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問!20分!

2007-11-20 9:40 pm
有哪些生物抑制珊瑚礁生長或破壞珊瑚礁?

珊瑚礁的造礁速度受什麼環境因素影響?

回答 (1)

2007-11-20 10:11 pm
✔ 最佳答案
對於珊瑚礁來說人類是唯一的巨大威脅
尤其陸地上的污染和過渡捕撈對這些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威脅。船隻了拖網造成的物理破壞也是一個問題。活魚貿易導致了使用少量氰化物和其他化學藥劑來捕捉小魚的手段。此外氣候現象如聖嬰現象和全球變暖造成的過高的水溫也會導致珊瑚白化。按照大自然保護協會的數據目前全球珊瑚礁破壞速度不斷加快,在50年內全球70%的珊瑚礁會消失。對於生活在熱帶的人來說這個損失可能意味著一個大災難。2003年修等寫道:「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運輸和儲存系統的發展,人類對珊瑚礁的影響的發展呈指數倍增長。比如對魚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市場需求全球化,對珊瑚礁資源的需求比對熱帶資源的需求的增長快得多。」
目前學者還在研究各種因素對珊瑚礁系統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列表很長,從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開始,到大氣層的變化、紫外線的影響、海洋酸化、病毒、沙暴將病菌帶到遠海珊瑚礁的可能性、不同的污染物等等。不但近海的珊瑚礁受到威脅,因此不僅陸上的發展和污染是一個問題。

陸上發展和污染
土地使用過度或者管理不良均會威脅珊瑚礁。在過去20年中,過去大量在海岸出現的紅樹林由於造路、建築工程、機場海港建築、隧道建築等被破壞。這些紅樹林能夠吸收許多從陸地上流失的營養。從陸地上流失的營養在海水中會導致藻類和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形成赤潮。而珊瑚礁則需要營養少的海水,需要充分的陽光。大量的營養流入會破壞其生態系統內部的平衡。海岸濕地的喪失和赤潮是嚴重影響珊瑚礁所需要的水質的因素。
水質差的水似乎也促進珊瑚蟲傳染病的傳播。
工業污染物中很常見的銅影響珊瑚蟲的生長。

活魚貿易
由於北美和歐洲對珊瑚礁觀賞魚的需求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使用氰化物捕魚的方法大增。世界上85%的觀賞魚是在這個地區捕取的,幾乎所有這些魚是使用氰化物捕取的。捕魚人使用氰化物來麻醉魚,然後可以輕易地捕取它們。使用這個手段捕魚魚的死亡率達90%。氰化物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破壞也很大,它殺死珊瑚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同時通過捕走對整個生態系統平衡必須的魚本身就對珊瑚礁造成了威脅。有時捕魚人還敲擊珊瑚礁來驚嚇魚,讓它們從縫隙中逃出來,或者破壞珊瑚礁來捕取藏在縫隙中的魚。
貧困是促使氰化物捕魚普及的重要原因。有些地區如菲律賓使用氰化物捕捉活魚非常普及而且是合法的,而當地4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這些發展中國家中捕魚人只有依靠這樣的手段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
另一種對珊瑚礁破壞巨大的捕魚方法是使用炸葯捕魚。捕魚的人使用一個裝有硝酸鉀的瓶子。瓶子爆炸時在水下造成一個衝擊波,導致魚鰾破裂。之後魚浮到水面上。捕魚的人往往在第一次爆炸後再進行第二次爆炸來捕取被死魚吸引來的食肉魚。這個手段不但炸死許多小魚而且還炸死許多生活在珊瑚礁里的其他生物,甚至於珊瑚礁本身。過去充滿珊瑚的地方今天變成一片荒漠,沒有一點珊瑚,就更不用說其他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生物了。

珊瑚白化
在1998年和2004年的聖嬰現象過程中海水水溫超過了一般情況,許多珊瑚礁出現了白化的現象,有些死亡。此後部分離污染源遠的地區的珊瑚礁獲得恢復。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由於全球變暖造成的珊瑚礁的擴展會高於其死亡。有人甚至估計到2100年全球珊瑚礁的面積會比工業革命前增長35%。
關於珊瑚白化的原因以及全球變暖的影響現在在學術界還有很大的爭議。

全球的破壞情況
東南亞的珊瑚礁主要受到捕魚(使用氰化物和炸葯)、過量捕撈、泥沙沉積、污染和白化的威脅。通過教育、管理和設立海洋保護區的方式各個國家試圖保護這些珊瑚礁。比如印度尼西亞擁有3.3萬平方海里的珊瑚礁,占全世界的1/3,印度尼西亞1/4的魚類生活在這些珊瑚礁內。這些珊瑚礁受到破壞性捕魚、無管理的旅遊業和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白化的破壞。2000年印度尼西亞414個珊瑚礁觀察站提供的數據表明印尼僅6%的珊瑚礁處於完好的狀態,24%處於良好狀態,約70%處於惡劣至中等狀態。
粗的估計全球約10%的珊瑚礁近乎死亡。威脅原因如上所述從捕魚技術的環境影響直到海洋的酸化。珊瑚白化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從資料來看,除了人類,很多生物都是頼以珊瑚礁系統而互恵生存(人類只是利用)。不像澳洲的狐狸等外來生物破壞其當地生態,珊瑚礁的天敵主要是人類及隨人類而存在的各種化學物質和商業活動。當然,珊瑚礁的造礁速度(還原速度)同樣受制於人類的商業活動和污染程度。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2: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0000051KK011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