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究竟有幾多個「XX之治」?

2007-11-16 7:16 pm
可否列出來?越多越好。謝謝!

回答 (7)

2007-11-19 4:18 am
✔ 最佳答案
周:
(1)成康之治
成康時期,是周最爲强盛的階段,史稱天下安寧,刑具40餘年不曾動用。年幼的成王在叔父周公旦輔政下,穩定國勢,安撫殷舊民,奠定周的共主地位。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强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稱爲「成康之治」。

漢:
(1)文景之治
漢朝在文帝、景帝統治的四十年間,繼續推崇漢初的黃老治術,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爲西漢王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爲“文景之治”。
(2) 昭宣之治(又稱昭宣中興)
漢朝經歷武帝一朝晚年的動亂後,以霍光等輔政。漢昭帝在位時,實際政權由霍光掌,採取與民休息的措施。漢昭帝之後為漢宣帝,仍由霍光執政;他死後,漢宣帝才親政。漢宣帝用丙吉為相,他減免稅賦,救濟貧窮,勵精圖治,信賞必罰;對外匈奴臣服,西域也有效的控制;史稱「昭宣之治」。
(3)明章之治
東漢明帝能繼承光武遺訓,尊重儒家思想,優待禮遇功臣;對教過化的教師,仍行弟子之禮。又禁止外戚干預政治,慎重選用宦員;修治黃河,使人民免於水患;人民生活富足、安樂。東漢章帝繼東漢明帝之後,政治方面採寬容。對農業獎勵,減輕勞役、稅賦。明章時代,三十多年,為東漢治世,史稱「明章之治」。

晉:太康之治
公元280年,晋武帝滅吳之後,改元“太康”,以示天下從此太平康樂之意。晉武帝創業之初,仍重視人才、廣納賢言,使得國力富強人丁興旺爲此,他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對原吳國地區仍示以寬厚,儘快安定社會秩序;二是對軍隊進行整編和復員;三是頒布和推行占田制。這些措施的實行,使西晋初年農業發展,戶口增加,社會繁榮。史稱「太康之治」。

南朝宋:元嘉之治(二十至三十年)
宋文帝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晋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養生息,社會生産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史稱「元嘉之治」。

南朝齊:永明之治(十一年)
齊武帝蕭賾在位十餘年,政治俗實,宣揚節儉,提倡文學,大赦囚犯,賑濟鰥寡和貧窮之人。其清明統治使江南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社會也暫時安定。史稱「永明之治」。

南朝梁:天監之治(三十年)
梁武帝蕭衍爲人恭儉,據說他每到冬天,晚上大半夜起來辦公,吃的是粗糙的食物,衣服是平常的布衣;由于他的勤儉政治清明,國家承平安定,尤其前三十年的天監之治,是南北朝時代難得的好時光。他雖出身軍閥,却頗有學術修養,重文治,性情也十分仁厚。史稱「天監之治」。

隋: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厲行節約,幷以身作則。他制定律令、改良社會風氣、調整地方政區、節省政府開支、廢除不必要的雜稅、設置穀倉儲存食糧以備不時之需……等,均有良好的成果。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

唐:
(1)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內物阜民豐、天下安寧;對外族也以德服眾,恩威遠播,很多外族部落都稱他為〝天可汗〞(意為天下人的皇帝)。你重振了漢族的聲威,擴展了疆域,促進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歷史學家乃稱此盛世為〝貞觀之治〞。
(2)永徽之治
唐高宗統治時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奉行不渝,又效法太宗納諫、愛民。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3)開元之治
唐玄宗留心政事,減輕賦役,刑罰公正清明,改善官吏貪污之風,更能任用賢能之人,以姚崇、宋璟良賢臣為相。因此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戶口增加;不僅國內富安,四方胡夷君長更是相繼前來朝貢,長安城繁榮現象空前,史稱「開元之治」。
(4)大中之治(又稱大中暫治)
唐宣宗李忱(年號為大中)於在位時的治政。唐宣宗即帝位後致力于改善安史之亂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幷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减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出現小康局面。史家以「大中暫治」稱之,又稱「大中之治」。

後唐:
(1)長興之治(八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執政後革除莊宗時的弊政,勵精圖治,興修水利,殺死宦官,關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喘過一口氣來,後唐也比較强盛。他多次率領軍隊打敗契丹。

北宋:
(1)咸平之治
指北宋真宗時的一段小康時期。 真宗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較强盛。
(2)慶曆、嘉佑之治
指北宋仁宗時的治世。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爲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南宋:
(1)乾淳之治
宋孝宗任用王淮理財備戰。乾道年間,由于沒有戰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金:
(1)世宗大定之治、(2)章宗明昌之治
世宗、章宗時期是金朝的興盛時期,在歷史上亦被合稱爲“大定明昌之治”,爲當時和後世人們所艶稱。金代著名學者元好問稱,“(南湖先生)歷大定、明昌、泰和,優游于太平和樂之世者五十年”。金朝著名的藝術家趙秉文稱贊“大定明昌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

明:
(1)永樂之治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注意守成,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了繁榮輝煌時期。他繼續實行削弱藩王實力的政策,減低藩王叛變的機會;又加強邊境防禦。為了防範元代蒙古殘餘勢力,成祖遷都北京,加強了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把政治、軍事中心由南方轉向北方。他還5次御駕親征,越過大漠追擊蒙古各部,暫時消除了邊境的威脅。
其三,積極開展與周邊其它國家的外交。比如他從1403年開始就派使臣到安南、暹羅(泰國)、高麗、爪哇等國訪問,建立友好關係。亦派鄭和下西洋,與多國建立邦交。另外棉紡織業、制瓷業、礦冶業和造船業等的發展亦十分迅速。在明成祖的治理下,明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出現了「永樂之治」。
(2)仁宣之治(又有分成洪熙之治與宣德之治,與英宗一起又稱仁宣英盛世)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仁宗子朱瞻基即位後,建元宣德,號宣宗。明宣宗朱瞻基禦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撫趙王,穩定了國內形勢。穀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2007-11-22 10:25 am
記得聽過有清朝〔乾嘉之治〕的名目,但上網查又沒有.
不過貞觀之治比較清明,也的確是事實.
2007-11-22 6:02 am
盲目推崇貞觀之治的朋友,希望再細心想想。
2007-11-22 3:24 am
very detail
thank you
i can learn a lot of things in your post
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明章之治
元嘉之治
明昌之治
開皇之治
開元之治
貞觀之治
宣德之治
永樂之治
仁宣之治
2007-11-16 9:48 pm
貞觀之治
成康之治
開元之治
開皇之治
永樂之治
宣德之治
文景之治
仁宣之治
元嘉之治
明章之治
明昌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朝初期、唐太宗在位時出現的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賢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使周邊外族俯首稱臣。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開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治國初期,以開元作為年號,那時玄宗勵精圖治,並且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後世史學家稱其為開元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夏原吉、蹇義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使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明朝皇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

成康之治是指中國西周初成王、康王的治世。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其中在周成王在位期間,因成王年幼,主要是周公旦攝政,平定了管蔡之亂並實行封制制度,將周朝的統治擴及東方商朝人的統治舊地。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

元嘉之治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統治時期(年號元嘉),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社會生產有所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

明章之治是指就是中國東漢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那時採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使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漢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

金章宗(1189年-1208年)在位期間,國力鼎盛,史稱明昌之治。
參考: wikipedia
2007-11-16 7:32 pm
10!!!!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0: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6000051KK008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