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有d咩歷史???

2007-11-20 2:41 am
我想問下hk有d咩歷史牙?我用黎做功課嫁...5該

回答 (3)

2007-11-20 2:47 am
✔ 最佳答案
打唔晒呀...你入網址睇呀
早期統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4/48/Old_hong_kong.jpg/250px-Old_hong_ko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這瀑布位於香港島的香港仔瀑布灣,古籍《新安縣志》中可能是新安八景之一——鰲洋甘瀑的所在地[5],該瀑布於19世紀中葉前為往還中國及歐洲商船提供淨水。香港開埠後以瀑布灣內其中一條村落名稱——香港村,作為全島及附近領土的總稱。
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6],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並於1月26日於香港島北岸的水坑口登陸。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但英國軍方並沒有撤出香港島。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閒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編輯]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佈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宣佈嚮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使戰後人口驟降一百萬。除此以外日本於戰時實行糧食配給及強行以日本軍票兌換港元及為求增加港元發行量,還強迫當時3家發鈔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及有利銀行的經理在印製完成的港幣上簽字,發行約1億元沒有額外支持的紙幣,故這些港幣又被稱為「迫簽紙幣」。
[編輯]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5/Flag_of_Hong_Kong_1959.svg/200px-Flag_of_Hong_Kong_1959.svg.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2/1945_liberation_of_Hong_Kong_at_Cenotaph.jpg/250px-1945_liberation_of_Hong_Kong_at_Cenotaph.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45年香港重光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前升起中華民國及英國國旗
抗戰勝利以後,英國國旗再次在香港總督府內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再次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半島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7],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編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諮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8]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香港繼續發揮中介人本領而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編輯]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繫匯率制度、1981年香港股災和香港主權移交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滙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遊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遊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悄為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9],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佈遷冊百慕達,這舉動被政經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使人心虛怯。大量香港人把手上持有的港元,兌換成各種外幣,導致各種外幣兌換率持續高居不下及把物業出售吐現,使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同年香港政府推出「玫瑰園計劃」用以穩定人心。
[編輯]

主權移交後的香港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b/HK-2IFC-sj.jpg/300px-HK-2IFC-sj.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主條目:香港主權移交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衝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釐,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釐。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佈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后,宣佈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 org/wiki/%E9%A6%99%E 6%B8%AF
2007-11-20 2:57 am
早期統治


這瀑布位於香港島的香港仔瀑布灣,古籍《新安縣志》中可能是新安八景之一——鰲洋甘瀑的所在地[5],該瀑布於19世紀中葉前為往還中國及歐洲商船提供淨水。香港開埠後以瀑布灣內其中一條村落名稱——香港村,作為全島及附近領土的總稱。
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6],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並於1月26日於香港島北岸的水坑口登陸。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但英國軍方並沒有撤出香港島。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閒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編輯]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佈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宣佈嚮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使戰後人口驟降一百萬。除此以外日本於戰時實行糧食配給及強行以日本軍票兌換港元及為求增加港元發行量,還強迫當時3家發鈔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及有利銀行的經理在印製完成的港幣上簽字,發行約1億元沒有額外支持的紙幣,故這些港幣又被稱為「迫簽紙幣」。

[編輯]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


1945年香港重光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前升起中華民國及英國國旗
抗戰勝利以後,英國國旗再次在香港總督府內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再次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半島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7],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編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諮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8]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
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香港繼續發揮中介人本領而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編輯]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繫匯率制度、1981年香港股災和香港主權移交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滙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遊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遊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悄為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9],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佈遷冊百慕達,這舉動被政經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使人心虛怯。大量香港人把手上持有的港元,兌換成各種外幣,導致各種外幣兌換率持續高居不下及把物業出售吐現,使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同年香港政府推出「玫瑰園計劃」用以穩定人心。

[編輯]

主權移交後的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主條目:香港主權移交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衝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釐,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釐。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佈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后,宣佈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7-11-20 2:48 am
香港概貌

