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明代比甲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系。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製而成的。
明代侍女服飾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襉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明代襦裙
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在明代婦女服飾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襉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 宮絛的具體形像及使用方法如圖所示,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水田衣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王維詩中就有「裁衣學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製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製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與戲臺上的「百衲衣」(又稱富貴衣)十分相似。
明代男子便服錦袍
明代官吏常服、男子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製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用實相花紋作便服的裝飾,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個特點。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像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像,經變形、誇張,並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後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於各種服裝上。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f/Matteo_Ricci_2.jpg/200px-Matteo_Ricci_2.jpg
與明朝有深厚關係的傳教士利瑪竇
明代男子大襟袍
明代官吏常服,五蝠捧壽紋大襟袍展示圖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製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像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像,經變形、誇張,並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后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於各種服裝上。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a/Wang-yang-ming.jpg
王陽明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襉。所繡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佈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製度。《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像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像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4/Zhangjuzheng.jpg/200px-Zhangjuzheng.jpg
推行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隨著他的去世,萬曆中興也隨之人亡政息。
明代將官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子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d/Ming_musketeers.jpg/200px-Ming_musketeers.jpg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Jinyiwei.jpg/150px-Jinyiwei.jpg
正統款象牙質錦衣衛腰牌
明代皇后大袖衣
明代皇后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
明代皇帝常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Zhu_Yuanzhang.gif/200px-Zhu_Yuanzhang.gif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1368年-1398年)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像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8/Yongle-Emperor1.jpg/200px-Yongle-Emperor1.jpg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
明代的龍,形像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4/4c/%E6%98%8E%E8%8B%B1%E5%AE%97.jpg/200px-%E6%98%8E%E8%8B%B1%E5%AE%97.jpg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5/%E6%9C%B1%E7%94%B1%E6%A3%80.jpg/200px-%E6%9C%B1%E7%94%B1%E6%A3%80.jpg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最後自縊於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