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關於張衡

2007-11-22 1:07 am
求學經歷,處事態度,研究成果及貢獻

回答 (6)

2007-11-22 1:11 am
✔ 最佳答案
張衡(78-139年)是東漢時期出色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發明很多天文儀器,例如測量地震的「地動儀」、模擬天體運行情況的「渾天儀」等。他也是漢代流行的一種文體──賦的著名作家,《二京賦》是他的代表作。
張衡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張衡)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7/Zhang_Heng.jpg/180px-Zhang_He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張衡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Disambig.svg/25px-Disambig.svg.png
張衡重定向至此,關於張衡之其他意思,詳見「張衡 (消歧義)」。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目錄[隱藏]

1 生平
2 文學成就
3 注釋
4 參閱



[編輯] 生平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象,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1]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2],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他採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4/3/9/439dae0774c4334ba81c078fc9e01cfd.png
作為圓周率的值[3]。

[編輯] 文學成就
張衡也是漢代有名的賦家。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在張衡的年代,盛行漢賦的模擬風潮,他也有充滿模擬成分的作品,《二京賦》即為其代表。但是他的《歸田》、《思玄》一類的作品,形式較為短小,一掃漢賦先前那種鋪採摛文、虛誇堆砌的手法,運用清麗抒情的文句,描寫自己的懷抱和感情,內容和形式都起了變化,對後代的辭賦也很有影響。

[編輯] 注釋


↑ 地球公轉360度所需時間是365.256354平均太陽日。
↑ 《後漢書·張衡傳》:「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振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如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 《隋唐書·律曆志》:「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衛、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圓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幕,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著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2007-11-22 4:22 am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喜歡閱讀各種書,求得更多的知識。他最大的興趣是研

究天文。


我國古時候對宇宙的構造,有三種不同的學說︰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3.天像一個蛋殼,地包在殼裏像蛋黃,日月星辰

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張衡認為三種說法都不夠正確。他不斷的觀察天象,依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自創一套理論。在他的天

文學說中,已經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的名詞。並且找出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能夠解釋為甚麼夏天

會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時,他觀察研究出月亮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到它而反射出來的光。


古時人們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他認為這種說法不對。他認為是太陽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擋住了。

雖然他的這種理論不對,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無望遠鏡也無其他能幫助觀察天文的儀器,他僅靠肉眼

長久細心的觀察,而創出這種理論,已是難能可貴了。


張衡最偉大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是用銅鑄有內外兩圈,靠滴水慢慢轉

動,上面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及日月星辰等記號。從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運行的現

象,與實際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風地動儀」是用銅鑄造的,有報導地震的功能。它像個巨大的酒罈子,罈

四周有八條向下而昂起的龍。每條龍嘴裏含有一個銅球。每個龍頭下面坐著一隻張開大口的蟾蜍。當某一地

方發生了地震,若地震在東方,面朝東方的龍的龍嘴便會張開,嘴裏的銅球便會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雖然

這兩種儀器有很大的貢獻,但經過東漢末年的多次戰火,「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都已不再存在。現時

所能知道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各種書籍中找到一些有關製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著製造

了模型,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張衡除了喜歡研究天文、科學外,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畫家,他寫的「二京賦」和「南都賦」等作品在

文學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歷代名畫記」中,被選為東漢時候的六位名畫家之一。他可算是歷史上一位學

識廣博的能人了。

天文科學家

張衡

簡介
張衡天資聰敏,且勤學不倦。他自小就到處結交了各著名學者,對於張衡往後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二十三歲時,他放棄了當大官的機會,只選擇到南陽郡擔任太守主簿。後來南陽郡郡守因政績卓越而被皇帝升遷,張衡並不打算和郡守一起到洛陽,反而決定回鄉閉門讀書。期間,他大量研讀大量有關科學的書籍,從而發展多方面的應用科學知識,堪稱為「博學」之士。後來因為母親的鼓勵,34歲擔任「尚書郎中」的官職,四年後被任命為「太史令」,負責掌管天文、曆法、氣象與地震的觀測與紀錄。


張衡對天文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對於宇宙的構造,有三種曾較為流行的說法:分別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是較古老的說法,《晉書》認為:始自伏羲,傳於周公。此說認為天圓地方,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

  渾天說則傳說至少始自西元前四世紀戰國中期的天文學家石申,最早有詳細的說明則是在張衡所著《靈憲》一書,而渾天儀以此為理論基礎製作。此說認為天似雞蛋,地則像是蛋黃包在其中,天由氣支持,水位於天的底部,地則浮於水上,而日月星辰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宣夜說又稱為「太空說」,認為天是空而無質,無窮無極,日月星辰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

  張衡可說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雖然這說法仍有很多漏洞,但比起「蓋天說」更進步,更能真實地反映了宇宙的原本面目。「渾天說」將大地看作是一個蛋黃,圓圓的外型就像地球,比較接近真實情形。加上以這理論能夠找出太陽的運行規律,解釋夏天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所以「渾天說」能在中國流行大概一千年。另外,他亦曾經推翻過古人「天狗吃月亮」的說法,認為月蝕是因為太陽運行到月球前所致的。雖然他的說法在若干年後比西方所推翻,但對如活在二千年前的張衡來說,他的說法比起當時一般人的迷信說法先進得多。亦不得不佩服他的對觀測天象的持之以恆和聰明才智。