早在150多年前,香港被形容為「荒蕪之地」。時至今日,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金融商貿中心,躋身世界大都會之列。

香港除了擁有世界上最優良的深水港外,可說是沒有其他天然資源。香港能夠成為一個生產力強、創意無盡的城市,關鍵在於本港擁有勤奮不懈、適應力強、教育程度高且富創業精神的工作人口。

香港的工作人口約356萬。

香港受英國管治個半世紀後,在1997年7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香港保留現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理位置
香港位於中國東南端,是發展日漸迅速的東亞地區的樞紐,地理條件優越。香港總面積達1 104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一海之隔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包括262個離島)組成,其中郊區多集中在新界。[ 香港特別行政區地圖 ] [ 香港與其鄰近地區地圖 ]


人口
2004年年中,香港人口約688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 380人。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為數不少,共有約524 20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29 760)、印尼(105 710)和美國(29 900)。

語文
中英文同屬香港的法定語文。政府機關、法律界、專業人士和商界均廣泛使用英文。香港不乏受過良好教育且精通雙語甚或三語(即英語、粵語和普通話)的專才,而對於在香港經營業務或與內地、台灣有貿易往來的企業,這些專才更顯重要。

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區,但差不多有半年時間帶有溫帶氣候性質。冬季的溫度可能跌至攝氏10度以下,夏季則回升至攝氏31度以上。雨量集中在4月至9月間,約佔全年雨量的90%。 [ 香港天文台 ]

主要國際貿易中心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三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鐘表、玩具、遊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全球服務中心
在2004年,香港是全球第十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民航、航運、旅遊、與貿易有關的服務,以及金融和銀行服務。不少服務項目的收費都是全球最低廉的。

跨國公司的業務基地
逾3 800家國際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亞洲區總部或辦事處,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及進出口貿易、其他商
用服務(例如會計、廣告和法律服務)、銀行和金融、製造業、運輸及相關服務。

自由貿易與自由市場
香港提倡兼奉行自由貿易 — 香港設有自由開放的投資制度;不設貿易屏障;對外來投資者一視同仁;資金自由流動;法治體制歷史悠久;規章條文透明度高;以及稅率低而明確。

政府行政架構精簡
香港擁有一個架構精簡而效率高超的政府。公司及個人課稅率低,而且易於計算。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素以效率出眾、透明度高兼處事公正見稱。

在工商業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奉行確立已久的「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樂於支持工商業發展。

貨幣制度
香港的貨幣政策目標是維持港元穩定。鑑於香港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系,這個目標的具體涵義就是維持港元對外價值的穩定,即維持1美元兌7.80港元的固定匯率。這個目標是通過聯繫匯率制度來實現。聯匯制度自1983年10月開始實行。

法治
香港的法律制度 深可信賴。這個制度以普通法為根基,歷史悠久。香港市民和居港人士得享的權利與自由,建基於大公無私的法治體制、獨立的司法制度、完善的法援制度,以及自由開放和發展蓬勃的新聞傳播媒介。 [ 司法機構 ]

機場
香港是主要的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全球各大航空公司都有航班飛往香港。現時,每周有大約4 000班定期客運航班及700班貨運航班從香港飛往全球約130個城市。機場全面發展後,每年將可處理旅客8 700萬人次和貨物900萬公噸。香港國際機場自2001年起連續五年獲英國航空業意見調查機構Skytrax Research選為全球最佳機場。

港口
2004年,香港港口合共處理了2 200萬個20呎長的標準貨櫃,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座落於葵涌和青衣的九個貨櫃碼頭,分別由五家營運商負責管理,總面積達270公頃,共設有24個泊位,臨海地界總長8 530米。葵涌—青衣港池水深達15.5米,九個貨櫃碼頭每年可合共處理逾1 800萬個20呎長標準貨櫃。在2004年抵港的遠洋輪船及內河船隻分別約有35 900艘次和189 520艘次,共處理貨物約2.21億公噸和運載旅客約2 140萬人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8: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9000051KK025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