡認為三種說法都不夠正確。他不斷的觀察天象,依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自創一套理論。在他的天
文學說中,已經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的名詞。並且找出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能夠解釋為甚麼夏天
會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時,他觀察研究出月亮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到它而反射出來的光。
古時人們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他認為這種說法不對。他認為是太陽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擋住了。
雖然他的這種理論不對,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無望遠鏡也無其他能幫助觀察天文的儀器,他僅靠肉眼
長久細心的觀察,而創出這種理論,已是難能可貴了。
張衡最偉大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是用銅鑄有內外兩圈,靠滴水慢慢轉
動,上面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及日月星辰等記號。從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運行的現
象,與實際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風地動儀」是用銅鑄造的,有報導地震的功能。它像個巨大的酒罈子,罈
四周有八條向下而昂起的龍。每條龍嘴裏含有一個銅球。每個龍頭下面坐著一隻張開大口的蟾蜍。當某一地
方發生了地震,若地震在東方,面朝東方的龍的龍嘴便會張開,嘴裏的銅球便會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雖然
這兩種儀器有很大的貢獻,但經過東漢末年的多次戰火,「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都已不再存在。現時
所能知道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各種書籍中找到一些有關製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著製造
了模型,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張衡除了喜歡研究天文、科學外,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畫家,他寫的「二京賦」和「南都賦」等作品在
文學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歷代名畫記」中,被選為東漢時候的六位名畫家之一。他可算是歷史上一位學
識廣博的能人了。
張衡(78至139),字平子,南陽郡鄂西縣(今河南南陽)人。張衡誕生在一個仕宦家庭,他的祖父張堪是漢代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吏,曾因征討匈奴被封為太守。張堪為官廉潔,據說當他離開任職的蜀郡時,隨他而去的只有破車一架、布被一卷。因此等張衡出世時,家中已經很窮困了。但是,祖父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響了張衡,他從小就能清貧自守,刻苦學習。16歲時,張衡離開家鄉出外遊學。他曾先後到過西漢都城長安,東漢都城洛陽,並進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公元115年,張衡任太史令。他擔任此職前後共計有14年之久。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成就卓著,著有《靈憲》和《渾天儀圖注》。這兩部著作都是為了解釋渾天說而寫的。雖然,張衡認為天地各有大小,但是他還認為天地之外為宇宙,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大的,這種對宇宙的認識還是相當先進的。張衡對月光來源、月相的變化以及月食產生的原因都做出了相當正確的解釋。此外,張衡還製造了水運渾象,開創後世製造天文鐘的先河;發明了世界第一架地震儀「候風地動儀」等儀器。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