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甚麼動物有保護色?

2007-11-18 1:36 am
有甚麼動物有保護色?

回答 (3)

2007-11-18 1:50 am
✔ 最佳答案
哺乳類:
人類 ﹣雖然天生沒有這能力,不過透過獨特的觀察跟模仿能力,可以隨場合喬裝不同形態。
北極熊﹣模擬雪地的毛色,有助它伏擊獵物。
銀狐﹣也是以毛色模擬漫天雪地,以助逃避敵人和捕獵。

鳥類:
貓頭鷹﹣其實也不太算是有保護色的雀鳥,因為只是以深棕色的毛髮躲在黑夜中等待施襲獵物。不過鳥類不會太依靠保護色來保護自己,因為它們可以飛行,以飛行逃走,比保護色更有效,所以大部份雀鳥只以近似生活環境的羽毛色作一點禦防。而當中,通常雌鳥會比較深沉的顏色,是因為他們肩負起照顧幼少的責任。所以比雄性同類,更要保護自己。

魚類:
墨魚﹣除了變色以求保護自己外,同類間還以變色作溝通。
八爪魚﹣八爪魚不單能變色,而且還能變形,它可以準確模擬周圍環境色之外,還能模擬出附近的texture,例如岩石表面。
石頭魚﹣它完全地模擬岩石的形態,以靜待獵物進入攻擊範圍。


昆蟲類:
竹節蟲﹣扮作樹枝的模樣,一動不動時,敵人根本無法可以辨認它出來。
膛螂﹣躲在綠葉中,靜待獵物行近,受害者都很難辨認它。
枯葉蟲﹣跟竹節蟲類似,但它扮的是枯葉。

爬蟲類:
蜥蜴類﹣無論森林中或沙漠中的蜥蜴,都與自身身處的環境色澤相同,因為他們年幼時是被捕食的對象,可是長大後,保護色變得可有可無。
變色龍﹣出名的變色高手,能模擬周圍的環境色,而且可以變出不同顏色,科學家不太知道它如何做到,不過聽說如果放它在七彩的環境中,它會因變不到相對顏色而嚇死。
枯葉龜﹣跟枯葉蟲同出一徹,躲在枯葉中,很難發現它。
2007-11-18 2:59 am
樹蛙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參考: c
2007-11-18 2:17 am
生物真奧妙 保護色與擬態....................................................................翰林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編輯群◆張世老師
日前接獲由翰林出版公司客服部轉來的一封使用者來函,內容是詢問有關翰林版自然與生活科技七年級上學期的課本第一章中,有關保護色與擬態的疑義。為了能更進一步釐清相關的概念,編寫老師除了和本教科書的指導委員郭騰元老師討
論外,並進一步查閱相關的資料,將和本節內容有關的重點歸納整理如下,竭誠希望本文能對老師們的教學有所助益。在此也感謝曾老師的來信,讓編寫老師能有機會對保護色與擬態的相關問題,作更進一步的探討與說明。
一、保護色(Protective coloration)
生物的體色和環境相似,藉此使得個體獲得保護的情形,稱為「保護色」。通常保護色可使獵物躲過獵食者的捕捉,或是藉由特殊的體色以威嚇敵人,甚至有些獵食者也會利用特殊的保護色隱蔽自己,達到捕獲獵物的目的。一般而言,保護色可分為隱蔽色、適應色和警戒色三種類型。
1.隱蔽色:
有些生物的體色和四周的環境極為相似,使自己不易被發現,這種情形稱為隱蔽色。隱蔽色可能出現在被獵食者身上,使其能夠躲避敵害,如棲息在樹上的蟬,體色和樹幹非常相像,如圖1。某些獵食者也可能具有隱蔽色,如生活在雪地中的白色北極狐,因體色與環境相似,使其更容易接近獵物,如圖﹝二﹞。
圖﹝一﹞:找找看,蟬在那裡?
圖﹝二﹞:白色是北極熊最佳的保護色

2.適應色:
生有的動物會隨著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改變其身體的顏色,這種情形稱為「適應色 」。最為人熟悉的例子,就是會隨著棲息的海底地面環境不同,改變其體色的比目魚。當季節變化時,有些動物會變換其身體的顏色,減少被捕食的危險,如雪兔,在夏天和冬天時,就具有不同的毛色,如圖﹝三﹞ 。
圖﹝三﹞:大家覺得我哪一個造型較好看呢?


3.警戒色:
有些動物具有極為醒目鮮艷的色彩,代表其具有危險性或是味道不佳,使得獵食者不敢輕易食用,因此達到保護的效果,如下圖4。某些蝶類或蛾類的幼蟲,在背部擁有明顯的大眼點,也可嚇走敵人,達到威嚇的效果,如圖﹝五﹞。
圖﹝五﹞:欣賞我,但不要'想吃我喔!
圖﹝六﹞:嘿嘿,我的假眼夠多吧!


