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致極權主義在德國興起原因

2007-11-16 4:35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致極權主義在德國興起原因
詳細..

回答 (3)

✔ 最佳答案
1918年8月至9月間,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元帥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譁變,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佈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革命又稱為十一月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令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推翻,以及威瑪共和國的建立。好像俄羅斯的二月革命,並沒有任何一個政黨領導是次革命。同樣地,類似蘇維埃的工人團體企圖奪權。但是,這些事件只是令左派分子更分裂,因為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鎮壓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就像俄羅斯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災難引起了德國革命。德軍統帥埃里希·魯登道夫想領導軍隊在1918年向盟軍投降,引起政治危機。威廉二世退位後,雖然巴登親王任命社會民主黨代表領導臨時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亂爆發。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先發生起義。四萬名海員及船隻認為德國在戰爭是大勢已去,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認為出戰只是自取滅亡。11月8日時,工人與士兵的議會已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大部分,為「議會共和」作準備。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滅亡。縱然如此,仍有不少上產或中產的分子支持帝制。社會民主黨躍升成為領導德國的政黨,與激進的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nabhängige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共同執政。

不過,獨立社民黨認為,社民黨想保持資本主義在德國的現狀,便在12月脫離聯合政府。其後,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1月15日,斯巴達克團兩位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與羅莎·盧森堡慘遭殺害。5月,共和國成功鎮壓了革命。

德國革命促成威瑪共和國的成立,同時又促使納粹黨的崛起。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12-09 3:36 am
抄維基棧比人炳
2007-11-16 5:27 am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爲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衆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日爾曼民族爲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爲激烈,這爲德國成爲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31: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5000051KK033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