  另外,張衡對天文觀測的癡情亦在他的著作中表露無遺。他指出「微星」﹝暗淡的星﹞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顆。根據現代天文學家的校驗,肉眼能看到在六至七等星之間的星大概有一萬四千多顆。足見張衡的觀測細密精心。此外,他還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為周天的1/736,即29’24”,與現代所測得的太陽與月亮的平均角直徑31’59”與31’5”2相差不多,如以當時無正規的天文觀察儀器而單靠肉體看的話,張衡所得出的數字已相當難得了!

  他的著作包括《靈憲》、《渾天儀注》,主要講述宇宙演化、天地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和運動,對中國天文學貢獻很大。
張衡小檔案
別號 平子
出生年代 東漢章帝建初三年,西元七八年
藉貫 南陽西鄂人
發明 渾天儀--漢安帝時期
候風地動儀--西元132年
天文學著作 《靈憲》、《渾天儀注》
其他作品 《算罔論》
文學作品 同聲歌》、《定情賦》、《兩京賦》、《南都賦》、《歸田賦》、《四愁詩》
2007-11-22 1:28 am
張衡,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東漢年間的天文學家(或者說地球科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

求學經歷

張衡的家世可追溯到春秋時晉國的大夫張老,他的祖父也曾做過蜀郡的太守,但到了他父親時就沒落,所以張衡小時候家中的經濟狀況不太好,不過他仍能努力向學,十八歲時遊歷到洛陽太學研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

處事態度

張衡勤敏好學﹐博識多能﹐在述志之作《應閑》中曾以“約己博藝﹐無堅不鑽”自許。二十三歲時故鄉擔任太守主簿。事實上,張衡並無意仕進,認為有時間不如用來做學問。

文學成就

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二京賦》是他早年入京後有感於“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後漢書‧張衡傳》)而作。
他的文學成就在於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著名作品有《思玄賦》、《歸田賦》和《四愁詩》等。

科學研究及貢獻

因研讀西漢楊雄所著《太玄經》,張衡開始對天文、科學技術的研究產生高度的興趣。皇帝知道了他的研究,於是任命他為太史令,負責掌管天文、曆法、氣象與地震的觀測與紀錄,這正是能發揮所長的職務。他精通天文曆法,大大增加所觀察到的恆星數到2500多個(肉眼可見的恆星約6000多個,在同一地點能觀測到的不超過3000多個);製作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又稱渾象)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地動儀,以及侯風儀(類似風向雞)、瑞輪蓂莢(自動的日曆,以失傳)、記里鼓車、指南車等多項器具;著有《靈憲》,將前人有關天文的學說,做有系統的整理與歸納,這篇文章中已能以光的直進解釋日、月食的成因;並將他自己研究渾天儀的心得,寫成《渾天儀圖注》。
參考: 中國大百科,維基百科,中國文學發展史
2007-11-22 1:14 am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目錄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7/Zhang_Heng.jpg/180px-Zhang_Heng.jpg
[隱藏]

1 生平
2 文學成就
3 注釋
4 參閱



[編輯] 生平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象,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1]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2],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他採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4/3/9/439dae0774c4334ba81c078fc9e01cfd.png
作為圓周率的值[3]。

[編輯] 文學成就
張衡也是漢代有名的賦家。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在張衡的年代,盛行漢賦的模擬風潮,他也有充滿模擬成分的作品,《二京賦》即為其代表。但是他的《歸田》、《思玄》一類的作品,形式較為短小,一掃漢賦先前那種鋪採摛文、虛誇堆砌的手法,運用清麗抒情的文句,描寫自己的懷抱和感情,內容和形式都起了變化,對後代的辭賦也很有影響。

[編輯] 注釋


↑ 地球公轉360度所需時間是365.256354平均太陽日。
↑ 《後漢書·張衡傳》:「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振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如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 《隋唐書·律曆志》:「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衛、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圓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幕,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著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2007-11-22 1:12 am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喜歡閱讀各種書,求得更多的知識。他最大的興趣是研

究天文。


我國古時候對宇宙的構造,有三種不同的學說︰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3.天像一個蛋殼,地包在殼裏像蛋黃,日月星辰

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張衡認為三種說法都不夠正確。他不斷的觀察天象,依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自創一套理論。在他的天

文學說中,已經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的名詞。並且找出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能夠解釋為甚麼夏天

會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時,他觀察研究出月亮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到它而反射出來的光。


古時人們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他認為這種說法不對。他認為是太陽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擋住了。

雖然他的這種理論不對,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無望遠鏡也無其他能幫助觀察天文的儀器,他僅靠肉眼