二、擬態(Mimicry)
生物的形態擬似另一種生物或非生物,使個體能夠爭取到更佳的生存機會,這種情形稱為「擬態」。有些擬態是讓生物個體溶入周遭的環境中,使擬態的生物不易被發現,這種擬態的情形,廣意的說,也屬於保護色的一種,稱為具隱蔽效果的擬態,如隱蔽式擬態、攻擊性擬態和韋斯曼氏擬態。有些生物的擬態則具有較積極的嚇阻作用,警告獵食者不要輕易捕捉牠們,否則可能會嚐到苦果,如貝茲氏擬態和米勒氏擬態,此類擬態稱為昭顯式的擬態。
(一)具隱蔽效果的擬態
1.隱蔽式擬態(Mimesis):                2.攻擊性擬態(Aggressive mimicry):

圖﹝六﹞:樣子雖醜,卻是欺敵的妙招喔!

生物讓自己和生活的背景很相像,進而躲避敵人的捕食,此種擬態行為,屬於隱蔽式擬態,例如:枯葉蝶模擬枯葉,如圖6,竹節蟲模擬樹枝``等,都有助於逃避敵害。
圖﹝七﹞:花俏,是我的本性。

捕食者可藉由擬態的方式增加捕獲獵物的機會,例如有些魚類長得很像珊瑚,躲藏在珊瑚礁中,等待獵物上門。在花叢間的小昆蟲們,一不小心就會被長像酷似花朵的花螳螂給捕食了,如圖7。此類擬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一種土螢(Photuris sp.)的雌蟲模仿另一種土螢(Photunus sp.)的雌蟲發光方式,藉此吸引並捕食後者的雄蟲。
3.韋斯曼氏擬態(Wasmannian mimicry):
韋斯曼氏擬態是指擬態者模仿寄主的體型或動作的情形,進而達到與寄主共同生活的目的。此種擬態常發生在社會性昆蟲的群聚中,例如分布在歐洲的黑隱翅蟲( Atemeles pubicollis),其幼蟲有擬似螞蟻幼蟲的肢體動作,並且會分泌出類似的化學分泌物,使螞蟻接納並照顧牠們。寄育性的杜鵑鳥,如圖8,會將卵產在柳鶯等多種鳥的巢中,由於杜鵑鳥的卵和寄主的卵顏色很相似,且小杜鵑鳥孵出後也擬似寄主的雛鳥,使寄主無法分辨,進而撫養這些冒牌的幼鳥。
圖﹝八﹞:我只負責生小baby,可不負責照顧喔!

(二)具昭顯效果的擬態
1.貝茲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
一種缺乏防衛能力的動物,擬似有毒或味道不佳的動物之警戒特徵,因此得以躲過捕食者之攻擊,此種擬態型式是由英國的昆蟲學家貝茲所提出,故稱為貝茲氏擬態。以瓢蟲和泡沫蟲為例,因獵食者不喜歡吃顏色亮麗的瓢蟲,使得外型擬似此種瓢蟲的泡沫蟲,也降低了被捕的機會,如圖9。為了保障這種擬態的成功機率,通常擬態者的數量不會太多,以免被獵食者識破。
泡沫蟲


瓢蟲



2.米勒氏擬態(Mullerian mimicry):
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毒或味道不佳的動物,彼此之間有擬似的情形,使得捕食者不敢捕食,藉此達到防衛的目的,此種擬態型式,是由另一位德國學者米勒所提出的,因此稱之為米勒氏擬態。例如外型擬似的樺斑蝶和黑脈樺斑蝶二者,均為味道不佳的蝶類,如圖0。具有毒針的很多種蜂類之間也很相似,如人類飼養的義大利蜂、中國蜂、非洲蜂和大蜜蜂``等,由於這些蜂類具有類似的警戒特徵,可加強捕食的印象,因此也減少了他們被捕食的危機。
樺斑蝶(我和黑脈樺斑蝶也是孿生姊妹花喔)





黑脈樺斑蝶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保護色和擬態是生物經過長期適應環境,淘汰演化的結果,具有這些能力外形的生物通常擁有較佳的生存機會,此為大自然運行的法則。人類為了研究上的方便,常會為很多自然現象下定義,或是將這些現象分門別類。就以在翰林版自然與生活科技七年級上學期的教科書中所提到竹節蟲為例,當其棲息在樹上時,由於其形態很像樹枝,因而得到保護,此時竹節蟲的模擬行為可歸為前述的隱蔽式擬態,這種擬態的方式和本文中所描述的隱蔽色相當類似,故有些學者會將其視為同一類的生物行為。(竹節蟲除了外形酷似枝條,有些種類的體色和四周的環境也極為相似,兼具有隱蔽色的效果,因此有些學者在說明隱蔽色時,也會以竹節蟲為例,如圖﹝十一﹞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49: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7000051KK031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