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昔日的交通

2007-11-20 3:17 am
比較及列出巴士轉變的原因(不可要網站,一定要文字!!!!!!!!!!!!!!!!!!!!!!!)

回答 (2)

2007-11-20 3:25 am
✔ 最佳答案
公共汽車,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線,有或者無固定班次時刻,承載旅客出行的機動車輛。一般外形為方型,有窗,設置坐位。在中國大陸地區又稱為公交車、公汽或巴士,其中「公交」是公共交通的簡稱;臺灣地區又稱為公車、客運或巴士;在香港和澳門,則多稱為巴士(英語中「Bus」的音譯)。
一般來說,巴士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大眾運輸工具。





目錄[隱藏]

1 歷史
2 城市巴士

2.1 類型

2.1.1 按格局分類
2.1.2 按尺寸分類
2.1.3 其他分類
3 長途巴士
4 旅遊巴士
5 特殊類型巴士
6 線路

6.1 巴士專線
6.2 巴士快速交通
7 相關項目
8 參考



[編輯] 歷史
公共運輸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1826年。當時一位退休軍官在法國西北部的南特(Nantes)市郊開辦磨面坊,將蒸汽機排出的熱水供人洗澡而興建公眾浴場,並提供接駁市中心的四輪馬車服務。當他發現沿途的人們都可以使用他的公共馬車時,便開辦穿梭旅館之間的客車路線,讓乘客和郵件於沿途自由使用。
巴黎是巴士的先行城市,倫敦繼之。1829年7月4日,英國人George Shillibeer的巴士(Omnibus)出現於倫敦街頭,沿新建的「新路」(New Road)往返柏丁頓Paddington與銀行地帶,經停約克郡Yorkshire Stingo,每日每個方向4班。不到十年,這一服務法國、英國及美國東岸各大城市(如巴黎、里昂、倫敦、紐約)得到普及。
巴士對社會影響巨大,對城市發展起著最基本的推動作用。巴士使市民體驗到彼此間前所未有的接近,也縮短城市和鄰近村鎮間的距離、往來頻繁。
19世紀的巴士以馬匹拉行。當時的路面使巴士的舒適度受到限制。有軌電車的發明使巴士遇上了面世以來的第一個勁敵,因為巴士行走於凹凸不平的石路上,電車卻在平滑的鐵軌上運行。
至20世紀初,機動交通的試驗取得成功,巴士亦開始改以引擎驅動。現在絕大部分巴士仍以柴油引擎為動力。
近年有些國家開始研製使用石油氣、天然氣甚至電力驅動的巴士。
2007-11-20 3:25 am
纜車/電車
電車早在1902年便在香港出現,不過當時只是行走山頂路線,即是今天的纜車。
纜車的歷史:
香港開埠初,英國人大多住在扯旗山(太平山)頂,上落市區往往要經迂迴曲折的山路,很不方便。在1885年,工程師到各地考察後,決定使用由綱纜牽引的軌道爬山車,由花園道直上山頂,全程1.365公里。三年後(1888年)建造完成。由港督德輔剪綵,5月30起開始服務。
香港早期的纜車 ~早期的車箱用蒸汽推動,有30個座位,一半以上是開放式的。1926年改用電力後,坐位改為50個,但車尾還有18個露天坐位,但收費比有蓋的便宜。1948年改用金屬車卡,沒有露天位。至於現在有72個坐位的鋁製車卡,則是在1959給換上的。
電車的收費與路線:
1903年,電車公司在港島鋪設路軌。同年7月30日正式通車。由於當時只有人力車,馬車等非機動交通工具,所以電車的出現,隨即引起大家的好奇。
電車的第一條路線一是由中環行走至天樂里,1960年才開辦灣仔至北角的路線,電車可直達七姊妹泳灘。直至現在的路線是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
