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之治政治架構

2007-11-20 8:20 pm
(一)唐朝貞觀之治政治架構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分別代表甚麼
(二)唐朝貞觀之治政治架構與現在香港的政治架構有甚麼同或不同之處
(三)這樣的政治架構有甚麼好處

感激!

回答 (2)

2007-11-24 2:02 am
✔ 最佳答案
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複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

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

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藥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物件,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製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貞觀之治的治績(分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四項)
政治方面
用人唯才(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材濟濟。
平抑門第(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冑;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從諫如流(納諫方面)
太宗以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諫。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顏直諫,太宗均能善加容納,又如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整飭吏治(吏治方面)
太宗十分重視吏治,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

確立制度(制度方面)
太宗在政制上雖無革命性的創造,但他善用隋制,使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方面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理施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朝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經濟方面
薄賦尚儉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注意輕徭薄賦,徭役的徵發不奪民時;同時,太宗崇尚節儉,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並下令免去四方珍貢,從而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
救災恤貧
隋末天下動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唐太宗招撫流亡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關中連年災荒,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又準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

文教方面
設館興學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有十八學士,即位後更在京設弘文館,徵集圖書二十餘萬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國子監,延聘名儒出任學官,生員多至萬人,並接受高麗﹑吐蕃﹑日本等的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由是時文教大盛。
撰經修史
命孔穎達等人修定《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又置國史館,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開官修歷史的風氣。

軍事方面
平定四夷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蕃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加上太宗能實行王道,恩威共施,並建立都護府制度,終貞觀之世,四夷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
2007-11-27 4:57 am
觀之治,是指中國唐朝初期、唐太宗在位時出現的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賢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使周邊外族俯首稱臣。当时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称「貞觀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编辑] 概說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係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謀劃過暗害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均虛心接納,並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允許四夷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降東突厥、平薛延陀、征高麗、服吐蕃、平回紇,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编辑] 貞觀之治的治績及影響

[编辑] 貞觀之治的治績(合而概說)
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對內則整頓國家制度,鞏固中央集權,安定民生,對外則擊敗突厥,擴大唐帝國對其他周圍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以下分述貞觀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績:

1.亡隋為戒

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苛政,使太宗時刻引以為戒,太宗治國必以愛民為務,致力糾正前朝之失,這是貞觀之世致治的基本因素。

2.君主賢明

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救災恤民;而亦能致力獎勵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3.賢臣輔國

太宗為歷史上少有的英主,群臣亦多為賢能之輩。賢臣中尤以房玄齡、杜如晦最著,時人稱「房謀杜斷」,其他如李靖、魏徵、尉遲恭等,均名重一時。人才輩出,有助盛世之出現。

4.吏治清明

太宗十分重視吏治,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5.平定四夷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蕃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夷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由是國家得以步入大治之世。

太宗即位時年僅29歲,唐帝國在太宗統治下,文治武功均前所未有的發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


[编辑] 貞觀之治的治績(分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四項)

[编辑] 政治方面
1.用人唯才(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將尉遲恭、秦琼等,人材濟濟。

2.平抑門第(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冑;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3.從諫如流(納諫方面)

太宗以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諫。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顏直諫,太宗均能善加容納,又如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4.整飭吏治(吏治方面)

太宗十分重視吏治,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

5.確立制度(制度方面)

太宗在政制上雖無革命性的創造,但他善用隋制,使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方面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理施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朝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编辑] 經濟方面
6.薄賦尚儉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注意輕徭薄賦,徭役的徵發不奪民時;同時,太宗崇尚節儉,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貢,從而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

7.救災恤貧

隋末天下動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唐太宗招撫流亡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關中連年災荒,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

文教方面
8.設館興學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有十八學士,即位後更在京設弘文館,徵集圖書二十餘萬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國子監,延聘名儒出任學官,生員多至萬人,並接受高麗﹑吐蕃﹑日本等的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由是時文教大盛。

9.撰經修史

命孔穎達等人修定《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又置國史館,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開官修歷史的風氣。


[编辑] 軍事方面
10.平定四夷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蕃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加上太宗能實行王道,恩威共施,並建立都護府制度,終貞觀之世,四夷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


[编辑] 貞觀之治的影響

[编辑] 文治方面
1.奠定國基(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庶,經濟發展迅速,造成盛世局面,奠定了唐代二百多年的基業。

2.確立制度(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確立了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自宋至清各朝,皆在其基礎上斟酌損益。

3.政風沿襲(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任能,虛心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階級泯滅(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冑,科舉代門第,打破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把持朝政的惡習,平民也得有進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加強了社會的團結和融和。

5.文化廣播(對當世影響)

太宗大力提倡文教,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外國君長如高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華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廣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6.民族融和(對當世/後世影響)

唐太宗武功顯赫,少有鄙視夷狄,故東亞各民族逐漸混入,唐代名將和大臣,不少為同化了的外國人,原屬鮮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長孫氏等,在太宗時已不被視為外國人。因此,自太宗起,中華民族又一次地擴大。


[编辑] 武功方面
7.聲威遠播(對當世/後世影響)

唐太宗武功鼎盛,將中國發展為世界上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四夷臣服,外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並築「參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進貢。下迄元明之際,西北諸國仍尊稱中國天子為「天可汗」,而至今外族亦稱中國人為「唐人」。

8.版圖擴大(對當世影響)

唐代版圖遼闊,遠超漢朝,方其全盛之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達蔥嶺西北的鹹海,北抵貝加爾湖,南及南海。

9.中外文流(對當世影響)

唐初平定突厥,天山南北路得以通行無阻,對外交通及貿易遂得以加強,從而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收錄日期: 2021-04-23 17:23: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20000051KK009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