長久細心的觀察,而創出這種理論,已是難能可貴了。


張衡最偉大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是用銅鑄有內外兩圈,靠滴水慢慢轉

動,上面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及日月星辰等記號。從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運行的現

象,與實際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風地動儀」是用銅鑄造的,有報導地震的功能。它像個巨大的酒罈子,罈

四周有八條向下而昂起的龍。每條龍嘴裏含有一個銅球。每個龍頭下面坐著一隻張開大口的蟾蜍。當某一地

方發生了地震,若地震在東方,面朝東方的龍的龍嘴便會張開,嘴裏的銅球便會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雖然

這兩種儀器有很大的貢獻,但經過東漢末年的多次戰火,「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都已不再存在。現時

所能知道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各種書籍中找到一些有關製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著製造

了模型,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張衡除了喜歡研究天文、科學外,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畫家,他寫的「二京賦」和「南都賦」等作品在

文學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歷代名畫記」中,被選為東漢時候的六位名畫家之一。他可算是歷史上一位學

識廣博的能人了。

 

張衡(78至139),字平子,南陽郡鄂西縣(今河南南陽)人。張衡誕生在一個仕宦家庭,他的祖父張堪是漢代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吏,曾因征討匈奴被封為太守。張堪為官廉潔,據說當他離開任職的蜀郡時,隨他而去的只有破車一架、布被一卷。因此等張衡出世時,家中已經很窮困了。但是,祖父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響了張衡,他從小就能清貧自守,刻苦學習。16歲時,張衡離開家鄉出外遊學。他曾先後到過西漢都城長安,東漢都城洛陽,並進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公元115年,張衡任太史令。他擔任此職前後共計有14年之久。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成就卓著,著有《靈憲》和《渾天儀圖注》。這兩部著作都是為了解釋渾天說而寫的。雖然,張衡認為天地各有大小,但是他還認為天地之外為宇宙,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大的,這種對宇宙的認識還是相當先進的。張衡對月光來源、月相的變化以及月食產生的原因都做出了相當正確的解釋。此外,張衡還製造了水運渾象,開創後世製造天文鐘的先河;發明了世界第一架地震儀「候風地動儀」等儀器。
參考: me
2007-11-22 1:12 am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喜歡閱讀各種書,求得更多的知識。他最大的興趣是研
究天文。

我國古時候對宇宙的構造,有三種不同的學說︰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3.天像一個蛋殼,地包在殼裏像蛋黃,日月星辰
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張衡認為三種說法都不夠正確。他不斷的觀察天象,依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自創一套理論。在他的天
文學說中,已經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的名詞。並且找出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能夠解釋為甚麼夏天
會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時,他觀察研究出月亮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到它而反射出來的光。

古時人們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他認為這種說法不對。他認為是太陽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擋住了。
雖然他的這種理論不對,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無望遠鏡也無其他能幫助觀察天文的儀器,他僅靠肉眼
長久細心的觀察,而創出這種理論,已是難能可貴了。

張衡最偉大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是用銅鑄有內外兩圈,靠滴水慢慢轉
動,上面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及日月星辰等記號。從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運行的現
象,與實際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風地動儀」是用銅鑄造的,有報導地震的功能。它像個巨大的酒罈子,罈
四周有八條向下而昂起的龍。每條龍嘴裏含有一個銅球。每個龍頭下面坐著一隻張開大口的蟾蜍。當某一地
方發生了地震,若地震在東方,面朝東方的龍的龍嘴便會張開,嘴裏的銅球便會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雖然
這兩種儀器有很大的貢獻,但經過東漢末年的多次戰火,「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都已不再存在。現時
所能知道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各種書籍中找到一些有關製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著製造
了模型,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張衡除了喜歡研究天文、科學外,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畫家,他寫的「二京賦」和「南都賦」等作品在
文學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歷代名畫記」中,被選為東漢時候的六位名畫家之一。他可算是歷史上一位學
識廣博的能人了。

張衡(78至139),字平子,南陽郡鄂西縣(今河南南陽)人。張衡誕生在一個仕宦家庭,他的祖父張堪是漢代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吏,曾因征討匈奴被封為太守。張堪為官廉潔,據說當他離開任職的蜀郡時,隨他而去的只有破車一架、布被一卷。因此等張衡出世時,家中已經很窮困了。但是,祖父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響了張衡,他從小就能清貧自守,刻苦學習。16歲時,張衡離開家鄉出外遊學。他曾先後到過西漢都城長安,東漢都城洛陽,並進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公元115年,張衡任太史令。他擔任此職前後共計有14年之久。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成就卓著,著有《靈憲》和《渾天儀圖注》。這兩部著作都是為了解釋渾天說而寫的。雖然,張衡認為天地各有大小,但是他還認為天地之外為宇宙,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大的,這種對宇宙的認識還是相當先進的。張衡對月光來源、月相的變化以及月食產生的原因都做出了相當正確的解釋。此外,張衡還製造了水運渾象,開創後世製造天文鐘的先河;發明了世界第一架地震儀「候風地動儀」等儀器。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1/html/c18/images/spacer.gif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2: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1000051KK020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