最初電車是單層的,用帆布做車頂。車頭是頭等,車尾三等而無二等,在入口處有人售票。後來才加上上層,上層改為頭等,下層是三等。今天,電車的收費是最便宜的,但在早年,因車速比人力車快三倍,收費自然較當時的一般消費貴︰
頭等6仙,三等3仙,在那時,6仙已可吃3碗白粥和2條油條,所以電車也屬於高消費品。收費在戰後改為頭等2毫,三等一毫,後隨通脹加至現在不分等級,一律2元。
電車廣告: 電車廣告早在1921年已經出現,起初是在車上頂加四塊木板,放廣告在上面,後來才漸漸發展成車身廣告,廣告商大多是藥廠。在報紙,收音機尚未普及的時期,會有重要新聞,消息等貼在電車旁,途人便可知道了。
電車趣事~搭霸王車 先說「搭霸王車」,在相片中我們可以見到很多人手握電車的門窗邊,半個身子掛在車外,現在當然沒有這樣的事。但在早年,由於電車行駛速度慢,有不少人遇到行駛中的電車,便趕緊跑上前一跳,握住車的門窗邊,掛在車外,快到站時就跳下來,不用付錢,這樣就可搭「霸王車」了!
跳車~ 至於跳車的情形,最初的目的其實是貪方便。早期的電車只有門口,沒有閘的,有些人見自己要去的地方在兩個站中間,就在差不多到的時候跳下車;又或者趕到車站時電車剛剛駛去,又不想等下一部,就追前跳上去。日子久了,就成為年輕人的新玩意﹕本來車是停定的 ,他偏不上,等到車開行後,他才 跳上去,又或是快到站時先跳下車。後來車門裝上拉閘,防止人們跳車發生意外,此後 這種情況就沒有出現。
人力車
人力車的由來 :
1860年一位傳教士把創於日本的人力車帶來香港,所以又稱「東洋車」。不過,香港使用的人力車與日本的並不相同。
日本人力車身高,香港的車身較矮, 乘客容易上落。日本人力車車身黑色,中國人把車身改成紅色,帆布車蓋是黃色的,不用時收起來,像個黃包,因此又稱作黃包車。
人力車的演變 : 自從人力車 引進香港後,因速度較轎,山兜快,成為世紀初的重要交通工具。一些富有人家更從日本買來私家人車力。也有人長期租用人力車,人們稱之為「長班車 」。富有人家還會在他們的私家車上寫上他們的姓氏 ,以顯示氣派身份。
車伕的食飾也很講究,屬於大規模車仔館的,會在背心上寫上館名;富貴人家的,會寫上自己的姓氏以顯示氣派。 人力車站
最初人力車的車輪都是用鐵造的,由於會刮花路面,所以政府 便法定不能使用, 於是所有的車輪都包上橡膠,這不但減少了行車時的噪音, 連車身也輕巧了。
人力車自1860年引進香港後大受歡迎,數目迅速增加,做成混亂。政府在186年實施發牌制度,人力車和車伕也要領牌。直至1962年,人力車已及不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速度,政府便停止發牌。
巴士
20年代初社會大眾普遍認為需要一種公共交通工具服務市民。當時的淺水灣已有海灘,酒店等,但無公車可直達,市民不願前往遊玩。政府於是考慮設立民間巴士公司。當時有3間巴士公司,分別是九巴,中巴及啟德。
巴士的收費:
最初的巴士是單層的,至60年代才有雙層巴士。以前的 巴士在上車時是要買票的,而且閘門不是電動,所以車上除了司機外,還有一個拉閘員和一個售票員,出現雙層巴士後,上層就增設多個售票員。那時巴士的收費也分等級,頭等的近車頭,有椅墊,收費1毫5仙,二等的近車尾,只是木椅,收費一毫。當時的社會,一毫已能買3至4斤米,所以乘客不多。戰後的收費因應路線的長短各有不同,頭等由1毫至七毫 ,二等由5仙至7仙
早期的中巴 中巴以前行走九龍:
中巴是香港最早的巴士公司,最初是行走九龍的油麻地至深水步,與九巴相同,競爭十分激烈。直到1933年,兩間巴士公司取得專利權,中巴專利行走港島,所以中巴的標誌上有1933的字樣。在戰前,中巴只有七條路線,大都行走港島北部,只有6和7號到淺水灣和香港仔。
小輪
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中間是一個海港,現在有海底隧道,過海十分方便,但在早年市民要來往兩島,就非靠船隻不可,世紀初主要的渡輪公司有兩間﹕天星小輪和油麻地小輪。

在有小輪以前:

據文憲記載,香港的渡海服務早在1873年已經開始,碼頭的設施十分簡陋,只是用竹枝搭成。香港開埠初期,人們就只能靠一種俗稱「嘩啦嘩啦」的蒸汽小帆船渡海,這種船在早期也有另一個名稱:「佐治丙」因為第一間經營這種小船的公司叫George Bing(譯成佐治丙)。在此很久以後才有天星小輪(不是公司),這些小輪只是簡陋的木椅小船。由於當時九龍並不發達,所以頂手多次依然虧本。

天星小輪:

天星小輪是香港第一間私型小輪公司,創立於1898年,前身是紐魯茲公司。當時航線只有一條,是來往中環與尖沙咀。當年的中環碼頭在德輔道中,九龍的碼頭在現在的海運碼頭。初的碼頭是用竹和木建成的,直至1919年給風暴吹塌後才改用剛筋水泥建碼頭。而香港最早出現的三首小輪叫「晨星」,「暮星」和「導星」。

天星小輪的特色是兩頭船,即是兩端都有駕駛室,這樣就可以直泊碼頭,開船後不必掉頭也可行駛。直到今天,天星小輪已增加由中環或尖沙咀來往灣仔和紅磡的航線。

2007-11-19 19:27:38 補充:
油麻地小輪:油麻地小輪於1923年成立,是香港第二間小輪公司。最初是行走港島至油麻地,旺角和深水步。1932年統一碼頭建成後,汽車渡海小輪就開始服務,期後開辦離島迴航線,由港島開出,先到坪洲,然後長洲,最後是梅窩。隨著離島的發展,長洲和梅窩分成不同航線,而海底隧道通車後,油麻地小輪就專注發展離島航線。1999年,油麻地小輪專營權期滿,由已預先投得專營權的新世界第一公司接辦。

2007-11-19 19:28:05 補充:
早期小輪的形式與收費: 1942年,香港第一艘小輪「文星號」(雙層的,像相片中的樣子)正式投入服務,此後小輪公司採用這些少輪至今。早期的渡海小輪是用蒸汽推動,燃料是煤炭,直至1948年才改用柴油推動。最初小輪分樓上頭等,收費1毫,樓下近船頭二等,收4仙,樓下近船尾三等,收2仙。至1929年取消二等,全層樓下為三等。現在的小輪上下層的收費仍然不同,上層的較貴。 小輪大事

2007-11-19 19:28:39 補充:
小輪被劫懸案:早期小輪公司是容許江湖買藝者,小販等上船,十足大笪地。由於小輪船速慢,乘客籍此消磨時間。在三十年代某天,有大約十個海盜喬裝成賣藝者上船,開船後即拔搶指嚇要船員將船駛往大鵬灣附近的荒島上,船上近百人被洗劫一空,劫匪得手後離去,此案至今仍是未破懸案。

2007-11-19 19:29:13 補充:
加價引起暴動:天星小輪在1966年4月宣佈5月1日起船費頭等由2毫加至2毫5仙,三等由1毫加至毫半,加幅達50%。4月4日,青年蘇守忠在中環碼頭外絕食靜坐抗議加價,翌日多9名青年加入,警方以阻街拘捕蘇守忠。他在4月6日提堂後保釋,當日群眾遊行至港督府請願,黃昏由北角遊行至中環,再分批渡海至尖沙咀和深水步,在彌敦道集合。晚上大約九時警察揚言不解散就捉人,並拘捕一名男子,引起民憤,群眾乘機攪事,推翻車輛,縱火…直至翌日清晨6 時才平息。 這次暴動估計有5千人,警方拘捕了數百人,報紙以「半島變恐怖城」來形容這次事件,政府立即頒布戒嚴令,連續4 晚宵禁並通知市民政府還未批準加價。 汽車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1: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9000051KK028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